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20:19
Aculepeira carbonaria sinensis (Schenkel,1953)
宽头短腿蟾
不祥
未定
未予评估(NE)
未定
是
宽头短腿蟾叫声非常大,“阿-阿-阿”,当地人叫它们“老阿阿”。
宽头短腿蟾运动非常迅速,尤其是后肢肌肉发达,弹跳有力。在陆地上,一旦受到惊吓,后肢猛然发力,一跃而起可以瞬间摆脱威胁。同时,它们的后肢趾间具蹼,一旦跃入水中,它们发达的蹼就成为游泳的主要推进器。
产卵季节因地而异,卵在管状胶质的卵带内交错排成四行。卵带缠绕在水草上,每只产卵2000-8000粒。成蟾在水底泥土或烂草中冬眠。其蝌蚪喜成群朝同一方向游动。冬季多在水底泥中。白昼潜伏,晚上或雨天外出活动。
体型大、宽扁而肥硕,雄蟾体长92~123 mm,雌蟾体长137 mm左右。头极宽扁,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瞳孔纵置; 鼓膜隐蔽,有耳柱骨; 上颌有齿,犁骨齿两小团。体和四肢背面皮肤光滑,头部皮肤与头骨紧密连接,上眼睑外缘有多个疣粒,其中2~4个锥状疣似角状; 体背部有长短腺褶,体侧及四肢背面有圆形疣粒; 咽喉部有圆疣,腹部及四肢腹面光滑。前肢较粗壮,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 后肢粗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口角后方,左右跟部相距远,股后腺不显; 内跖突约等于第一趾长度,无外跖突; 指、趾端圆,趾间具1/4至1/2蹼。体背面灰棕色或棕黄色,两眼间有褐黑色三角斑,背部有深色斑纹,大疣为黄白色;腹面紫灰色,其上有灰褐色花斑。第一、二指上有棕灰色婚垫; 具单咽下内声囊。第37~38期蝌蚪全长52 mm,头体长17 mm,尾长为头体长的203%左右; 口部漏斗状,无唇齿及角质颌; 头体背面为暗紫色或棕褐色; 体腹面一般只有一条浅紫色横纹,此横纹不达腹外侧端部,腹部有浅紫色碎斑; 尾肌浅紫色,尾鳍为肉色,有褐色斑点,无深浅相间的纵行带纹。
该蟾生活于海拔500~2 450 m植被繁茂山区 的大小流溪附近。成蟾在3~5月的夜间发出洪亮的 “阿” 或“阿—阿—” 的鸣声,多隐蔽在大石下的缝穴内。5月中旬左右为繁殖盛期,卵产在流溪水中石块下或石洞内,黏附在石底面或洞壁上。蝌蚪多栖于流溪回水凼或缓流处碎石间及腐叶层下,有时将漏斗状口部展开漂浮于水面,受惊扰后迅速游向深水石下。
该蟾分布广泛,虽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 降,其种群数量较多。受胁等级:费梁等 (2010) 建议列为无危LC。
四川(西南部)、云南(北部)、贵州(雷山、安龙)、广 西(东北部)、湖南(宜章、炎陵、江永)、江西(井冈山); 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