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9 23:30
顾名思义,“宫斗剧”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与世隔绝的后宫中,“斗”是其核心情节和叙事重心。而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战场上厮杀的,是一群原本娇弱的贵族女性。她们拼死争斗的目标只有一个:皇帝的雨露和恩宠。故事中的所有人物没有对与错、善与恶的区分,所异者只有手段的高下与计谋的成败,以及由此带来的命运的迥然分野。但在强大的男权和君权面前,她们的得势与失宠,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身处其中的女性,因而对自身的险恶处境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高度的敏感,种种拿不上台面的阴狠伎俩,正是她们在“斗争”中寻找到的应对之策。
“宫斗剧”的文化本质主要是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传统道德观,其价值基础则是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秉持着这样一种价值规范和意义逻辑的作品却风行一时,甚至影响了许多人对历史的想象和对现实的认知。
宫斗剧的演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至今,历史剧创作以较高的制作水准为人们所瞩目和欢迎。但部分创作存在程度不同的“权谋文化观”,这一现象受到了电视剧评论界和文学研究领域的批评。历史题材剧创作进一步跑偏——“戏说剧”“穿越剧”短暂红火,随后一大批“宫斗”题材剧以远较历史正剧更猛烈的势头蜂拥而上。从“权谋文化热”到“宫斗热”,引起业界的深切关注。
媒介催化下的类型偏移与内容窄化
历史题材剧创作从“权谋”到“宫斗”的类型演变与生成逻辑植根于21世纪以来网络媒体的影响渐大,历史叙事的表现内容发生了从正史到稗史的巨大转变——正史对应着传统历史小说写作,稗史故事则主要出自网络IP改编。文学作品的表现内容也从以帝王谋臣之间的“权谋之争”过渡到后宫嫔妃的“爱恨纠葛”,由此形成了“历史正剧—传统历史小说—正史—大说—权谋—朝堂—帝王—恢宏阳刚”等多项同构,向“宫斗剧—网文—野史—小说—后妃—宛曲阴柔”等对应联系的转变。
网文阅读直接推动了历史题材剧子类型的兴衰更替与表现内容的畸变。2013年的历史正剧《大秦帝国之纵横》和2017年的《大秦帝王之崛起》播出遇冷恰是历史正剧式微的有力印证。
从“权谋”到“宫斗”,大多数历史正剧成了“帝王剧”,而宫斗剧则进一步窄化为“后妃剧”或“帝妃剧”。稗史化、私语化的宫斗剧少了史实制约,也决定了该类型精神格局的狭小。
叙事优势掩盖不了精神内涵的缺陷
历史剧创作并不是一开始就呈现为“权谋”或“宫斗”为主的面貌,尤其是“权谋”与“宫斗”内容,都擅长强情节、快节奏,戏剧张力几乎与特定朝代的权力斗争密不可分。与历史正剧相比,宫斗剧在叙事上更具优势:戏剧事件与人物关系更容易编织起紧迫的冲突;与职场剧、谍战剧等类型剧相比,在表现人际之斗的“纯粹”“集中”“扎实”“范围”及“分量”上,也更胜一筹。
然而,叙事优长、新媒介传播优势都不能等同于精神内涵与文化理念的创新,有时反而是逆向而动的,即作品技巧越高妙、情节越抓人,伪装性就越强,影响也越负面。
宫斗剧发展
“宫斗剧”由港剧《金枝欲孽》和《宫心计》开启先河,内地电视圈跟风而上,《宫》、《步步惊心》、《宫锁珠帘》、《美人心计》轮番登场。2012年,《后宫甄嬛传》更是强势出击,收视大热,一度成为公众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文娱话题。相较于那些制作草率粗糙、情节漏洞百出的同类电视剧,《甄嬛传》在道具、服饰和礼仪等细节上较为精致讲究,对话语言也更符合人物所处的时代。模仿了《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的句法,虽未得精髓却也增添了一些古色古香的韵味,为该剧带来了极高的人气。
从本质上看,“宫斗剧”属于娱乐至上的“戏说历史”,虽然不承担再现真实的任务,但也存在着如何选择和利用历史资源的问题。换句话说,电视剧想象力的匮乏和创作水准的低下,只是宫斗题材重复出现的表面原因,更为深层和隐藏的因素,则与我们面对历史的态度密切相关。事实上,“宫斗剧”不过是类型剧的一种。在“宫斗剧”盛行之前,宫廷题材历史剧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以《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为代表的“帝王系列”,着力展示当权者称霸天下的雄心和治理江山的艰难,重在塑造开疆拓土、守业有成的明君和廉政清明、以民为先的能臣,与主流意识形态重塑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吁求一脉相承。而以《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为代表的“戏说系列”,则延续了古已有之的“明君清官侠客梦”的叙事模式,其中隐含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即便是备受争议的《还珠格格》,也不乏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动机与心理诉求。
