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27 14:42
实体经济空心化就是企业放弃经营企业实体,转而投向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以及房地产业等虚拟经济的行业的经济现象。
做实业艰难,有着很现实的原因,其中成本走高、税费过重、产能过剩、投资受限、融资艰难、创新不足、比较利益偏低等是导致实体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多种成本上升压力,实体企业利润太薄。
当前,实体经济面临高成本和高税费两头挤压,“两价”(原材料进价和资源环境代价)、“三金”(薪金、租金、土地出让金)、“四率”(利率、汇率、税率、费率),九种因素叠加推动企业成本直线上升。据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庄聪生透露,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行政部门有20多个,收费项目达60多项,近1000多个子项目。粗略计算,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城建税等,加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许多企业的实际税费普遍超利润的30%。加上各地私设名目乱收费等因素,每年缴纳的税费都要超过利润的一半。在此背景下,我国大量实体企业的盈利能力陷入逐渐下滑乃至丧失的趋势之中,面临着利润“比刀片还薄”、“不干还能保本,干了可能亏本”、“干得越多,亏得越多” 等困境。
(二)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实体中小企业产能严重过剩。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的复苏困难重重,欧美主权债务危机远未结束,将长期面临去杠杆化、财政赤字高起、需求疲软等问题。随着外需萎缩,大量外向度较高的企业订单大幅减少。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4225户企业中,订货“低于正常”的占33.7%,订货相比2010年“减少”的占32.8%;企业销售困难,小型、中型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分别占19.1%、20.0%。不但如此,我国的实体经济面临两头受压,一头来自高收入国家通过创新和技术变革带来的竞争,如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经历了上一轮的金融危机之后,深刻反思此前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教训,提出诸如“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的发展模式;另一头来自越南等一些比我国成本更低的国家的出口竞争。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受阻。加上国内消费需求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从而造成国内实体企业产能严重过剩。
(三)过度垄断导致不公平竞争,实体中小企业投资渠道严重受限。
近几年特别是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我国的行政性垄断经营日益挤压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尽管政府在2005年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2009年出台“中小企业29条”,2010年再次出台新“非公经济36条”等,进一步放宽了民营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参与建设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兴办金融机构等,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遭遇三重门:“铁门”(垄断企业把持,门槛太高进不去)、“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没实力也不敢进)、“弹簧门”(进去以后逼你退出来)等,民间资本投资无门或被“挤出”,只能在低端制造业的“红海”领域残酷竞争。而且处在上游地位的垄断国有企业,如电力、交通、原材料、能源(煤炭、石油、有色、化工)等,一方面经营效率低下,不断将成本费用转嫁给下游民营制造业,另一方面凭借政策、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垂直整合产业链,沿中下游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制造业领域挤压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使民企生存与发展环境处于“灰霾”状态。据《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关于“十二五”期间应重点突破的十一个选项里面,选择“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的企业经营者占56.5%,排第一位,比2010年提高了8%。
(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投资回报反差大,人力财力要素流失严重。
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问题,往往与虚拟经济的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密切相关。目前,虚拟经济利润率太高、实体经济利润率太低:资本利润率为22%,房地产为28%,而工业为6.4%,纺织业仅为4.7%(庄聪生,2012)。投资虚拟经济的巨额回报率,吸引着各项要素流向非实体经济。炒作投机之风从房地产、股市、期市、煤炭资源、古玩、艺术品向其他领域蔓延:大蒜生姜大葱玉米等农副产品、理财产品、放高利贷等竟然被炒得热火朝天,泡沫泛起。一些实体企业在“副业”投入收益高、资金回流快的诱导下,逐步放弃了对主营业务的坚守,出现了“一流企业做金融、二流企业做房产、三流企业做市场、四流企业做实业”的局面。一些企业甚至通过“实业钓鱼”,以实业为担保获得贷款用于虚拟经济的套利中。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精神似乎愈加弱化,企业中踏踏实实做实业的越来越少,投机投资的越来越多;想靠脚踏实地富裕起来的人越来越少,追求一夜暴富的人越来越多。
(五)小微型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融资贵成头号难题。
贷供给倾向于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大量小微型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领域获得资金,面临前所未有的“融资难”。据银监会测算,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仅为20%,几乎没有投放给微型企业。关于融资贵,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是基准利率上浮30%左右,有的高达60%,少数银行抬高门槛,贷款约50%是现金,50%是承兑汇票,有的强行收取财务顾问费等中间服务费用。由于正规渠道很难得到满足,不少小微型民营企业不得不转向“地下”民间借贷,致使其贷款实际利率高出法定基准利率的5—8倍,企业融资成本巨大。
