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7 10:11
害(拼音:hài)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害”的本义一般认为是灾祸。由本义引申指祸害、残杀。还引申指有害的。“害”字还引申指发生疾病。又假借指心理产生的恐惧不安的情绪。
《说文解字》:“害,伤也。从宀,从口。宀、口,言从家起也。丯(jiè)声。”依《说文》,“害”是形声字。从周代金文来看,《说文》的解释并不正确。字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图A表意,一是图B。可能是表音的。该如何解释,尚不清楚。
一种说法认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不但与外人是这样,即使在家庭内部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争斗,故害字从宀表示屋。由于道德低下、性情暴戾,或受到利益的驱使,有些人开口骂人,出言伤人,故害字从口。争斗到不可调和时便打起架来,势不两立,甚至闹出人命。“丯”即械字的象事初文,义为戴上镣。害字从丯,并以为声。害字从宀、从口、从丯,丯亦声,义为伤害,其结构包含了伤害发生的地点、人物、原因和可悲的结局。
另一说认为。图A像房梁和支柱突出的房屋形,大概是暴风过后,房盖被掀掉,只剩下支架。若真是这样,“害”的本义应是灾祸,而不是《说文》所说的伤害。
也有人认为金文字形的“害”并不是屋子的形象,它与“金”的字形有点像。“害”的中线部分经常被写成中断而分两部分。可能表达型范与模型没套好以致铸件走样,或浇注而冷却之后,模范已被剔坏而取出铸物的样子,故而形成中断的现象、这样也可以理解“全”字,原来是表现铸型尚完好,没有被剔坏的状态。
“害”字发展到战国,上部变化较大。篆文上部变为房屋形“宀”,中部为丯。隶书二例,一例丯声变作“土”;一例“丯”变作“龶”。楷书承自隶书第二例,“龶”变作“丰”而定体。
“害”古今常用的意义是伤害,使用范围很宽,不仅仅指有形的伤害。如肚子出了毛病叫“害肚”,做事丧尽天良,残忍暴虐叫“伤天害理”,也都是伤害之义。妇女因怀孕而食欲异常叫“害口”或“害喜”。这或许因为妊娠反应也是一种病的缘故。口语中常说的“害臊”“害羞”不过是一种怕难为情的心态表现,“害怕”则表示对某些人事境遇的不安或发慌、恐怖心理。可能羞、臊、怕都是一种不安情绪,不能算正常状态,所以才用了这个表示病态的害字。
【卷七】【宀部】胡盖切(hài)
伤也。从宀从口。宀、口,言从家起也。丯声。
“伤也”注:人部曰:伤,创也。刀部曰:创,伤也。诗书多假害为曷,故《周南》毛传曰:害、何也。俗本改为曷,何也,非是。今人分别害去,曷入。古无去入之分也。
“从宀口,言从家起也”注:会意。言为乱阶,而言每起於袵席。
“丯声”注:胡盖切,十五部。
胡盖切,去泰匣 ‖害声祭1部(hài)
害,伤也。胡盖切。四。
【寅集上】【宀部】 害;部外笔画:7
《唐韵》何盖切。《集韵》《正韵》下盖切。《韵会》合盖切,并孩去声。《说文》:伤也。从宀从口。言从家起也。丯声。徐曰:祸尝起於家,生於忽微,故害从宀。《增韵》:利,害之对。
又残也,祸也。《易·谦卦》:鬼神害盈而福谦。《系辞》:损以远害,益以兴利。
又《周语》: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又妨也。《左传·桓六年》: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又要害。《战国策》: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弗如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北收要害之郡。
又忌也。《史记·燕世家》:燕昭王使乐毅约赵楚伐齐,诸侯害齐湣王骄暴,皆许之。注:害犹言患之也。又《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又《集韵》《类篇》并何割切,音曷。何也。《尔雅·释言》:盍也。注:盍,何不也。或作害,与曷盍通。《诗·周南》:害澣害否。注:害,何也。《书·大诰》:王害不违卜。注:害作曷。
又叶古诣切,音系。《诗·邶风》:愿言思子,不瑕有害。叶上逝。
又贾谊《旱云赋》:畎亩枯槁而失泽兮,坏石相聚而为害。叶下涕。《前汉·眭两夏侯京翼李叙传》:疑殆匪阙,违众忤世。浅为悔尤,深作敦害。
俗作害。
【规范提示】中部是“丰”,竖笔两端都出头。
【写法】“宀”扁、宽,“丰”大、窄。“宀”,居上居中,点在竖中线。“丰”在田字格中心部位,第二横最短,在横中线,竖在竖中线;“口”,居下居中,上宽下窄。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