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大控制

更新时间:2024-09-06 10:50

宿迁大控制,亦称骆马湖宿迁大控制、骆马湖宿迁大控制工程,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淮河下游沂、沭、泗水系骆马湖下游口门控制工程。具有淮河流域的调水、航运、排涝、灌溉、行洪等功能。

工程背景

骆马湖历史悠久,《宋史·高宗本纪》称乐马湖。当时,骆马湖地区土壤肥沃,地势虽然低洼,由于沂水于邳州(今睢宁古邳)汇入泗水,不进骆马湖,有良田万顷,堪称富绕。据《同治宿迁县志》载,“金将达懒屯乐马湖”,说明金代仍能屯兵垦殖。元、明以后,泗水逐渐淤浅,骆马湖开始潴蓄沂洪。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为保障漕运畅通,避黄开泇。开通后的泇运,“广纳群流,北遏鲁河,西引湖水”,“沂、武、燕、艾、不老、房亭交输互灌,并趋腹心,遂为众壑所归”(《邳志补》)。据明朱国盛《南河志·通济河记》载:“天启年间,骆马湖夏秋遇潦,湖面横亘二十余里,已汇成汪洋大湖。”

明末清初,骆马湖渐淤,不足以存储大量洪水,遂凿开马陵山断麓,引湖水经六塘河东下入海。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骆马湖已淤垫,水涨时湖面“有六七十里宽,八十里长”。道光元年(1821年)骆马湖开始放垦湖内高地,始有人居住。次年二月清丈,涸出土地1892顷。咸丰、同治年间,续涸出土地近900顷。“每年汛期,遇蒙、沂山水涨发,汇归湖内,滩地悉被淹没。及秋冬水势渐消,滩地涸出,播种二麦”(《同治宿迁县志》)。

建国前,骆马湖因滞蓄洪水能力逐渐削弱,下游六塘河壅淤日甚,致沂、泗洪水恣意泛滥。

工程建设

建国初期“导沂整沭”期间,确定骆马湖、黄墩湖为临时蓄洪水库,骆马湖设计防洪水位23米,蓄水9亿立方米。沂河临沂最大洪峰为6000立方米每秒,泗水来量为500~1000立方米每秒。经骆马湖、黄墩湖临时拦蓄后,分别由嶂山排入新沂河1500立方米每秒,中运河和六塘河各排500立方米每秒。因此,培修加固了18.4公里骆马湖南堤(即原中运河左堤),抢筑皂河束水坝,以控制骆马湖下泄中运河的流量,并进行嶂山切岭,使沂泗洪水直接从新沂河入海。1952年6月,皂河束水坝废坝建节制闸和船闸,建成六塘河杨河滩节制闸,从而初步建成了汛期拦洪、汛后退水种麦,实行“一水一麦”的皂河控制工程(亦称一线控制)。

1957年大水,黄墩湖破堤蓄洪,骆马湖杨河滩最高水位仍达23.15米,超过设计水位0.15米。皂河闸、杨河滩闸亦超标准泄洪。已建的皂河控制工程标准明显偏低。汛后,省水利厅为提高骆马湖防洪标准,保护下游1000万亩农田的防洪安全,结合蓄水发展淮北“旱改水”,制订“一湖蓄水、两湖调洪、三级控制”的治理原则,即骆马湖改为常年拦洪蓄水库,黄墩湖为非常滞洪水库,兴建宿迁大控制,形成三级水位。以上规划经淮委和水电部批准,从1957年冬至1958年6月,兴建了宿迁节制闸及船闸、六塘河闸和六塘河拦河坝。1961年4月建成了嶂山闸,还建了骆马湖北堤和西堤。至此,宿迁大控制基本形成(亦称二线控制),骆马湖成为常年防洪蓄水水库,当骆马湖水位超过24.5米时,从一线控制退守二线控制。1964年省水利厅确定六塘河不再分洪。

骆马湖湖底高程为18~21米,当湖水位23米时,库容9亿立方米。退守二线控制后,湖水位25米时,库容15亿立方米。二线控制是沂沭泗下游地区重要的防洪设施。

工程构成

宿迁大控制由骆马湖二线大堤、宿迁节制闸、宿迁船闸、六塘河节制闸、六塘河拦河坝等工程组成。宿迁大控制的运用,涉及到沂沭泗流域整个洪水的调度,南四湖、沂河、邳苍地区来水的多少,“分沂入沭”流量的安排,总沭河洪水量的下泄,以及滞洪区的运用等等。由省防汛防旱指挥部根据水情、工情决定退守宿迁大控制的时间。

