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09 18:38
信销票,集邮术语。信销票是把在通信(邮寄)过程中,附有邮政戳记的邮票,经过清洗和整理后所形成的一个集邮品种。加盖邮戳的目的,最初只是使邮票不能被重复利用,随着时间地积累,邮戳也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成为了集邮研究的一个主要对象。作为邮票和邮戳混合体的信销票,保存了邮票本身之外更多的研究信息,是当代邮政史邮集的基本素材之一。
很多集邮爱好者是由收集信销票而喜欢上集邮的,信销票虽然是旧票,同样也有品相的要求,但是品相的好坏没有新票的标准明确,好的信销票在邮票本身不能有缺齿、揭薄、折痕、污染等问题,在邮戳问题上,有的人觉得戳盖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欣赏邮票的画面;有的人觉得戳只要是盖得清晰,盖得越多越好,这样的信销票可以涵盖更多的信息。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多集邮爱好者更倾向于后者。 确定收藏价值
首先,收藏信销票要确定此枚信封有无收藏价值,因为一枚珍贵的实寄封往往要比从信封上洗下的信销票价值要高出许多倍。再说在组编专题邮集时,实寄封要比信销票更有价值,所以最好在确定实寄封不具有收藏价值时,才能将邮票剪下用于信销票的收藏。曾经就有不少邮友,将文革邮票从信封上剪下来,破坏了“原生态”,如今悔之莫及。
其次,收藏信销票也要讲究品相,一般来讲,票面要完整、干净,票齿完好,不能有残缺。邮戳清晰,最好能反映邮戳的全貌。但是,邮戳盖满在票面上也不好,影响票面图案,在同一枚信销票上最好不要有两个邮戳。
再次,若需揭下信销票,可先将剪下的信销票放在水中,浸泡至票与信封能够分离,再慢慢揭开,如果粘连过紧,应继续浸泡,不要强行撕开,以防揭落或撕坏而影响邮票品相。揭下邮票后再换到干净的清水中轻轻漂洗干净,然后夹在干净的吸水纸中(也可用软卫生纸)轻轻压平,晾干即可。
最后,收藏信销票也要像新邮那样,最好套上护邮袋,放入邮册中,做好防潮措施,以防收藏不当发生霉变,影响品相,危及其收藏价值。
虽然盖销或信销都是旧邮票,不过有时它们的价值未必一样。就像下述的例子:
很多时,留意到一些邮友以信销票(一般旧票)的价钱购入一些不值钱的早期盖销票。但,很少人会提及这种分别,所以很多集邮人士都没有留意。
将卖剩的邮票盖销,然后贱售的情况很早已出现。这些早期的盖销票可能只及信销票的十份一甚至更低。邮票目录都有说明。
譬如《婆罗洲》邮票,很多集邮人仕都知道婆罗洲邮票很珍贵,一看见便想“据为己有”。但原来,这地方的早期盖销票价值仅是信销票的5~10%。而是否盖销亦很容易分辨,因为盖销用的印戳有别於一般信销的印戳。盖销印戳没有地名、日期,并仅由数横线组成,称为“Barred Cancel”。
手销:又称手盖。邮政人员手工操作,持邮政戳记在邮票上敲盖或滚盖(一种特制滚动邮戳)的方式。手销邮戳的清晰程度不如机销效果好。
机销:又称机盖。邮政机械注销邮票的方式。机销邮戳的清晰程度相对比较稳定。
集邮爱好者通过邮票上邮戳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帮助你了解该枚邮票的收藏价值,以及是商业票还是信销票。
20世纪80年代曾很认真地收集了一阵子,配有好几十套JT票。那时候,邮局处理过许多包裹单,有人洗下邮票后专卖销票。配套时,因自己往来信件上的低值票多,主要是买那些诸如“荷花”70分,“宫灯”60分,“西游记”60和70分的“筋票”,特别注意品相,有些近乎新票才买下。
“文革”前与“文革”中,集邮者受老一辈的影响,多以收集到上好品相与全戳的信销票为荣。有时候为了集全一大套,还特地将某些高值票拿到邮局盖销。不时在拍卖会上可见到五连张的毛泽东语录或者头像文票,从销票日期可以看出是“文革”中盖的戳,它们与官方盖销票是有区别的。
信销票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比如中国的大龙邮票,经过几十年的考证,终于根据发现的文献确定为1878年7月24日由天津首发。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当天的首日封,哪怕是一枚盖有7月24日戳记的信销票,也是邮史上的轰动大事了。还有“红印花小字当壹圆”旧票,实寄过的信销票存世仅此一枚,其身价早已超过它的所有新票姊妹,用“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形容也毫不为过,实为国宝级的珍贵历史文物。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集邮公司有意识地逐步提最新票价格,引导集邮者购买与存储新邮,信销票便开始变得不那么时髦了。买卖时,动辄就是JT大全、“文”票大全,集邮一下子变得容易起来———只要有钱,任何时候都能买到一大堆全新的各种邮票甚至邮集,一夜成为“集邮家”,那种孜孜以求寻寻觅觅的集邮乐趣,在赤裸裸的金钱交易面前,荡然无存。
