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叶山黧豆

更新时间:2023-12-12 17:29

宽叶山黧豆(Lathyrus latifolius L.)是豆科山黧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达3米,四棱形,具翅。叶片形状多变,通常椭圆形至椭圆状近圆形或卵形至线形,托叶半箭形,披针形至卵形,具平行脉,脉明显,卷须发达,总状花序,有花,花梗细,萼钟状,花冠紫色到粉红色,荚果棕色,无毛。种子具网状皱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毛或无毛。茎可达3米,四棱形,具翅。叶具1对小叶,形状多变,通常椭圆形至椭圆状近圆形或卵形至线形,长(3)4-15厘米,宽3-50毫米,平行侧脉直达叶端;托叶半箭形,披针形至卵形,长(2)3-8厘米,宽2-11毫米,具平行脉,脉明显,卷须发达,有分枝。

总状花序具5-15朵花,花梗细,长5-10毫米;萼钟状,长6毫米,5萼齿近相等;花冠紫色到粉红色,长(15)20-30毫米。荚果长5-11厘米,经6-10毫米,棕色,无毛。种子10-15,具网状皱纹,种脐为周圆的1/5-1/3。

产地生境

分布于欧洲。中国陕西等地有栽培。宽叶山黧豆在意大利,波兰、美国等很多国家都有种植,美国是从1970年开始大面积种植。它适于美国东北部的大部地区,向南扩大种植,如弗吉尼亚州、密苏里州和堪萨斯州等。宽叶山黧豆较适宜砂壤土和细砂土,不适于潮湿的土壤,在纯砂地上形成植被也比较困难,种植区的土壤pH以6.5左右较为适宜。

繁殖方法

宽叶山黧豆采用播种繁殖,可于春、夏、秋进行,中国华北地区多于8-9月进行秋播。但秋播最迟不得晚于作物停止生长前两个半月。播种过晚,根内养分贮藏不足,不利越冬。

播前准备:必须保证土壤墒情,田间持水量要达到80%,墒情差的要设法补水。对土地要耕翻耙磨,耕翻深度15厘米以上,整平整细,结合整地每公顷施入200-300千克腐熟有机肥、过磷酸钙100-150千克、复合肥200-300千克,并将有机肥混合均匀。

种子处理:播种前除去种子杂质、秕子和杂草种籽,由于香豌豆种子有硬粒,播种前用40%温水浸种24h,沥干后再拌匀播种。

播种方法:种子千粒重3-3.3克,每公顷用量2.25-3千克,开沟或者刨穴,灌入播种水,水渗后,点播或者撒播。播后24h种子完全吸胀,7-8天便可萌芽出土。

栽培技术

出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4叶期间苗,每穴留2株,6叶期定苗,每穴留1株壮苗。每公顷留苗15-16.5万株。以后每年中耕2-3次,春季追肥1次,每公顷施氮、磷、钾肥各60千克,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干旱时浇水。

主要价值

景观

宽叶山黧豆不仅是一种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还是一种著名景观观赏植物,经观测,发育良好的单株有300-500朵大型艳丽的蝶形花,第一次初花期在5月底至6月初,盛花期正值干旱高温的6-7月,此时由于热风频繁,极少有地被植物鲜花盛开,而宽叶山黧豆此时花色艳丽且花期长,给炎炎夏日带来美丽的色彩,是生态风景林中不可多得的多年生景观植物。

饲用

宽叶山黧豆植株粗蛋白质含量为19.10%,粗脂肪含量为4.35%。粗纤维为28.25%,钙含量为1.19%,磷含量为0.26%,高于一些豆科植物秸秆和干草的养分,并且牲畜适口性好,为粗细饲料兼用的高蛋白优质饲料,具有一年种植,多年受益的特点。

保持水土

宽叶山黧豆植株具有生长快、分枝多、抗旱、耐瘠薄、再生能力强等特点,茎互相攀爬,形成稠密的冠层(播种当年草层高度一般可达30厘米,2年后可达60-80厘米左右,旱地稀植高度40-50厘米,宽叶山黧豆植被繁茂旺长正是地面需要保护的雨季,因此其保持水土的效果好。据易县片麻岩径流场试验测定,2年生香豌豆在特暴雨或者暴雨情况下减少地表径流50%-70%,可有效控制泥沙,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土壤改良

宽叶山黧豆枝叶氮磷钾含量高,特别是根部有众多的根瘤,可以起到固氮作用,可以促进与其间作的林木快速生长,是农作物良好的前茬、优良倒茬作物和生草制果园中间作的优良草种;亦可压青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形成团粒结构,增强土壤抗侵蚀防冲性能,以及提高土壤渗透性,确保水保性能的良好发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