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3 14:02
浅色鲟鱼(学名:Scaphirhynchus albus)是鲟科、铲鲟属鱼类。密苏里铲鲟是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中的大型鱼类之一,可长达180厘米、重45千克,40年龄。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长占头长的70%以下,吻须4根;吻呈竹片状,边缘较尖,无喷水孔;下唇在中部分裂,有4叶,吻须有毛,尾柄较长,被骨板完全覆盖;吻须排成2排(外侧两根吻须基部位于内侧两根吻须基部之后),背鳍条数多于36,臀鳍条数多于23。密苏里铲鲟背部皮肤浅褐色至浅灰色,腹部白色。吻呈铲状。密苏里铲鲟肠中无螺旋瓣。
1905年,S.A.Forbes和R.E.Richardson根据对伊利诺伊州格拉夫顿附近密西西比河(Forbes & Richardson 1905)采集的9个样本的研究,首次将密苏里铲鲟确认为不同于密西西比铲鲟的物种。他们把这一新种命名为Parascaphirhynchus albus。后来的重新分类将其归为铲鲟属(Scaphirhynchus)(Bailey & Cross 1954;Campton等,2000年)。密苏里铲鲟是自恐龙时代以来就存在的古老物种。
密苏里铲鲟是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中的大型鱼类之一,可长达180厘米、重45千克,40年龄。背骨板14-18枚,侧骨板40-48枚,腹骨板9-13枚,背鳍条数37-42,臀鳍条数24-28,鳃耙数无数据。
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长占头长的70%以下,吻须4根;吻呈竹片状,边缘较尖,无喷水孔;下唇在中部分裂,有4叶,吻须有毛,尾柄较长,被骨板完全覆盖;吻须排成2排(外侧两根吻须基部位于内侧两根吻须基部之后),背鳍条数多于36,臀鳍条数多于23。
密苏里铲鲟背部皮肤浅褐色至浅灰色,腹部白色。吻呈铲状。密苏里铲鲟肠中无螺旋瓣。
密苏里铲鲟主要栖息于水质浑浊的大河底层,这些河流深度、流速和主河道形态变异较大。在蒙大拿州和北达科他州的黄石河和密苏里河,密苏里铲鲟(和密西西比铲鲟)的游移速度可达15千米/天,活动范围在250千米以上。密苏里铲鲟在春夏季节主要栖息在黄石河下游,秋冬季节迁入密苏里河(密西西比铲鲟在黄石河各个季节都可见到),密苏里铲鲟比密西西比铲鲟更喜沙质底质,栖息在更深的水层。密苏里铲鲟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幼体和小型鱼类。
水域:密苏里铲鲟分布于美国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在密苏里河,分布自蒙大拿州的玛丽亚斯河口至密苏里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汇合处(圣路易斯);在密西西比河,分布自圣路易斯至墨西哥湾。此外,在蒙大拿州黄石河下游200千米和密苏里河及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支流(如普拉特河、尼奥布拉河、堪萨斯河、俄亥俄河、阿肯色河、红河、平行河和阿泰哈法拉亚河)下游20千米左右也有分布。密苏里铲鲟与密西西比铲鲟、匙吻鲟及湖鲟分布部分重叠。
国家:美国(田纳西州、南达科他州、阿肯色州、伊利诺伊州、爱荷华州、堪萨斯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密苏里州、蒙大拿州、内布拉斯加州、北达科他州)。
密苏里铲鲟性成熟年龄为4-7年(50-60厘米长);在6-8月产卵,繁殖周期6-9年;卵径为2.5-3毫米。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20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4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历史上,密苏里铲鲟、密西西比铲鲟和湖鲟是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流域各州中商业捕捞的对象,其中密苏里铲鲟和湖鲟的个体较大,主要用来生产鱼子酱。19世纪后期以来,这些鲟鱼的捕捞产量持续下降。由于在捕捞记录中,密苏里铲鲟通常没有与密西西比铲鲟分开,所以密苏里铲鲟的具体产量尚不清楚。1990年,美国完全禁止密苏里铲鲟的捕捞。
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评估,密苏里铲鲟的总资源量为6000-21000尾。蒙大拿州派克堡水坝以上的江段存留50-100尾,派克堡水坝与北达科他州盖瑞森水坝之间200-300尾,南达科他州兰德尔堡大坝与加文斯波因特大坝之间以及欧河水库现存只有25-50尾,欧河大坝与大本德坝之间只有50-100尾,两河(密苏里铲河和密西西比河)下游共3175-15850尾,阿泰哈法拉亚河2750-4100尾。
密苏里铲鲟资源曾经受到商业捕捞的影响,如今的主要受胁因素是栖息地的丧失。美国陆军工程兵曾将密苏里河下游挖深,结果导致水面减少50%,许多小岛及两侧河道消失。密苏里河上游建起了6座水库,改变了河流水流的自然节律,大大减少了整个密苏里河河水的浑浊度。密苏里河以下的密西西比河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密苏里铲鲟在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中原有的大河型栖息地如今有51%已经沟渠化,28%成了水库。剩下的21%则受到水库大坝泄洪影响,在自由流动的江段,水温、浑浊度和水文地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环境污染可能也是危及密苏里铲鲟生存的因素。在与密苏里铲鲟同域分布的密西西比铲鲟,已发现鱼体及卵中化学污染物(硒、有机汞)的浓度增高。出现的杂种鲟对密苏里铲鲟也构成威胁。20世纪50年代尚未发现密苏里铲鲟的杂交种,80年代发现了密苏里铲鲟与密西西比铲鲟的杂种,有人认为这是栖息地及河流水文条件改变所导致的结果,当时发现的杂种都是雌鲟,1991-1992年也发现了杂种雄鲟。杂种的数量与密苏里铲鲟的数量相当,说明属内杂交的频率比较高。杂种可以通过遗传淹没(genetic swamping)(如果杂种是可育的话)和对有限栖息地的竞争,威胁密苏里铲鲟的生存。
此外,在商业捕捞中,密苏里铲鲟与密西西比铲鲟难以区分,而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止,在美国仍有密西西比铲鲟的商业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