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08 23:57
《家住六朝烟水间》(原名《家住六朝烟水间——南京》)是当代作家薛冰创作的随笔集,首次出版于2000年12月。
南京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向来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有三个面向:一是诸葛亮所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二是吴敬梓所说,金陵菜佣酒保,都有烟水气;三是朱自清所说,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薛冰集四十年南京史、志、地理、文化研究与写作的经验,以随笔的形式将南京的山川形势、人物风流、名胜古迹化作篇篇优美的史话,娓娓道来一座沧桑之城的前世今生。全书以时间为经,两千年的城市进程,从东吴肈建到辛亥定都,经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以空间为纬,从秦淮文化到钟山文化再到清凉山文化,细致梳理南京的人脉、文脉、史脉、地脉,构建南京的城市灵魂。书中收入德国摄影家赫达·莫里逊在20世纪40年代的摄影作品与南京青年摄影家冯方宇的作品,共250余幅,建构一个文字与影像、历史与现实相互对照、呼应的叙事空间,呈现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六朝烟水间”。
南京从来不缺少记述和书写。自六朝建都以来,历代有人为它立传,累积起大量的文献资料,为薛冰提供了诸多参照系,获取史、志、地理、文化研究与写作的经验,更好地理解这个城市。薛冰的优势还在于他能以城市居民的身份,从内部去理解南京的底蕴和城市成长的曲折历程。薛冰把对南京风物的描写与对家园栖地的眷爱结合在一起,作出恰如其分的表达。《家住六朝烟水间》以时间为经,从古老的秦淮河讲起,从土著青铜文化———湖熟文化讲起,从东吴肇建到辛亥定都,从六朝古都、十代都会到世界文学之都;以空间为纬,从秦淮文化到中山文化再到清凉山文化,解读南京历史文脉,寻觅城市文化之根,经纬交错,翔实生动地呈现这座城市的精神气度。
薛冰扣着“金陵四十八景”图咏,写秦淮烟月、白鹭芳洲,写水泊人家的柔情妩媚;他写挂在枝头的咸板鸭,写琳琅繁华的夫子庙,写喧哗热闹的市井风物;他写城市山林的幽静,写山水园林的深谧,写大而无当的玄武湖,写风格雄健的陵道石碑;他写李后主的才情,写袁枚、李渔的不羁与浪漫,写魏源的失意和现代人对他的遗忘;他写南京人的脾气,爱编排朱元璋的坏事,处处刻意“假撇清”,与皇家保持距离;他写这座城市抵御外侮的不屈,涅槃重生的坚强,城市规划建设走过的弯路和取得的成就等。
从薛冰的作品里,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独具风情的人文景观。建都于南京的六朝,都是偏安一隅、半壁江山的小朝廷,没有秦、汉雄吞万里的气势和格局,但是绵远悠久的气息始终在南京的山陵烟水间缠绕流动。南京具有南北地域的交融性,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大批量外来移民,每次建都就有大量人口迁入,南京一直很受文人的喜爱,被选作佳妙的养老之地。这是一部在大量史料基础上抒发个人认识和情感的作品,薛冰的文笔是克制的深情,他对南京的热爱内化在了字里行间。
荣誉表彰
2022年8月2日,《家住六朝烟水间》入围8月文学报好书榜。
这是一本长销二十年的南京读本,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对南京从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到今天的历史文脉进行梳理,历数那些人事、风物、山水、古迹,写南京的性情,也写南京的灵魂。本次新版中收录新篇章《从六朝古都到文学之都》和已故德国摄影家赫达·莫理逊与南京摄影家冯方宇的南京图共计300余张,在文章中,薛冰列举了南京从古至今的文学地标,一条清晰的文学之路由此浮现,与时空中的光影相互映照,昭示着南京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文学报》评)
薛冰,学者、作家。浙江绍兴人,定居南京七十余年。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调入江苏省作协创作联络部工作,1992年任《雨花》杂志编辑,1996年参与创办《东方文化周刊》,任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2000年任《江苏省志·文学志》副主编,2002年任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曾任南京市作协副主席,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现任江苏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著有长篇小说《群芳劫》《天长地久》《青铜梦》,中短篇小说集《爱情故事》,文化随笔《旧书笔谭》《止水轩书影》《家住六朝烟水间》《淘书随录》《江南牌坊》《金陵女儿》《金陵书话》《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历史专著《南京城市史》等六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