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3 11:20
审计学(Auditing)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工商管理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审计学专业位列其中,专业代码为110208W(专业代码后带“W”的表示目录外专业)。
201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审计学专业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共十个专业共同组成工商管理类专业,其中审计学为管理学门类专业。审计学专业代码由110208W变更为120207。
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审计学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为四年。
2020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原基础上增添劳动关系、体育经济与管理、财务会计教育、市场营销教育、零售业管理四个专业。其中审计学为管理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120207,属工商管理类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修业年限四年。
审计学本科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可在四年制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一般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不多于8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总学分:140~160学分
(1)基础性知识
学生须熟练掌握数学、审计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2)专业性知识
学生须系统掌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创业学等工商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掌握审计学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3)通识性知识
学生须选修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科学技术、语言文学、健康艺术、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
审计学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新创业能力三个方面。
(1)知识获取能力
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课堂、文献、网络、实习实践等渠道获取知识;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知识应用能力
能够应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
(3)创新创业能力
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与探索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尝试理论或实践创新。
审计学专业学生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
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强的形势分析和判断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
(2)专业素质
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审计学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发现组织管理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力,掌握创新创业技能,并能够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解决组织的管理问题。
(3)文化素质
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具有时代精神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乐观地生活,充满责任感地工作。
(4)身心素质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具备稳定、向上、坚强、恒久的情感力、意志力和人格魅力。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和通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训课程、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论文(设计)。
该学科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40~16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学分比例应不高于85%。
管理学、战略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创业学、公司治理、运营管理等课程。
审计学专业需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参照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与学分。
可以根据专业必修课程体系,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与学分修读要求,根据需要设置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修读。注重学生均衡知识结构的形成,合理设置通选课。专业选修课及通选课的比例应不低于25%。
审计学专业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15%。
(1)实训实验
审计学专业教学需要建立充分可用的实验室、实践教育基地、实训基地,开发实验和实训课程,实验和实训课程应按照由基础到高级、由单项到综合、由感性认识到体验创新的方式进行。在实施方式上,应该做到既可以结合相应的课程教学来开设,也可以单独作为一项训练来实施,以保证实验教学的灵活与方便。
(2)实习
审计学专业应切实组织学生实习。实习可分为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认知实习是指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参观实习,以获取各自专业领域的感性知识,巩周所学理论。专业实习是指组织高年级学生在完成大部分专业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了解各自领域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规则,运用专业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
(3)社会实践
审计学专业应根据培养目标组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公益活动和创业实践等。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实践,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4)毕业论文(设计)
审计学专业应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性导向,体现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鼓励学生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管理实验、创业模拟等多种形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创新意义。
审计学专业应建立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主于课程主讲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不少于10人。应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鼓励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或指导教师。
审计学专业师资水平与结构应与各专业办学目标、特色相适应。审计学专业90%以上的教师须获得管理学相关的学位,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80%,拥有高级职称(含副教授)及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外校毕业教师的比例不低于30%。
任课教师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学习和成长提供有效指导,并能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1)信息资源要求
开设审计学专业的学校需要有充足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具有一定数量与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音像资料和数字化资源,并具有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
(2)教学设施要求
开设审计学专业的学校需要有完备的教学设施和专业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固定资产总额应不低于200万元或生均1万元,实验室面积应不小于100平方米或生均1平方米,为每位学生提供有线或无线网络接人条件。
审计学专业需要建立稳定的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每100名学生至少建设2个实习基地。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参与教学和指导。
教学经费应满足学生实验、实习、设备更新、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需求。教学经费的使用应向教学一线倾斜,不得用于非教学用途。教学经费最低保障标准及增长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审计学专业应建立质量保障目标系统。质量保障目标系统包括培养计划质量、培养过程质量和培养结果质量等目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项内容应在培养计划、培养过程、培养结果中得到切实体现、贯彻和落实。
(1)培养计划质量
培养目标清晰准确,培养模式先进有效,培养特色鲜明具体,培养计划切实可行。
(2)培养过程质量
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师资的配备、学生学习、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和手段、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方面有明确的质量目标。
(3)培养结果质量
提高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认可度。
组织程序系统是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教学单位应设置相应委员会、组织机构和各类岗位,形成职责明确、全员参与、分工协作、持续改善的质量保障组织程序系统。
质量保障规范系统是围绕教学质量目标,建立教学过程关键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规范。
(1)课堂教学规范
应制定备课、课堂教学、作业与辅导、考试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和规范。
(2)实践教学规范
应制定实验课程的准备、课堂组织、考核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制定实习准备实习活动、实习成绩评定和总结等实习方面的质量标准和规范。
(3)毕业论文(设计)规范
应根据不同的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包括准备与开题、指导与写作、评阅与答辩、成绩评定与总结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和规范。
质量保障监控系统是各质量保障组织依据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与规范的要求,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监控机制,实现动态、有效的质量监控与评价。
(1)规章制度
建立和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表、学期教学总结等基本教学文件;建立和完善学籍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和奖励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守则、课堂规范、课外活动规则等学生管理制度。
(2)监控机制
建立和完善督导机制、评教机制、评学机制、评管机制、反馈机制、奖惩机制等,以保障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智能审计”创新班依托浙江财经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和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审计学专业,采用“审计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思路,培养满足智能时代对审计信息数据分析和审计监督需要,具备扎实审计学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人工智能与IT信息技术的智慧型、复合型、创新型审计专门化人才。
借鉴学校经济、管理科学的学科优势,大力加强通识教育,夯实数学分析、统计和计算机功底,设计出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跨学科基础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与发展意向,除了选择会计学院和信智学院的交叉融合背景的专业教师外,同时选择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业界精英担任社会导师,全程指导学业规划、专业实践、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等方面。
代表院校:浙江财经大学
南京审计大学内部审计学院遵循“数智内审职业变革-胜任能力变化-人才培养创新”的逻辑探索形成“专业+行业+产业”的协同育人模式,打造学、赛、创、证、岗一体化融合的高级内部审计人才动态培养体系。
凸显思政引领:将思政内容融入到内部审计专业课程,打造审计职业道德等思政课程,构建优秀审计教育思政基地,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
深耕专业知识:自主构建涵盖审计、会计、计量统计、数智技术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内部审计专业知识体系,教授学生专业硬知识和软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融通数智技术:通过开发《商务智能与大数据审计》《机器学习与智能审计》《Python在审计中的应用》《信息系统审计》等数智化课程,在内部审计专业性课程中融合数字化、智能化内容模块,深化智能审计实验室建设,强化数智审计技术实践教学等,全面提升学生数智审计思维与综合素养。
拓宽国际视野:参照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精英级课程标准,精心打造10余门英文课程,并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南非等国家开展合作交流,邀请IIA执行主席、IIA审计委员会委员、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委员会委员等给学生授课,学生定期参加IAEP全球年会,教师到国外IAEP院校讲学、交流,参与联合国审计和国际会议等,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拔尖复合型人才。
注重科研创新:以“审大-崇实”大师讲堂暨双周学术沙龙、中国审计学会年会、国际内部审计高端论坛等方式凸显大师启蒙,以参与科研项目、学术夏令营等方式实现导师引领,提升学生研究研究型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
代表院校:南京审计大学
该专业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和审计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审计理论、方法和手段,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工具,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继续发展潜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金融、税务、审计、马克思主义理论
审计专员/助理、公务员(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省级机关)、公务员(地市级机关)、公务员(区县级及以下机关)、公司业务、银行会计/柜员、事业单位人员、出纳员、财务助理、会计/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