宫斗文与宫斗剧结合
自2004年起,宫斗剧异常火爆。不少宫斗文与宫斗剧相结合,使得这类型的作品层出不穷,同样的也使得宫斗剧中粗制滥造的剧集越来越多。经过2011年的一场宫斗剧井喷之后,宫斗剧陷入了审美疲劳的低谷。《步步惊心》的一枝独秀,也让不少制片方认识到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因此在沉寂过后,不少粗制滥造的宫斗剧渐渐被收视群体放弃。
广电总局整治宫斗剧翻拍剧
2019年7月9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召开调研座谈会,会议要求各省级管理部门重点加强对宫斗剧、抗战剧、谍战剧的备案公示审核和内容审查,治理“老剧翻拍”不良创作倾向。早在7月3日,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聂辰席便强调,“针对注水剧、宫斗剧、翻拍剧、演员高片酬等问题,深入挖掘瓶颈症结,始终保持高压”。
从1980年中国逐渐普及电视机开始,中国电视剧的题材不断创新,电视节目也更加海纳百川。不论是在内地剧集或者港台剧集中,古装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早已不算少见,其中涉及到后宫女性的剧集也不在少数。宫斗剧和历史剧虽然同属古装剧集也同样有历史大环境作为背景,但实际上定义却不同。
历史剧大多比较严谨,虽有涉及后宫斗争,但大多以历史变迁的大潮流为主,将戏剧人物置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对人物感情的处理上比较恢弘,不拘泥于儿女情长,其剧情也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历史记载,偏向正剧。
较为经典的古装历史剧有《杨贵妃秘史》等。
宫斗剧虽放置于历史背景下,以宫廷或王府为场景展开,但并不会以太多的笔触涉及到历史洪流,而是着笔于后宫之中的权力斗争,以及男女主角的情感纠葛,弱化历史的存在感,强化主人公的情感纷争,剧情则以追求浪漫、唯美、感人为主,大多具有明显的偶像、商业、戏说成分,与历史剧有明显区别。
比较有代表性的宫斗剧有《金枝欲孽》《宫心计》《大清后宫》《美人心计》《美人天下》《甄嬛传》《延禧攻略》等。
从2004年到2015年,“宫斗剧”在电视荧屏上伴随了观众近12年。其间,不少粗制滥造的“宫斗剧”播出时,曾有过观众“边骂边看”的现象。2012年,随着广电总局对“宫斗剧”、“穿越剧”的一纸禁令,“宫斗剧”迎来了一个冰封期。2015年岁末,随着《芈月传》的开播,“宫斗剧”的第二个收视高潮似乎又到来了。不可否认,带有“戏说”性质的“宫斗剧”有其自身魅力。
澎湃新闻网在《宫斗剧爆红背后:类型化、现实投射以及进退失据的女性意识》一文中所指出的,类型化是观众喜好的一种结果,是“好看”经验的自然积累,是观众和制作方达成的一种隐形共识。这切合了多数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期待视野,并由此保证了娱乐和商业、受众和梦工厂的双赢。
首先,“宫斗剧”的“戏说”模式就决定了这类电视剧在故事情节的编撰上比历史正剧有更大的创作空间。编导可以在历史真实之外通过不同的情节设置编织复杂的人物关系、强烈的戏剧冲突以及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其次,“宫斗剧”中女性人物是核心,男女爱情纠葛也是重要看点。因此,“宫斗剧”很容易利用明星效应,通过男女明星的组合来实现其商业宣传的目的以及吸引明星粉丝的观看。第三,“宫斗剧”中的勾心斗角,尽管在思想上因其宣扬“以恶制恶”的“权谋之术”而被诟病,但围绕“斗”字却容易形成剧情的紧张、激烈,有利于悬念的制造。此外,“宫斗剧”因为表现的是古装宫廷生活,因此在人物的服装、首饰上极尽华美,有较强的视觉审美效果。
宫斗剧既满足了观众的窥私欲,也满足了大批女性观众的臆想,甚至折射了观众的现实焦虑与困惑。观众不自觉地被宫斗剧俘获,还因宫斗剧很擅长让观众有“代入感”,触摸观众的现实焦虑与欲望。宫斗剧的故事虽发生在古代,但有着与当下一些职场竞争、社会奋斗相契合的文化特征。
