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4 13:20
《家庭史话》是201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国刚。
《家庭史话》主要聚焦于家庭生活,亦即关注家庭里夫妻生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是《家庭史话》的一个特点。
《家庭史话》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家庭规模,主要关注家庭的规模、结构、形态、等级,将家庭人口与类别交代清楚;其次围绕婚姻的缔结和夫妻关系讨论家庭中择偶、成婚、性爱、离婚等内容;再次讨论夫妻关系之外的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如父子关系、婆媳关系等;然后是家产的继承与析分问题;最后从家庭生计的角度探讨日常生活,包括生产和消费、居住与衣食等。 《家庭史话》论述了自仰韶文化后期母系家庭出现至近代中国传统家庭起源、奠基、发展、转型、衰落的全过程。认为先秦时代传统家庭从无到有,逐渐形成;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是传统家庭的奠基和初步发展阶段,以小型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为特点的家庭形态占据了主流,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而全综合经营的小农家庭生计模式逐渐定型;隋唐五代时期是传统家庭第一个兴盛阶段,生产工具的发展为小家庭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小家庭与大家庭共存;宋辽金元时期是传统家庭发生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以壮年夫妇为核心的三代五口之家成为此后中国家庭的主要形态;明清时期,传统家庭达到鼎盛;民国以后,传统家庭衰落,现代家庭兴起。 《家庭史话》简练而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家庭的发展、演进历史。
前言
第一章 家庭的起源:先秦时期
1.史前家庭
2.夏商周时期的家庭
3.春秋战国的变革与小家庭形态形成
第二章 传统家庭的奠基:秦汉时期
1.家庭规模与结构
2.婚姻与夫妻关系
3.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4.家庭财产的析分
5.家庭生计
第三章 传统家庭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1.家庭规模与结构
2.婚姻与夫妻关系
3.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4.家庭生计
5.魏晋士族的礼法与家学
第四章 传统家庭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
1.家庭规模与结构
2.婚姻与夫妻关系
3.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4.家庭财产的析分
5.家庭生计
6.中古的家庭教育
第五章 传统家庭的转型:宋辽金元时期
1.家庭规模与结构
2.婚姻与夫妻关系
3.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4.家庭财产的析分
5.家庭生计
6.宗族与家庭
第六章 传统家庭的鼎盛:明清时期
1.家庭规模与结构
2.婚姻与夫妻关系
3.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4.家庭财产的析分
5.家庭生计
第七章 传统家庭的衰落:近代家庭
1.家庭规模与结构
2.婚姻与夫妻关系
3.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4.家庭财产的析分
5.家庭生计
6.民国家庭的转型
后记
参考书目
张国刚,历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关系史。主要著作有《中国家庭史》、《唐代藩镇研究》、《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中西文化关系史》、《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等。曾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在特里尔大学、汉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剑桥大学、早稻田大学、新竹清华大学等校任客座教授或访问学者。曾获《历史研究》纪念创刊三十周年优秀论文奖、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要编辑出版“中国史话”丛书,约我写《家庭史话》,大约因为我过去曾经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编写“史话”与研究家庭史,其实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作。勉强拿出的这份稿子,不当之处甚多,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本书的写作,参考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著作,特别是我主编的五卷本《中国家庭史》中各位作者如王利华、邢铁、余新忠、郑全红等教授的著作。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妇女史专家高世瑜先生审编本书稿,并且指出诸多不当之处,感谢编辑宋淑沽女士付出的辛勤劳动。
张国刚
2012年1月9日于北京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