也许是面对新邮炒作、套牢的反思,也许是对十几年不治的新邮打折的厌恶,近年许多集邮者纷纷追求起颇有难度的编年信销票来。打开网站留言板,你就会看到不老少的征求信销票广告。也有个别专售零散票的邮商,其中信销票的价格按每枚标出,价格不高,但要找一套从1992年至2002年的全份编年信销票,恐怕真得“踏破铁鞋”。
这里所指11年大全套编年信销票,除了枚枚要品相上佳,还应剔除那些有意识盖销的票。对于诸如难度大的“黄山”、“海底世界”、“动物”信销票,如果是整版销戳,就可能是盖销而非实寄。宁可要撕成单枚的戳记不同的高值信销票,也要避开那些人为作品(包括官白封上的盖销票。)再一个保真办法就是请求邮商提供部分剪片或实寄封,封片上的戳多种多样,难得造假。
假设有这么一部全由符资实寄封片组成的大全套编年信销票邮集(全中国可能只有一两位收集到几十万个实寄封的集邮者能够编组),按传统或邮政用品组集出展,它在邮展中能拿什么奖,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希望行家给予指导。
早年的集邮者,也出于传统集藏风气,也出于经济承受能力,所集之邮,基本上都以信销票为主。年龄在55岁以上的老集邮者,打开邮册,可以这样肯定,百分之四十以上,插的都是信销票。这种风气,直到1981年前后才有所改变。在新中国邮票五大板块中,“文革”前的老纪特邮票,“文革”中的“文”字票存在形式,多以信销票为主,“文革”后期的编号邮票,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信销票。
对于市场炒家,提到信销票,是不屑一顾的,因为信销票没有市场价值。其实不是信销票没有市场价值,而是缺乏他们所需要的可炒作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需求者的增加和可供货源的沉淀,信销票的价值,也在一日一日上行,其中有不少,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最让人欣喜的是,信销票市价上扬,受益对象,百分之百是集邮者自己。
从市场角度,信销票升值最快的,就是始于1967年4月20日止于1970年1月21日的“文”票。而“文”票中市价最高的,又是最具传奇色彩的珍邮“一片红”。这套邮票虽是未发行票,但通过邮政窗口,还是流出了千余枚。信销“一片红”的价值,视其品相而定,如在九品左右,拍卖价可能会在8万以上,但能看到者凤毛麟角。
刊入目录的19套“文”邮票中,信销票市价在2000元以上的,是文10“最新指示”,5枚信销邮票,八品左右,市场成交价在2700元左右;信销票价格在1000元以上的有两套,一是文1“毛主席语录”,11枚,市价1100元附近,平均每枚100元,其中11-1带毛主席头像的那枚,价格略低些。另一套是文7“毛主席诗词”,信销票喊价在1700元左右。“毛主席诗词”14枚邮票,各枚价格不同,有几枚信销票,甚至高于其它几枚新票的市价;信销票市价在200元以上,有4套,其中最高的是文2“毛主席万岁”。这套票共8枚,其中两枚带林彪头像的邮票,因“九一三”事件,被毁严重,存世数寥寥,市价大概在500元左右,在全套邮票650元的价格中,占到80%左右的大头。另3套邮票分别是文3“《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文4“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和文5“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3款邮票的价格分别为230元、270元、320元。其中文4有个特别现象,3枚高值(35分、43分、52分),因为使用率低,新票大量存世,因此3枚高值新票的价格,还不及两枚低值(4分、8分)信销票的价格;“文”票中的其它信销票,价格多在50元至80元之间,只有两三套信销票的市场价,在10元以内。即便如此,也是一个奇迹。想想看,1枚发行量甚至上亿(文15“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发表”),且已经过邮政消耗,相隔还不足40年的邮票,在市场能喊到如此高价,简单吗?
老纪特信销票的市场定位又有区别,通常以其中发行量少的那枚来决定。因为都是邮政消耗,高值的使用率相对低一些,因此收集难度自然加大。往往一套信销票,卖的就是这枚高值的钱。其中纪94“梅兰芳”中的22分,纪97“古巴”中的两枚10分,特57“黄山”中的30分,特67“石油工业”、特68“新安江水电站”中的20分,都属于这种情况。另外,老纪特邮票中的原版票,市场价一直居高不下,而且更走到了相对高位。
不要忽略信销票的价值,这是从收藏角度而言的。如果把它当作纯粹的投资渠道,那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