人们爱看宫斗剧,是因为能通过距离,得到审美的快乐,舒缓现实生活带来的种种负面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能通过宫斗剧引人入胜之处,进而看见自己在观影的过程中,展现了什么样的特质与想法。
宫斗剧通过戏说、穿越、架空等方式,巧妙规避了历史剧的创作难点——艺术加工与历史真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转而对后宫文化中“升级打怪”的斗争哲学津津乐道,立意和格局也因此变得狭隘而偏颇。
网络文学作品主打虚构,随意性大,行文天马行空,转换到荧屏上,就造成这些古装剧对历史把控的先天不足,“戏说”成分过多,甚至到离谱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这些没有历史文化根基的后宫戏,提供的思想价值观也有问题。原本,后宫戏是一个可以深度挖掘的题材类型,通过嫔妃争宠、比拼心计可以发掘在这背后隐藏的特殊人群命运的悲惨以及人性的扭曲。她们从涉世未深的少女到工于心计的嫔妃,完全是封建制度的戕害使然。但实际上,这些本应好好表现的内容在电视剧中完全被屏蔽了,而后宫中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相互算计——人性中恶的一面被无限放大了。这使得如今充斥荧屏的后宫剧,只有成败没有是非,只有你死我活的阴谋、陷害、争斗,不见引人向善、向上的积极力量,更奢谈道德坚守和人文关怀。
越来越铺张的服化道和越来越精致的妆容,不过是换着花样抽空了女性的独立主体价值。在游戏化建构主人公行为和台词中不停歇地刺激爽快观感,吸引观众们的追剧热情。狭隘的宫斗取材决定了视野有限的剧情内只能惰性重复着单一的矛盾类型,即封闭在宫墙内的群体之间天然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竞相争斗的结果无非只是强势一方与弱势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没有任何利他的超越价值在矛盾解决时得以实现。宫斗剧在选择了自闭空间以获得叙事便利的同时,高调放弃了关于历史正义性的思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评)
“比如当下的一些宫斗剧,展现的都是争宠、勾心斗角、人和人之间没有尊严的生活,这类影视作品是很难走向世界的。”全勇先说,影视需要传达正确价值观。
宫斗剧以娱乐方式消费了历史,又改写了当代都市的奋斗逻辑,包装出了一套所谓的当代“职场宝典”;围绕皇宫贵族乃至皇帝一人而展开的爱情叙事,则被美化为“霸道总裁”浪漫爱情。更重要的是,在资本的介入下,宫斗剧放弃了深刻表达的可能。然而这一追求显然与宫斗剧本身的娱乐化取向根本相违,奉行“流量为王”这一网红逻辑的资本。
主题思想狭隘的宫斗剧,即便包装成古装职场剧,也难掩“伪成功学”“毒鸡汤”的述求本质。“缺乏家国情怀,丧失正义原则,混淆是非观念。叙事空间非常狭窄,几乎已经成了宫斗剧通病。”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剧在美丽的包装下,贴上了各种模糊正确价值观的标签,比如:“谁先动心谁先输”“如果不主动‘撕’就没有人知道你的委屈”“男人都是大猪蹄子”等等,以职场指南、恋爱攻略的面目四处贩售,这样的毒鸡汤,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只会带来害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评)。
《文汇报》在《撞上,女主们都逃不出困兽之斗》一文中指出,剧中人几乎全部逃不出紫禁城后宫里的困兽之斗。从根本上,这些剧集依然摆脱不了女性价值取向的窄化。
热衷追崇皇族生活方式,使之成为流行时尚。精心演绎“宫斗”情节,恶化当下社交生态。不吝美化帝王臣相,淡化今朝英模光辉。宣扬奢华享乐之风,冲击克勤克俭美德。片面追逐商业利益,弱化正面精神引导。(北京日报评)
宫斗剧虽然也是历史题材,但其内容的真实性比较淡,虚构、夸张相对自由一些,更容易创作出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观众。还有,虚构成分多的电视剧更容易被用来反映现代社会中的问题,引发观众的共鸣。
宫斗剧和谍战剧相似之处在于,宫斗剧同样迎合了当下流行的某种价值观。
虽然主流媒体发声对宫斗剧提出了质疑,但是如今宫斗剧格外火爆的年代,网络舆论仍然力挺宫斗剧。大多数宫斗剧观众认为“没有人能够证明这些事情没有发生过,历史不会记载不代表没有存在过”“电视剧只是戏说,并不代表真正的历史,如此上纲上线的大做文章似乎不大必要”,况且电视剧每集都提示纯属虚构。
不论如何,在宫斗题材火爆的情况下,宫斗戏仍然是古装剧中的重点项目。并且各大卫视纷纷选择宫斗剧作为自己跨年巨制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大部分宫斗剧观众表示,宫斗剧吸引自己的重点因素是剧中美轮美奂的场景和精美的服饰,以及曲折坎坷的爱情故事。在观众眼中,宫斗剧不过是古装电视剧的一个剧种,虽有雷剧层出不穷,但是也有诚意作品。不过茶余饭后的笑谈,大部分观众并不会将戏说与历史混淆。
