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4 21:37
高体革鯻(学名:Scortum barcoo)是鯻科、革鯻属鱼类。体侧面观呈纺锤形,体厚而扁圆,头背部眼后微凹,背渐拱起。背鳍起点在鱼体最高处,背缘弧状弯曲小,腹部大而浑圆,尾柄侧扁而短。吻尖圆,吻长与眼径几乎相等。头小,口端位,两鼻孔前后排列,前鼻孔小圆形,盖有皮质膜。后鼻孔为横向短裂孔。鳃耙34,鳃耙内侧两端短。肛门位于体后1/3处。体被栉鳞,前鳃盖骨及主鳃盖骨均被栉鳞,头背部无鳞。侧线清晰可数,位于鱼体侧中部偏上,连续并与背鳍平行向后延伸至尾鳍基部。背鳍基部强大。背鳍起点在主鳃盖骨后上方,鳍棘部基底长为鳍条部基底长的2倍。胸鳍位低,后缘斜圆稍尖。腹鳍起点稍后于胸鳍起点,长度与胸鳍几乎相等。臀鳍起点于背鳍鳍条部正下方。臀鳍端缘呈圆弧状。尾鳍短而宽。体背侧上半部呈淡蓝绿色,腹部呈白色,鳍呈灰褐色,鱼体两侧由前向后分布有几个至数个大的近椭圆形的黑色斑块,以及多个零星散生的黑色小斑块,其分布无一定规律。在鳍条部位也偶见黑斑块。
20世纪末成为澳大利亚当地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2001年引入中国进行养殖。中国水产工作研究者经过几年的努力,陆续在长江水产研究所、山东淡水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繁殖成功,南方地区在广东番禺、海南澄迈及其他地区都有繁殖基地。
体侧面观呈纺锤形,体厚而扁圆,头背部眼后微凹,背渐拱起。背鳍起点在鱼体最高处,背缘弧状弯曲小,腹部大而浑圆,尾柄侧扁而短。吻尖圆,吻长与眼径几乎相等。眼后头长为头长的34-42%,头小,口端位,两鼻孔前后排列,前鼻孔小圆形,盖有皮质膜。后鼻孔为横向短裂孔。上、下颌等长。上、下颌具一行细尖齿,舌上无齿,咽齿细小绒毛状。具伪鳃,鳃耙34,鳃耙内侧两端短,中间长,内侧比外侧短。每个鳃耙一侧有小细齿。鳃盖条骨每侧各6个,前鳃盖骨边缘具细刺24-36个不等,主鳃盖骨具2-4个棘刺,其前为一个大棘刺,其后为数个小棘刺。鳃盖膜分离,左、右鳃盖膜在颐部相连。肛门位于体后1/3处。体被栉鳞,前鳃盖骨及主鳃盖骨均被栉鳞,头背部无鳞。侧线清晰可数,位于鱼体侧中部偏上,连续并与背鳍平行向后延伸至尾鳍基部。
背鳍基部强大,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第1、2棘短,而第l棘又短于第2棘,第7、8、9棘几乎等长。第6棘最长,剩余各棘渐短。鳍条排列整齐,末端略呈圆弧状。背鳍起点在主鳃盖骨后上方,鳍棘部基底长为鳍条部基底长的2倍。胸鳍位低,后缘斜圆稍尖,末端略长于腹鳍的末端。腹鳍起点稍后于胸鳍起点,长度与胸鳍几乎相等。臀鳍起点于背鳍鳍条部正下方,鳍棘与鳍条相连。臀鳍端缘呈圆弧状。尾鳍短而宽,浅凹型,分枝鳍条16条。
体背侧上半部呈淡蓝绿色,腹部呈白色,鳍呈灰褐色,鱼体两侧由前向后分布有几个至数个大的近椭圆形的黑色斑块,以及多个零星散生的黑色小斑块,其分布无一定规律。在鳍条部位也偶见黑斑块。
高体革鯻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杂食性,自然界幼鱼以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环节动物、水生昆虫、有机碎屑等为食。成鱼则摄食小鱼、小虾、水生昆虫、有机碎屑、麦粒等。养殖条件下很容易驯化、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生存水温为9-38℃,生长水温为18-34℃,最适水温为22-32℃。对溶解氧的要求不高,只要水体的溶解氧达到3毫克/升以上,就能正常摄食生长。pH值适应范围是6.5-8.3。
原产于澳大利亚格拉斯顿巴库河上游至昆士兰东海岸一带。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领地)。
性成熟年龄雄鱼为3龄,雌鱼为4龄。体重1.1-2.5千克,相对怀卵量为72-123粒/克,绝对怀卵量为8-23万粒。繁殖季节在夏季,当水温达到23℃以上时,宝石鲈在水流中进行交配产卵。受精卵透明、漂浮性。未吸水膨胀的卵径在0.8毫米左右。