宿迁控制大堤,从宿迁节制闸上游向南建堤与废黄河北堤联接,而后循废黄河北堤修复,个别弯曲较大处予以裁弯取直,经皂河镇穿荷花池与黄墩湖堤衔接,这段堤防也是中运河的右堤。堤防设计标准,堤顶高程28米,新建堤防顶宽6米。1964年工程完成后,从宿迁、邳县交界处到宿迁节制闸形成一条全长34.6公里的比较完整的防洪大堤。

宿迁控制大堤完成后,到1987年先后经过13次加固维修。累计完成土方80万立方米,干砌块石12万立方米,浆砌块石2.5万立方米,投资465万元。1987年大堤现状:从宿迁邳县交界处民便河船闸至邳洪河闸,长12.8公里,一般堤顶高程为27.5~27.8米,堤顶宽8米,坡比1∶3,全部干砌块石护坡,护坡顶高程25米,护坡底高程21米。在曹甸处设有黄墩湖分洪爆破口,堤上埋设三排爆破井。从邳洪河闸至皂河镇北门一段长约1.7公里,堤顶高程28米,顶宽8米,坡比1∶3。该段在邳洪河闸与黄墩湖闸处,因两闸的公路桥高程仅为26.5米,高程不够。从皂河镇北门至皂河镇南一段长1.46公里做有挡浪墙,墙顶高程27.5米。皂河镇南至宿迁节制闸南,长18.54公里,系废黄河北堤整修而成,堤顶高程大部分超过28米,已铺干砌块石护坡13.7公里。全线堤顶铺设砂礓石子路面,路宽6米。邳县境内在运河大堤(即黄墩湖堤)上亦设有黄墩湖分洪爆破口。

宿迁节制闸,位于皂河闸下游宿迁县城北中运河上,是宿迁大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中运河泄量的主要建筑物。闸身总宽69.23米,共6孔,每孔净宽10米,闸底高程15米,闸顶高程28米。设计洪水位闸上25.1米,闸下水位18.88米,最大流量600立方米每秒。1957年9月批准开工,1958年6月完成,投资210.6万元。当年汛期最大泄洪745立方米每秒。1963年汛后检查,下游防冲槽外冲刷严重,抛石1200立方米防护。以后,又先后增建工作便桥、检修门吊装滑道和抗震加固。1974年8月14日实际泄洪1040立方米每秒。

宿迁船闸,位于宿迁市北郊,是京杭运河苏北段10座大型船闸的第四梯级,现有船闸3座,主要肩负着“北煤南运”、矿建、成品油等国家重点物资的运输任务,常年有苏、鲁、豫、皖、沪、浙、赣等10多个省市船舶通行,年通过量达1.6亿吨以上。宿迁船闸承担着三座船闸的运行管理与建设养护任务,宿迁一号船闸建成于1958年,闸室长210米,宽15米,年设计通过能力1400万吨;宿迁二号船闸建成于1986年,闸室长230米,宽23米,年设计通过能力2100万吨;宿迁三号船闸位于一、二号船闸之间,中心线与一、二号船闸中心线平行,闸室长260米,宽23米,年设计通过能力(货运量)至2020年为2735万吨、船舶通过量为5362万吨。

六塘河节制闸,位于宿迁节制闸和船闸北面,闸身总宽32.8米,共3孔,每孔净宽10米,闸底高程15米,闸顶高程28米。1957年10月开工,1958年6月竣工,投资136.85万元。1964年起不再承担排洪任务,骆马湖有水时,送水灌溉,退守宿迁大控制时,起挡洪作用。

六塘河拦河坝,建于1958年,从宿迁县城北矿山高地至六塘河闸北茶壶窑全长为2800米。坝顶高程28米,坝顶结合公路宽10米,临水坡做有防浪林台,高程24.5米,宽40米,坡比1∶3.5,从林台顶至高程18.5米为干砌块石护坡。

历史运用

骆马湖宿迁大控制,自1961年建成,至1987年,在1963年、1974年大水和1971年冬骆马湖南堤决口时,曾使用过3次。保证了上下游人民群众和国家生命财产安全。

生态建设

骆马湖宿迁大控制三角区退田还湖生态建设工程范围为一线大堤(月堤至还湖大道)、环湖大道(一、二线大堤之间段)、二线大堤(支口管理所下游提水站至环湖大道段)之间的区域,总面积约18.2平方千米。通过恢复三角区蓄水和湖泊功能,实现退田还湖;维持流域防洪除涝体系不变,确保防洪除涝安全;维护三角区内中运河及六塘河现有的调水、航运、排涝、灌溉、行洪等功能;宿迁大控制在需要启用时能迅速有效及时实施退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