就其审美接受效应的本质看,“宫斗剧”中所呈现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暗合了当今社会成功至上、唯金钱论、男性中心等潜在的社会心理。例如,商业社会中越来越强大的男性话语权,就有意无意地鼓励女性学习后宫嫔妃的“隐忍”与“奉献”,促使她们按照男性的意愿,而不是女性的独立意识来塑造自己。而后妃娘娘们施展各种手段去争宠,则与当下社会中复杂的男女关系颇为相似,甚至其“高明”的手段可资借鉴。至于那些人情算计和权利博弈,又有和所谓职场政治对号入座的可能。无论是情场还是职场,古代的后宫纷争一旦和这些现实情境挂钩,一系列“宫斗”作品,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变为白领女性的“心灵鸡汤”和人生教科书了。
虽然不少影视剧展现的女性上位厚黑学值得警惕,但它体现的女性意识或许已经有了一种进步——即使身处枷锁,抗争仍是必要的。
通过精良的制作、考究的细节,再包裹上青年人熟悉的场景和话题,宫斗剧快节奏的生活一个消遣的出口。宫斗剧可以是正剧,围绕科场舞弊、黄河决堤、旱灾流民等事件展开叙述,依据一定的史实,展现皇权统治和政权更迭;也有很多是戏说,聚焦后宫轶事、争宠夺嫡,通过细腻充沛的感情和个性鲜明的人物撑起剧情,把在正史中轻轻略过的部分讲得绘声绘色。
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电视剧的发展,经历了从历史正剧到历史稗剧,从“权谋剧”到“宫斗剧”,或是披着“穿越”外衣的“嫔妃斗”“帝妃斗”,这些受大众追捧的“爆款剧”不约而同地遭遇电视剧评论者、文学界研究者的批判。然而对历史题材剧在类型演变、审美变化以及内涵不足等方面的反思,不能也不应该停留在简单的价值判断与批评上,而应立足具体作品的精神指向、文化观念、表现形式等变化创新上。
在宫斗剧泛滥的今天,陈建国表示,客观地看待宫斗剧,确实有很强的可看性,故事张力强。但问题在于,如果创作者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大众,那么对社会生活会产生一个负面影响。
优秀的宫斗剧,不仅应该有历史的形态,同时主角身上也应该具备可以引起观众共鸣的性格特点。只是这种现代的性格特点,如何融合到古代人物身上,才是宫斗剧真正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历史需要通过流行文化介入日常生活。然而,当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历史题材创作,降维为“背绳墨以追曲,竞周容以为度”的宫斗剧并成为一种文化症候,则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
如果说历史所承担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为现实提供参照,那么“宫斗剧”的盛行及其与当下社会的微妙对应,则典型地体现了我们在现实的困境中面对传统时的手足无措。
无论正剧还是戏说,宫斗剧的落点仍然是“剧”,这也就决定了它得遵循戏剧的规律,需积蓄大量矛盾才能让故事充满张力。或许剧中能有些许情节故事、只言片语能与当下现实产生一定关联,但这只是虚构的故事罢了。若年轻人过分地代入剧情,独照隅隙、鲜观衢路,攫取其中的厚黑学、权谋术,只会让自己徒增烦恼。
宫斗剧存在的基础“宫廷”,实际上仍是男权和皇权统治下的封建场景,一个“斗”字也点明其核心要义是以成败论英雄。青年人需厘清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区别,想明白在现实生活里,正义要靠法律和道德共同维护,成功源自脚踏实地的奋斗,感情也需真实坦诚用心维系,而不是仅凭借恩宠或者工于心计。同样,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也仰赖于信仰、价值观和志趣的契合,而非仅靠利益共谋。历史如镜鉴,莫让宫斗遮望眼。青年人不能只从历史中观望到潜规则,而应更多地从中吸收精华和养分,探寻超越物欲的历史视野和眼光,看到过去对现在和将来的思想启迪,获取精神上的真正愉悦。
《美人心计》
《杨贵妃秘史》
《帝锦》
《宫锁心玉》
《紫禁惊雷》
《步步惊心》
《后宫》
《倾世皇妃》
《美人天下》
《万凰之王》
《武则天秘史》
《甄嬛传》
《宫锁珠帘》
《深宫谍影》
《王的女人》
《美人无泪》
《楚汉传奇》
《金枝欲孽贰》
《陆贞传奇》
《我为宫狂》
《兰陵王》
《唐宫燕》
《宫锁连城》
《卫子夫》
《风中奇缘》
《武媚娘传奇》
《大汉情缘之云中歌》
《芈月传》
《女医明妃传》
《锦绣未央》
《深宫计》
《延禧攻略》
《如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