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7:16
《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虽说是题轩,实则是在写人,即写祖元大师。诗中首先写了祖元大师的琴技高超;接下来写祖元大师的相术高明,正因为他常直言犯忌,因此才深居佛门避嫌;再者又写了祖元大师的嗜酒好客,最后写了祖元大师亲自栽种的竹子,通过对竹子外形的描写,又以古代的节烈之士比竹,体现竹子内在的耿介坚贞,从而通过过竹子映射出祖元大师的人品。此首诗最大的特点在于运用烘托的手法,先以琴音美妙烘托祖元大师的才情,再以竹子映衬祖元的人品,最后又回应开头,用琴声和竹子衬托祖元大师的高雅,竹与人兼写。
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1
王师学琴三十年,响如清夜落涧泉2。
满堂洗尽筝琶耳,请师停手恐断弦。
神人传书道人命,死生贵贱如看镜。
晚知直语触憎嫌,深藏幽寺听钟磬3。
有酒如渑客满门4,不可一日无此君5。
当时手栽数寸碧,声挟风雨今连云。
此君倾盖如故旧6,骨相奇怪清且秀。
程婴杵臼立孤难7,伯夷叔齐采薇瘦8。
霜钟堂上弄秋月,微风入弦此君悦。
公家周彦笔如椽9,此君语意当能传。
祖元大师学习琴技二十年,他弹琴时,那琴声就如夜间山中涧水泠泠。
祖元大师弹琴之肘,琴音美妙,听者一洗往日的筝琶声;众人因怕把琴弦弹断,请祖元大师到此停手。
祖大师为人算命,预卜人的复活贵贱,就像在镜中看物一般,无不清楚明白。
祖大师后来知道直言直语常常会招致憎恶和嫌弃,因此他深居佛门,听那钟磬之声。
他的酒非常多,故而终日宾客满门,当然“此君”也在行列之中。
他当时栽的小小竹子,现在已经长得很高大,可上接云霄,每当风雨之时,那风吹竹杆雨打竹叶的声响不绝于耳。
竹子与人相亲,就如同好友故旧于路上相遇,倾盖交谈,那竹子长得修长,有一股清秀之气。
竹子就像那为了立孤而先后赴难的程婴和公孙杵臼一样,就像那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一样耿介坚贞,劲节挺立。
在霜钟堂上赏月弹琴,微风拂过,竹叶沙沙,好像在小声说话一般。
你的从弟周彦文章写得好,是大手笔之人,他定能把竹子的话语写出来,使之流传。
此诗作于元符二年(1099年),时黄庭坚在戎州,曾与戎州之北的荣州王庠及其从兄祖元和尚有过交往,此诗即山谷题祖元的此君轩。黄庭坚于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遇赦返还,祖元曾远从荣州追送于“沪之江安绵水驿”,由此可见他们在蜀地交谊之深。祖元在寺种竹,将他的居室命名为“此君轩”,《晋书·王徽之传》:“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耶!’”祖元因此而命名,黄庭坚因祖元“此君轩”建成而受邀寄题此作。
这首诗结构多层次,既要歌颂祖元琴艺之精,又要考虑到题目“此君轩”,不能不写到竹,歌颂祖元,除琴艺外,又不能不写到祖元胸襟和人品的高超,同时也不能不涉及到祖元的行业,层次复杂,要安排得当,颇不易着墨。这首诗头四句即写祖元大师琴艺之精,开头就说“王师学琴三十年”,因为有三十年的琴艺,所以才能达到“响如清夜落涧泉”的效果,黄庭坚常以“夜落涧泉”歌颂琴艺,如《西禅听戴道士弹琴》便以“幽泉落涧雨潇潇”赞美戴道士的琴艺高超,“满堂洗净筝琶耳”是说群众习惯听俗乐,现在来听清雅的古琴,必须把那习惯听嘈杂的耳朵洗个干净,才能欣赏古琴的雅韵,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于颇令客弹琴,其嫂知音,曰:‘三分中一分筝声,二分琵琶,绝无琴韵。’”黄庭坚在这里就是用这个故事来歌颂祖元琴艺的。弹到琴曲高妙之处,都希望祖元停手,恐怕琴弦断了,以后再也听不到这样古雅的琴曲了,这是从反面衬托祖元琴艺之高。紧接下面四句是叙述祖元的为人及其行业,原来祖元通晓星象和占卜之术,曾以看相算命为生,由于直语触犯了人家的忌讳,所以托迹“深藏幽寺”,种竹抚琴,古代高人有以占卜为业的,如汉代严君平,魏晋时期管辂等。九至十二句叙述祖元好客高雅,虽然“深藏幽寺”,但为人仍很豪爽,常“有酒如渑”以招待许多客人,当时在“此君轩”种竹,高不过数寸,然而此时长到连云之高,挺拔能承受风雨。下面四句再重复写竹,由于作者也与竹有深厚的感情,因此一见此竹,便有倾盖如故的友谊。而竹子在祖元精心的培育下,长得骨相奇怪清秀,于是用了两个典故。一是“程婴杵臼立孤难”,这个故事见于《史记·赵世家》,程婴为了要把赵氏血脉延续,与公孙杵臼精心计划,由程婴将他自己的儿子交给公孙杵臼来乔装,结果屠岸贾杀了程婴的儿子,然后程婴逃到山中把赵氏孤儿赵武抚养长大以报仇,这是借此典来夸竹之有劲节,能错节盘根,在最艰苦的情况下也要使自己的幼苗笋子顽强地成长起来。
“伯夷叔齐采薇瘦”,是用孤竹君二子伯夷与叔齐两弟兄宁愿采薇而食,乃至饿死,也不食周粟的故事,用以形容竹子的清瘦和劲节,同时孤竹又切合了咏竹,一语双关,笔墨十分精炼,所以《苕溪渔隐丛话》说它“此虽多用典,善于比喻,何害其为好句也。”十七、十八两句再度以琴出现,与开头四句相呼应。“霜钟堂上弄秋月”,霜钟,堂名,蔡邕琴曲《秋思》曲之一,古人认为钟声在霜后特别清越好听,因此善琴的祖元以“霜钟”来为其堂命名,黄庭坚作此诗时,发挥了高度的想象力,想象祖元这时该在霜钟堂上上月,低吟的微风像送着清越的琴韵,竹子听着琴韵会感到十分高兴。诗到了这里,竹子、琴韵、月光已经融合在一起,交织出一幅恬美的图画。最后两句:“公家周彦笔如椽,此君语意当能传。”王庠字周彦,《宋史》卷三百七十七有传。苏轼曾称他的笔如椽,也就是说要有像王庠那样如椽的文笔,才能把竹的幽韵传达出来。黄庭坚自谦,认为比不上王庠的文才,因为祖元是王庠的从兄,所以称为“公家周彦”,结尾仍归到竹。这首诗前十六句共四换韵,每四句一韵,韵式为平仄、平仄;最后四句共两换韵,每两句一韵,韵式为仄、平;句式错落有致,平、仄韵交替使用,音节流美,但不浮响。二十句中共四次用“此君”,但不显得累赘重复,组织功夫是较为纯熟而成功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朱安群在《黄庭坚诗词赏析集》评价这是一首题赠诗,缺并非泛泛应酬,而是生动描绘出一个才华横溢、超迈脱俗的人物形象,无疑是一副传神的人物素描。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1064—1067)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