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亭汉墓

更新时间:2024-07-24 17:04

打虎亭汉墓,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6公里绥水河南岸打虎亭村西,为东汉晚期墓葬。

历史沿革

宋代,打虎亭汉墓遭到盗掘,其中两名参与的盗墓者死于中室内。

20世纪60年代,当时密县(今新密市)打虎亭村搞养猪场,建设猪圈挖土的时候,挖出了一座古墓,这就是之后的打虎亭汉墓。

1960—1961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打虎亭汉墓进行发掘。

1973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打虎亭汉墓的石刻进行拓印,对壁画进行临摹。

1979年,依托打虎亭汉墓打造的打虎亭汉墓景区成为新密市第一家正式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

2020年12月,打虎亭汉墓墓葬内微生物暴发。

遗址特点

外形特征

打虎亭汉墓由一高一低两墓组成,东西并连,是夫妻墓,均略成馒头形状。西墓(一号墓),高15米,东墓(二号墓),高7.5米,间距30米,2墓冢底周长约330多米。两墓是叠压关系,西墓叠压在东墓上。墓冢生满杂树,土质干燥如粉。冢顶原有多个盗洞,都封填了。

墓室特点

西墓墓口,在土冢一侧,形制较大,外圹长26.5米,宽20.7,券顶最高处6.3米。除前室甬道用砖筑外,其他各室全用青石筑成。内壁以石材为主券砌,外壁用大青砖包砌,内层用石外层用砖。西墓门框、门扉、墙壁及券顶上雕刻画像。这种内室石面上大都雕刻石刻画像的墓葬,习惯性地叫它石刻画像墓。

东墓墓口,离土冢十几米远。其中东墓是复原墓,按1:1比例复原而成。原墓室,为了保护,已关闭。东墓略小,圹长19.8米,宽18.4米,券顶最高处6.7米。东墓除门框、门扉、门楣和有的转角处用石筑外,各室全用砖筑成,内外层主要用大青砖券砌。东墓门框和门扉雕刻画像,内壁砖面上粉刷出一层白灰面墙皮,并在上面绘制出彩色或墨色壁画,有200多平方米。由于东墓墓室墙壁上皆彩绘壁画,它也被称壁画墓。

建筑方法

打虎亭汉墓用的“大揭底”建筑方法。先由平坦地面向下挖掘南北长方形斜坡墓道,再在墓道北侧,挖出很深的露天墓坑,墓坑略近丁字形。坑底,距地表深约6.5米。墓室用砖材和石材券砌完成,两座汉墓,共用大青砖12万多块,用石材5000多块,1000多平方米。墓室上再封土。封土高近十米。

两墓均用夯土层层夯筑而成。冢顶土,是用较纯净红黏土和黄土混合后夯筑而成,土质纯净,夯土层薄,夯窝密集,因此两个高大的墓顶封土冢,经近两千年风雨剥蚀,仍巍然耸立于地面之上。两墓,结构大致相同,有点像地下天井院,是“四室两厅”。

文物遗存

综述

西墓,前室甬道绘壁画,其他4室及门扉皆为减地线刻或用浮雕与减地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刻出画像。门框刻卷云纹,大门的半圆形横额上刻浮雕和减地线刻十鹿图。门扉上有的在正背两面中部刻高浮雕铺首衔环,大门、二门及后室门门扉面上刻浮雕图案;其余在门扉上刻减地线刻朱雀、玄武、青龙和白虎,谓之“四灵”,配以卷云纹组成图案花边,中部用直线和云纹把扉面分成若干区格,格内填刻龙、虎、飞廉、蟾蜍、玉兔、共鸣鸟、麒麟、神龟、大螺、乘鹿仙童、乘驼仙翁、东王公、西王母、东海黄公、斗牛、狩猎和乐舞等画像。前室和甬道两侧,雕刻迎送宾客图。南耳室雕刻车、马、牛、羊及收租图等。东耳室雕刻庖厨图。北耳室雕刻宴饮图。各室顶券雕刻不同的藻井。

东墓,门框、门额和门扉的雕刻形式及内容与画像石墓相类。壁画均绘在白灰墙皮上。前室、南耳室、东耳室和北耳室皆为黑色壁画,内容与画像石墓基本相同。中室为彩色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中室整个券顶为一巨幅藻井壁画,东西长7.34米,横宽7米,四周画长带彩色云勾纹图案作边饰,正顶上用云勾纹界出宽约1.2米的宽带,分成7个正方或长方形的方格,每两格画一种图案。藻井两侧有7幅壁画,壁画用直线和云纹连接成不规则格子,格内填画羽人、骑射、相扑、三株树及瑞禽神兽等。北壁上部为长7.3米、宽0.7米的巨幅百戏图,图左绘红地黑花幄幕。幕后并列4旗,其前案上置朱色杯盘,案后坐主人,案前上下各绘两排跽坐人物,中间绘伎乐人,有折木、跳丸、吹火和盘舞等百戏表演形象。与百戏图相对称的南壁上亦有一幅横长卷,绘车骑出行图。中室南、北两壁下部画有高约1米的侍从人物画,北壁西部绘两个人物,中部绘4个人物。南壁与北壁相同。

