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7 23:30
宣(拼音:xuā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宣本义是帝王接见臣民的大厅,又称宣室。宣室是颁布诏令的地方,故“宣”又引申有普遍、传播、宣扬等意义。由公开说出又引申为疏导,如宣泄。
形声字。“宣”在甲骨文(图1)中已经出现,外部为“宀”,意指这个字的本义与建筑、居室等有关;中间为“亘(xuān)”,其字形像回旋的水流,于此作表示读音的声旁,却也能让人联想到殿宇的幽深、声音回旋之状。周代金文(图2、3)构型与甲骨文相同,但是中间出现了两个漩涡形,其上面或下面加上了一个装饰性的笔画。到战国秦代文字(图4)中则在上面和下面各加一个装饰性的笔画,或把原像旋涡形的笔画变成“日”形,以便于书写。小篆(图5)保留了漩涡形。汉代隶书(图6)又将漩涡形写作“日”,结构也由篆书的半包围结构变为上下结构,为楷书所沿袭。
宣本是古代天子居住的宫室名,即“宣室”。天子的宫室相对于平民百姓的房子,当然要“大”许多,要“广”许多,所以“宣”后来引申指“大”“广”。再引申指“普遍”“周遍”。《管子·小匡》中有这样一句话:“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尹知章注释说:“宣,遍也,遍问其乡里之人。”
宣室是帝王发布命令的处所,故“宣”引申指“传播”“散布”“说出”之义。如宣布、宣扬、宣传。也有人这样解释:“宣”有“大”“广”之义,用作动词就是使之广、使之大。宣布、宣扬、宣传,都是通过“宣”让有关思想、知识或信息得到传播、散发,从而扩大影响。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卷七】【宀部】须缘切(xuān)
天子宣室也。从宀𠄢声。
“天子宣室也”注:盖谓大室,如璧大谓之瑄也。《贾谊传》:孝文受釐坐宣室。苏林曰:宣室,未央前正室也。天子宣室。盖礼家相传古语,引伸为布也,明也,徧也,通也,缓也,散也。
“从宀,𠄢声”注:须缘切。十四部。
须缘切,平仙心 ‖亘声元3部(xuān)
宣,布也。明也。徧也。通也。缓也。散也。须缘切。九。
【寅集上】【宀部】 宣;部外笔画:6
古文:𡩦
《唐韵》须缘切。《集韵》《韵会》荀缘切。《正韵》息缘切,并音瑄。《说文》:天子宣室也。从宀𠄢声。徐铉曰:从回,风回转,所以宣阴阳也。
又《尔雅·释言》:徧也。《诗·大雅》:既顺廼宣。注:顺,安。宣,徧也。
又《左传·贾注》:通也。《诗·周颂》:宣哲维人。注:宣,通。哲,智也。
又布也,散也。《书·臯陶谟》:日宣三德。《礼·月令》:季秋,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注:物皆收敛,无有宣露出散也。
又《增韵》:召也。《包佶诗》:隔屛初听玉音宣。
又《尔雅·释言》:缓也。
又尽也,明也,示也。《周语》: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又《左传·成十三年》:是用宣之,以惩不壹。
又《诏书别录》:唐故事,中书舍人掌诏诰,皆写两本,一为底,一为宣,在中书可检覆,谓之正宣。
又《谥法》:善闻周达曰宣。一曰圣善周闻曰宣。
又《周礼·冬官考工记》: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
又《尔雅·释器》:璧大六寸,谓之宣。郭璞注:《汉书》瑄玉是也。瑄宣同。
又州名。吴宣城郡,唐改宣州。
又姓。《正字通》:东汉人宣秉。
又头发皓落也。《易·说卦》:巽为宣发。注:发早白也。今文譌作寡发。《释文》:寡本作宣。
又叶相伦切,音荀。徐干《齐都赋》:日不迁晷,玄泽普宣。鹑火南飞,我后来巡。
《集韵》:本作𡨈。
❶“宀”“亘”宽窄相当。❷“宀”首笔点在竖中线上端。❸“亘”,上横在横中线上侧;“日”略扁,上宽下窄,㇕(横折)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末笔横与“宀”等宽。
(参考资料:汉典)
(参考资料:汉典)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