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5 15:48
宣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xuān yán,意思是扬言,宣扬。谓故意散布某种言论。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扬言,宣扬。谓故意散布某种言论。2、宣告,宣布。3、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4、发表言论,表达意见。5、犹声明。
《左传·桓公二年》
1、扬言,宣扬。谓故意散布某种言论。
《左传·桓公二年》:“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晋书·段匹磾传》:“末杯宣言匹磾将篡,出军击败之。”
宋 苏洵 《几策·审敌》:“於是宣言於远近,我将以某日围某所,以某日攻某所。”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二人诈称太后有密诏,令淮南大小官兵将士,皆入寿春城,立一坛于西,宰白马歃血为盟,宣言司马师大逆不道,今奉太后密诏,令尽起淮南军马,仗义讨贼。众皆悦服。
《明史·朱纨传》:“势家既失利,则宣言被擒者皆良民,非贼党,用摇惑人心。”
巴金 《灭亡》第九章:“而且他不是常常宣言他只知道自己底幸福,从来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吗。”
2、宣告,宣布。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使中尉赦救淮南王罪,罚以削地,中尉入淮南界,宣言赦王。”
清 朱琦 《感事》诗:“宣言我大邦,此物永禁止。”
鲁迅 《集外集拾遗·前记》:“所以他们自称为艺术即生活的创造者,诞生日就是十月,在这日宣言自由的艺术,名之曰无产阶级的革命艺术。”
3、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孙中山 《第二次讨袁宣言》:“当南北两方情志未孚时,文尝任调和,躬至北京,并有愿袁氏十年为总统之宣言。”
4、发表言论,表达意见。
《国语·周语上》:“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史记·周本纪》:“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
5、犹声明。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检验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为(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
一般指国家、政府、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自己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或对重大的政治问题表明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件。有时,也以会议名义发表宣言。
宣言也可能用于国际事务,如若两国、两党、两种以上社会团体共同发表宣言则称“共同宣言”或“联合宣言”。宣言在国际事务中有时也承担条约的义务。
宣言是一种极为严肃的公布主张、意见的文体,它的首要特点是严肃性。它的口吻、用语、姿态、行文,都充满着认真慎重的色彩。这里没有嬉戏,有的是认知之后的思想、情感的宣泄。
宣言的另一特征在于它的鼓动性。它公开地昭示自己的主见,为的正是抵销一切异己的言行,使自己的心声昭著于天下。为此,它总是充满着一定的情感色彩,充满着号召与呈请。
宣言坦诚布公团体或个人主张,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周密的纲领宣示的特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社会团体成立宣言等系统论述主张的宣言里。
宣言具有透明。不存在姿态模糊,含糊其辞的宣言。宣言必须公开主张,而且态度鲜明。
宣言的种类当然也有许多。有联合宣言,有国家、政党宣传政见的宣言,有社会团体宣传纲领的成立宣言,有个人宣传意见及想法的个人宣言。当然,从内容上划定的诸如宗教宣言、政治宣言、外交宣言等。
宣言一般由二部分组成:
(1)标题。宣言的标题形式多样,但可归为两类:一类是由发表宣言的国家、政府、政党、团体名称、事由和文种类型(宣言)构成;一类是由发文单位名称和文种类型或者事由和文种类型组成。
题目下是时间标志。宣言题目下用括号将宣言签署年、月、日括起来,显示生效时间。
(2)正文。宣言的正文一般分为导语和主体两部分。导语部分写发表宣言的依据、原则。主体部分具体写宣言的内容,一般以条文格式书写。
若是联合宣言一般要在正文后签署各方名称。
宣言写作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1)态度明朗,用语不得模棱两可。
(2)笔力应集中,不得分散旁骛。
(3)注意鼓动性,以求引起广大读者的赞同与支持。
(4)用语庄重、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