高体革鯻刚出膜鱼苗很小,全长只有1.6毫米左右,活动能力也弱,加上其鱼苗需摄食活饵料,环境条件适应范围狭窄等特点,人为控制难度较大。因此,高体革鯻育苗效果不稳定。仅就其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选择面积2-3亩,水深1.5米左右的池塘,要求池底平坦、淤泥厚10厘米左右,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pH6.8-7.5,溶解氧4.5毫克/升以上。每池配备水泵1台。在高体革鯻夏花鱼苗放养前15天,每亩用150千克生石灰进行干法清塘,杀灭塘内的敌害生物和病原菌。放养前7天,每亩水面投放经腐熟发酵的有机肥300千克,接着注水0.6米。注水时注水口用60目的筛绢网过滤,以防敌害生物进入池内。待池塘内的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和水蚯蚓等繁育达到高峰时投放夏花鱼种。
一般在5月中、下旬,池塘水温达20℃以上时放养夏花。夏花规格为体长2.5厘米以上。放养时先将鱼苗倒入盛有50毫克/升食盐水的盆内消毒10分钟,然后连鱼带水一起倒入培育池内。每亩投放量以2500-3000尾为宜。鱼苗下池3天后开始投饵,先投喂鲤、鲫鱼苗,每亩每天投放体长1.2厘米左右的鲤、鲫鱼苗8万尾。
高体革鯻为肉食性鱼类,可用小鱼虾、野杂鱼肉块、新鲜动物内脏等喂养,经过驯化可投喂粗蛋白35%以上的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日投喂量在前期鱼体较小时,为鱼体总重的8-10%,中后期随鱼体长大,为鱼体总重的6-8%。根据高体革鯻不喜强光的习性,应在早、晚2次投喂,投喂时掌握“慢、快、慢”的原则,一直喂到多数鱼离开投料点为止,一般每次投喂时间在30分钟左右,防止饲料沉底浪费并污染水质。
当鱼苗生长到5厘米以上时即开始驯食,投喂活鱼苗2天后,第三天开始投喂新鲜碎鱼块。采用抛投驯化的方式,先少量投喂,再逐步加大投喂量,4-5天后即可完全适应。上午7-8时投全天量的3/5,下午16-17时再投2/5。
夏花鱼苗应浅水下池,一方面可提高池塘单位水体的饵料密度,有利于鱼苗摄食;另一方面可提高水温,有利于促进鱼苗生长。随着鱼苗的快速生长,逐步加深池水,14天后将水深加到1.5米。以后每7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6-1/5。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观察鱼苗的摄食、活动、生长及池塘水质变化情况。下午13-14时用水泵冲水增氧1.5小时,并定期测量溶氧、pH值变化等,以便及时调整投饲量、搞好鱼病的预防工作。
经过30天时间的精心培育,高体革鯻鱼苗规格全长可达9厘米以上,这时要及时将鱼苗起捕分养,开展成鱼养殖。
高体革鯻生长较快,当水温上升至20℃时,投放当年3-5厘米大的优质苗种,只要精心饲养管理,一般经4-5个月的饲养,至10月中、上旬就可达到400-500克/尾的商品鱼规格。池塘养殖亩产可达750-1000千克,网箱和工厂化养殖产量与效益更高。
就近选择体质健壮、游动活泼、规格整齐、无病无伤的5厘米以上大规格鱼种。高体革鯻鱼种对水温变化较敏感,在鱼种放养时温差以不超过±2℃为宜。进塘(箱)前应用2-3%的食盐水浸洗7-8分钟。
饲料要求为浮性全价配合颗粒料,饲料粗蛋白含量要求在35-40%。投喂时首先要进行l周的摄食驯化,每天驯化2次,一般在7-8时和16-17时进行,按照“慢、快、慢”的节奏和“少、多、少”的原则掌握投饲速度与投喂量。投喂量应根据水温、鱼种规格及其实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每次投喂时先敲击饲料桶或盆,增强投喂的条件刺激,驯食以鱼不再集群抢食为止。水温在18-20℃时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2.5%,21-35℃时为鱼体重的3-7%。
高体革鯻养殖时注意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尤其是网箱养殖,要勤查网箱网眼是否畅通,是否破损,防止附着的泥沙、藻类过多,堵塞网眼,影响水体交换;高体革鯻养成也像加州鲈一样,饲养一段时间后,个体间会出现规格差异,应及时分规格养殖,避免两极分化,影响产量;高体革鯻属温水型鱼类,水温低于15℃时就应该做好出售或保温越冬准备,避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应坚持“以防为主、健康管理”原则。鱼种放养和每次分箱时都应用食盐或二溴海因等药物药浴,每隔20天左右应用15毫克/升的生石灰和0.3毫克/升二溴海因泼洒消毒。发现的高体革鯻病害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是高体革鯻的常见病,由小瓜虫寄生鱼体皮肤及鳃组织引起,可采用干辣椒粉与生姜煮水方法进行泼洒治疗。
