更新时间:2023-04-10 22:45
《宝刻丛编》,辑录当时中国各地碑刻的总目。宋理宗时临安书商陈思编辑。著录从秦石鼓文、诅楚文到五代石刻文字的目录,除碑刻外也包括少量铜钲、铜钟、铁器的铭文,还选取了一些法贴。书按南宋地方行政区划编排,将保存于每县的石刻名目依年代顺序排出。
陈思(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宋理宗时(1225年—1264年),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宋理宗时官成忠郎和国史实录院秘书省搜访。
金石学著作。是当时中国各地碑刻的总目。宋理宗时临安书商陈思编辑。
全书共二十卷,著录从秦石鼓文、诅楚文到五代石刻文字的目录,除碑刻外也包括少量铜钲、铜钟、铁器的铭文,还选取了一些法贴。书按南宋地方行政区划编排,将保存于每县的石刻名目依年代顺序排出。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也按地方列碑目,但只限南方,而陈思则把河淮以北也收入其内。凡地点不详的石刻都列在第二十卷之中。每条石刻名称之后,列有摘抄自各家的题跋,主要有《集古录》、《金石录》、《隶释》、《隶续》,还有《诸道石刻录》、《访碑录》、《京兆金石隶》、《复斋碑录》、《曾南丰集古录》、《资古绍志录》等。这些书多早已亡佚,通过《宝刻丛编》方能部分地保存至今。此书在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已残缺不全。吴刻本完整者仅第五、七、八、十三、十四、十九、二十卷,其余几卷也都残缺不全,第十一、十六、十七三卷则全佚。
《宝刻丛编》收集了从秦代石鼓文、诅楚文到五代的石刻文字目录,除碑刻外,也包括少量铜钲、铜钟和铁器的铭文。还选收了部分法帖。以《元丰九域志》所载的南宋行政区划(京府州县)为纲编排。每一地方的石刻又按其年代顺序排出。卷一,“京畿”(今河南开封附近)、“京东东路”(今河南、山东的一部分);卷二,“京东西路”(今山东、江苏的一部分);卷三,“京西南路”(今湖北、湖南之一部分);卷四、卷五,“京西北路”(今河南省之大部);卷六,“河北东路、西路”(今北京,河北一带);卷七至卷十,“陕西永兴军路”(今西安及陕西省大部);卷十一,“陕西秦凤路、河东路”(今陕西、甘肃之一部分);卷十二,“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今湖南、安徽、江苏、山东一部分);卷十三至卷十四,“两浙东路、西路”(今浙江省);卷十五,“江南东、西路”(今江苏、江西省一部分);卷十六,“荆湖南路、北路”(今湖南、湖北一带);卷十七,“成都府路”(今四川成都-带);卷十八,“涪州路”、“利州路”(今四川省部分地区);卷十九,“夔州路”(今福建省)和“广南东部”(今广东省)、“广南西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卷二十卷,“诸书所录刻石地里未详者”,即地点无考的碑石。
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一书,体例与此书相同,但只限于南方,淮河以北部分缺载。陈思则将这一部分补充在《宝刻丛编》之中,使之成为宋代著录石刻诸书中较为完备的一种。每条石刻名称之后,都列有摘抄自各家题跋的考证文字。主要取自《集古录》、《金石录》、《隶释》、《隶续》,以及《诸道石刻录》、《资古绍志录》等。其中有些书已亡佚,通过此书才能部分地保存至今。
清代修《四库全书》时,此书已残缺不全。现在所能见到的刻本有道光末年吴式芬刻本和光绪十四年(1888年)陆氏十万卷楼刻本,吴刻本完整者仅卷五、卷七、卷八、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九、卷二十,其余几卷也都残缺不全,卷十一、卷十六、卷十七三卷则全佚,十万卷楼刻本所收碑文错简,讹误之处也不少。
南宋时还有一部名为《宝刻类编》的石刻目录,作者不详。该书以书写人的身身份分类编撰,有帝王、太子、诸王、国主、名臣、释氏、道士、妇人等类。清代已不见此书。有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八卷,自成一编。今有道光十八年(1838年)刘喜海刻本和咸丰时《奥雅堂丛书》本,另外还有北京图书馆藏宋抄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