主要文物

《宴饮百戏图》

《宴饮百戏图》又名《主宾宴饮舞乐百戏图》,位于东墓中室北墙上,长7.3米、高0.7米。在这幅大型彩色壁画中,像吹火、顶盘等现代人所熟知的杂技节目。其中除有击鼓、敲锣、拍锉等乐人外,还有踏盘舞、踏鼓舞、双人掷丸、吹火表演和执节表演等。气氛热烈,场面生动,为东汉彩色壁画中所罕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收租图》

《收租图》位于西墓壁画中。画面长1.8米,宽0.82米。最右侧,是重檐歇山高大仓楼,仓楼后有棵大树。画面中心是个胖地主,着宽袖长衣,盘坐方席上,周边有竹箱砚台账簿等物,胖地主右手前伸,与跪在席前的交租佃户说着话。佃户恭敬跪着,双手捧筒状物与地主交涉。他身后站立一人,左手上举,似在帮佃户辩解。这几人旁边,有三堆租粮,待入仓。画面下部,有辆运粮车,车旁一人正从车厢内取粮交租,另一人用斛量粮食,还有两个收租者,一人在绑系粮食口袋,另一人双手摊开,预备接粮食口袋。这是汉代常见的生活实景,难得的是雕刻者还刻画了一个细节:仓楼上停了两只小鸟,啄食散落的粮食。仓楼下,有一小孩牵马,马上有一儿童,拉弓欲射楼顶小鸟。文学作品中有闲笔,令文字丰润。孩童射鸟,也是“收租图”中闲笔,整个画面立现活脱之气。

《豆腐制作图》

《豆腐制作图》位于西墓“厨房”内,南壁下部,一米多长,四幅图,雕刻了制豆腐的过程。画面东部,雕有高大陶缸,隐约可见缸内泡有黄豆。缸旁两个头戴平顶帽、身穿长衣的人,一人手拿一长柄勺,另一人双手按缸沿向缸内看,观察黄豆有无泡发。缸右侧是圆形石磨,一个人一边转动带拐柄小磨,一边往磨顶加黄豆制浆。紧挨小磨放着大缸,缸上盖木板,缸周围站着三个人,一人用细布过滤豆浆;另一人在木板上挤压豆渣,还有一人站缸旁指点,疑似作坊老板或是师傅。画面西部雕刻有压制豆腐的场景。

这组豆腐石刻像,是截至2017年发现最早证明豆腐出现的证据,豆腐的发明,最迟在东汉时期,将古代中国制作豆腐的时间提前了1000多年。

《相扑图》

《相扑图》位于打虎亭汉墓东墓中室天顶,图中,两个头大体胖的男性大力士,对面相斗,他们头顶均为束发,全身几乎一丝不挂,下身各穿条小短裤,腰部束布带。左侧力士,脸微微上抬,胸部挺起,两上臂向后伸,右腿前蹬,左腿后弓,做欲斗状。右侧大力士,也是头向上仰,左臂前伸微微上折,手心向上,右臂斜向下伸,右腿前蹬,左腿后弓,做迎斗状。两位大力士前蹬之足接近,“战争”一触即发。

《相扑图》的出土,实证了在中国汉朝之前,就有了相扑运动,为“日本相扑源于中国”提供了有力证据。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汉墓的地点位于河南郑州新密的打虎亭村,所以叫做打虎亭汉墓。关于这个村子名字的来源,据文献记载,与清代乾隆皇帝有关。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巡游嵩洛,路过此地,在这里易骑围猎,乾隆皇帝弯弓射死了一只猛虎,后人为纪念此事,修了一座亭子,取名“御射亭”,老百姓称之为“打虎亭”,村名也逐渐以此确定下来。

文物价值

打虎亭汉墓中的壁画对研究中国汉代社会生活、丧葬习俗、绘画成就、乐舞杂技、雕刻艺术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1988年1月13日,打虎亭汉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2021年,打虎亭汉墓入选“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3年9月,打虎亭汉墓所在的打虎亭汉墓景区正式成为3A级旅游景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打虎亭汉墓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打虎亭村。

交通信息

自驾信息:从新密市人民政府出发,途经嵩山大道、永开线,车程11.1公里,约24分钟。

相关争议

墓主人考证

由于打虎亭汉墓一号墓被盗过四次,二号墓被盗过两次,缺少墓志、印信等证明墓主身份的文物。考古学家、打虎亭汉墓发掘负责人安金槐表示,打虎亭汉墓两墓主人说法多种,公认说法是“汉代弘农太宇张伯雅及夫人墓”。李宗寅考证后认为,打虎亭汉墓年代是在两汉之际,墓主人是西汉晚期的“大常侍”侯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