②出血性败血症
主要症状:该病由海豚链球菌感染所致。病鱼眼球凸出,腹部肿胀,肛门突出、红肿,解剖后可见血性腹水,肝脏肿大、土黄色、质脆,脾脏深紫色、体积偏大,肠内无食物、弹性差、易断,胆囊肿大,鳃发白。背鳍、尾鳍基部发红。肝肾组织受损较严重。该病全年均可发生,各种规格鱼均易感染,是高体革鯻常见病害。
防治方法:用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进行水体消毒;同时,每100千克饲料中加180克土霉素,连续投喂7-10天。
③爱德华氏菌病
主要症状:发病初期,鱼体食欲减退,体色发黑,常在水面缓游,时而蹿游,此时病鱼体侧近尾部、或头的顶部、或鳃盖后部出现发红的块状腐烂病灶,并充血发炎,体侧后半部常见鼓起淡灰色的凸起,内有血水,有的病鱼出现两个眼或一个眼鼓凸。解剖病鱼可见肌肉多处渗血发红,胃空,肾脏、脾脏或肝脏出现白色细小的点状物(多见肾脏及脾脏同时呈现白色点状物),胆囊色深肿大,肝脏颜色异常。白色点状物经接种培养及组织切片观察,有爱德华氏菌。高温季节,平均水温达到28℃时会引发此病。
防治方法:在集约化养殖时,应勤排污,早换水,严把饲料质量关,不用劣质鱼粉,不投发霉变质饲料。平时预防可每隔10-15天泼洒1次含氯消毒剂,治疗时除用消毒剂全池杀菌外,饲料中还拌喂土霉素5-6天。
④体表溃烂病
主要症状:该病由气单胞菌引起,病鱼体表和鳃部会分泌大量黏液,严重时可形成白膜;体色发黑或变灰白,体表病灶部位和鳍条充血,严重时出现溃疡和脱鳞;有的病鱼眼球凸出或混浊发白。鱼体因受伤、冻伤等应激原刺激后感染致病菌均可继发此病。
防治方法:内服外用相结合。每100千克鱼体每天用20克恩诺沙星拌饵投喂,连续投喂3-5天;病重时每隔15-20天重复防治1次。同时外用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严重时隔天再用1次。为了让池塘内全部的鱼都能够摄食到药饵,喂药前停食1天,喂药时药饵的日投饲率应减少20-30%。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无危(LC)。
高体革鯻为澳大利亚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据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1998)的研究报道,鱼体含肉率为58.3%,肌肉蛋白质含量为18.9%;与200多种海产品相比,其ω-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为24.83毫克/克,是海水鱼含量的2倍,大西洋鲑的3倍。超过鸡肉和牛肉含量的100倍。ω-3不饱和脂肪酸是保持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物质,ω-3不饱和脂肪酸不但能够促进儿童脑细胞生长、智力发育,还能防止老年痴呆、智力障碍、记忆力低下、免疫力下降等。此外,ω-3不饱和脂肪酸还能促进胆固醇代谢,增强血管弹性,降低血脂,减少血栓产生,具有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功能以及抗癌、抗炎症的作用。因此高体革鯻与银鲈、虫纹雪鲈、线纹尖塘鳢被列为澳大利亚四大餐桌鱼类,并且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地。
高体革鯻是一种含肉率高的鱼类,其肌肉蛋白质、脂肪及EAA含量均较高,尤其是脂肪含量是其他鱼类的近两倍。根据FAO/WHO的理想模式和AAS、CS的分值。高体革鯻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相对比较平衡,尤其赖氨酸的含量极为丰富,EAA虽低于鸡蛋蛋白质模式,但明显高于FAO/WHO模式。分析表明,高体革鯻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肉味鲜美、易于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优良淡水鱼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