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金沙江

更新时间:2024-08-29 18:46

《宿金沙江》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诗人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前四句是写昔年北上,夜宿嘉陵驿楼时情景;后四句是写当前贬谪云南的情景。全诗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巧妙地将相同地点不同时空的心境通过月、江两个意象表达出来,人景合一,独树一帜。

作品原文

宿金沙江⑴

往年曾向嘉陵宿⑵,驿楼东畔栏干曲⑶。

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

岂意漂零瘴海头⑷,嘉陵回首转悠悠⑸。

江声月色那堪说⑹,断肠金沙万里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金沙江:长江上游,由四川西部流入云南北部,再东北流至四川宜宾与岷江汇合。

⑵嘉陵:江名,源出陕西凤县东北嘉陵谷,流入四川境后,陆续与白水江、渠江、涪江会合,东南流至巴县入长江。杨慎故乡新都,邻近嘉陵江中段,北上南行,水程都取道于此。

⑶驿楼:驿站的楼房。《大明一统志》:“嘉陵驿,在广元县西二里。”按:地在新都之北,杨慎北上入陕西赴京应试经此。

⑷瘴(zhàng)海:中国西南山区如云南、广西等地多瘴雾,是山林间湿热蒸发致人疾病之气。云南滇池亦名滇海,故杨慎称为瘴海。白居易《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多在炎方瘴海中。”

⑸悠悠:安闲静止貌。

⑹那(nǎ)堪:哪能忍受,怎能经受。那,同“哪”。

白话译文

想当年曾经在嘉陵江边住宿,站在那驿楼东畔的栏干角落。

江水声整夜搅扰着离愁别绪,明月在天空中照着幽独的我。

哪里料到现在漂零到瘴海头,回忆起嘉陵夜宿时江水悠悠。

这万里外的金沙江让人肠断,纵然同是江声月色哪堪诉说。

创作背景

《宿金沙江》是杨慎在被远谪云南之后所创作的一首诗。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被谪贬戍边的杨慎从云南回四川省亲,在金沙江巡检司衙门借宿,入夜听金沙江水波涛滚滚,难以入眠,遂提笔写下《宿金沙江》。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运用今昔对照的手法抒发感慨。诗人绝口不提伤痛,但诗中字字句句都是刻骨铭心的苦楚。

此诗前四句是写昔年北上,夜宿嘉陵驿楼时情景,终宵不断的嘉陵江水声,恼乱离人的心绪,“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只是照着孤独作客的人。这是一般的离别之愁。杨慎北上,必然是赴北京应会试,他的父亲,是大学士杨廷和,那时没有什么身世不幸之感,可以说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唯一不爽的,就是有点想家,有离愁。

后四句是写当前贬谪云南的情景,这跟当年北上就大不相同了,是危难遭遇。这里,诗笔用“岂意”一转,退出瘴海飘零的悲剧,“岂意”表明这种遭遇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料之外。杨慎以议大礼泣谏,何罪之有,而竟遭杖谪,谪地又这样的遥远,加以瘴气害人,这不能不引起诗人的愤激,因而回忆起嘉陵江驿夜宿时的离愁,便觉得毫不足道,反显得悠闲自在了。

同样是江声,有嘉陵江、金沙江的不同;同样是楼宿,有近乡的嘉陵驿楼、万里之外的金沙楼的不同,江声月色自然因人的心境不同而不同,所以不堪说而肠断了。肠断比之离愁,其分量当然大不相同。一结心情则沉重如千斤之石,而诗句则昂头天外,不落恒蹊。惟其有真情,所以有真诗。

名家点评

当代诗人蒋蓝《杨升庵:雄视西南五百年》:这首七言律诗中,“嘉陵”“江声”两个词都出现了两遍,以此来映衬杨慎前后人生的强烈对比。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杨慎是一个典型的喜欢直抒胸臆的诗人、拥有大地情怀的诗人。

作者简介

杨慎(1488—153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中,因触怒明世宗,受廷杖下狱,谪戍云南永昌军卫,死于戍所。著有《升庵诗文集》《升庵诗话》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