(六)产业层次较低,创新能力弱。
目前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制造”,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技术产品加工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工序都在国外,或者被外商直接掌控,处于价值链高端的高附加值的品牌、设计、管理、营销等环节被外商占有。中国从事出口加工贸易的制造业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只能分享微薄的利润。以富士康为例,苹果公司每部iPad的利润达150美元,为销售价格的30%。以工资形式返还给中国工人的薪水仅为每部8美元,占售价1.6%,这比iPad主要零部件供应产地韩国所得到的收益(34美元,6.8%)低得多。它们自身的产业结构和所处的产业链低端导致其产品差别化小,形成同质化生产的恶性竞争。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融资太难,不能创新;能力有限,不会创新;风险太大,不敢创新。最终难以实现转型升级,不得不逃离实业。
有调查表明,从2011年温州民间资本投资结构分析,用于借贷的约占到40%,用于投资房地产项目的约占20%,其它投资约占5%,真正用于生产经营的约为35%。民间借贷风波深层次反映出的是温州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存在极大风险隐患。
1.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
近年来,在原材料和用工成本逐年上涨、人民币升值、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薄弱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温州企业利润被一再压缩。与此同时,是近十年来房价的不断攀升、房地产市场的暴利诱惑。受资本逐利驱动,自2003年起,许多以制造业为主体的温州企业开始逐步脱离传统实业,转向投资房地产、资源投机、金融借贷等领域。2010年初,为应对危机后的通胀问题,我国再次推行“货币紧缩”政策,市场资金面开始趋紧;2010年9月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严厉出台,房地产市场交易迅速萎缩,企业资金回拢压力增大。在市场供需关系和传统路径依赖的共同作用下,民间借贷成为温企融资的重要来源,其利率水平迅速拉升,至2011年9月达到高峰,平均为25-35%,短期利息甚至超过60%。据央行温州支行公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在温州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规模高达1100亿元,其中约为40%的资金空转于借贷领域,市场泡沫过度膨胀最终破裂。可以说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与实体经济的空心化是相伴而生的,其关键在于高回报导致资本在虚拟领域的过度循环和过度膨胀。
2.企业家信心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缺乏动力。
温州的工业化进程主要由民间资本驱动,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那些投资回收期较短、风险相对较小、投资进入门槛较低且技术水平低的传统加工制造业,整个地区产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早在2003年,温州市人民银行调查显示,温州企业家对实体经济扩大再生产产生了严重信心不足。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国际市场萎缩和企业利润压缩,企业家做实业的信心进一步动摇,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呈现回落态势,2011年分别为116.4和117.9,较2010年分别回落13.8和15.8个百分点。在房地产、金融借贷市场等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带来的高利润、高回报诱惑下,有些企业甚至将以实体为平台获得的融资投入虚拟领域,或者集中于炒房、炒股、炒资源,或者进入高利贷、私募基金、资本运作等领域。企业家信心不足、投入不足,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动力,温州经济整体转型升级后劲乏力。
3.企业外迁,要素流失严重。
企业外迁也是温州实体经济空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近年来温州整体投资环境不佳,政府服务落后、人才引进政策滞后、生活成本高、科技力量不足等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在投资环境不佳产生的“推力”效应和广东、上海以及东北、西部等地区通过土地、税收、服务等优惠政策产生“引力效应”双重作用下,企业外迁、要素资源流失现象严重。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温州本土的工业投资1300亿元,但温州资本在全国各地的实业投资达3000亿元,设立工厂数达到3.5万家,涉及行业包括低压电器、眼镜、针织、服装、灯具等,而且这些企业中不乏规模以上企业,如2010年温州超10亿元企业有50家落户上海,本土则只有33家。企业外迁不仅导致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流失,也对地方经济总量和税收增长产生直接影响。
4.信用受损,企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为了获得融资,企业之间不得不依靠互相担保借债,导致债务链风险加大。民间借贷风波爆发后,实体空心化问题进一步暴露,企业信用遭遇空前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民间资金不再愿意进入实体领域。由于银行贷款抵押物要求高、审批严格,中小企业可以从银行系统借贷的资金有限,因此民间借贷在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帮助中小企业临时资金周转发挥重要作用。民间资本的抽离对于原来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第二,温州企业信用受损,生存环境恶化。以服装行业为例,危机前服装行业内业务往来赊账是惯例,但现在原材料商、贴牌制造商等开始要求温州服企现金交易,甚至已经出现故意压货、不见资金不发货的景况。这种现象在温州各个行业都相当普遍,据温州市中小企业协会调查,危机爆发后约有89.3%的企业受到合作企业的违约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