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5 21:50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北海乡富裕村
辖坡头、大井、小井、白寺等15个村民小组。 现有农户787户,有乡村人口3580人,其中,农业人口3516人,劳动力151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50人。
海拔1680米,年平均气温15.6℃,年降水量174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1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5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劳务为主。
该村截止2015年底,全村有856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 有856户通电,有856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856户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5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856户。
该进村道路为属于弹石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0.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0.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积为1319.2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28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4亩。
该村到2015年底,有34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1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472.70亩(其中:田1695.33亩,地777.37亩),人均耕地0.69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255.5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51.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1亩,主要种植板栗、梅子等经济林果; 其他面积8706.30亩。
该村201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914.2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471.91万元,畜牧业收入237.08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050头,肉牛287头,肉羊45头); 林业收入105.00万元, 第二、三产业收入133.24万元, 工资性收入264.7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8185.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打工等为主。
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64.7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347人 ,在省内务工1255人,到省外务工92人。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第三产业,主要销售往省外。
2015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97.50万元,该村目前正在发展大棚蔬菜、竹编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种植业、第三产业产业。
该村现有农户856户,共乡村人口3928人,其中男性1934人,女性1994人。其中农业人口3725人,劳动力2351人。
到2015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516;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549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00公里,距离镇卫生院4.00公里。 人畜混居的农户500户。
该村到2015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025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550.0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395.00亩。
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议筹劳1200个(劳均3个)。
年末集体总收入28.47万元,有固定资产33.05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1.64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富裕二完小、华德希望小学,中学生就读到北海中学。
该村距离小学校0.00公里,距离中学4.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中,小学生351人,中学生185人。
全村有效灌溉面积为1319.2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28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4亩。
该村到2015年底,有34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1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缺乏骨干产业;大多数村民小组活动场所一直无法建成,致使群众红白喜事及开会都无法正常进行;下设三个支部都无办公楼,只是借用小组上的旧房子临时办公,使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力度受到限制;农民素质低,传统思想比较严重。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1、大力发展农家乐;2、大力发展蔬菜产业;3、加大畜牧业的投入;4、管护好现有的特色经济产业;5、结合“红色股份”试点工作,加大对富裕竹编专业合作社的投入。
2014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加强发展现代农业,整修路容路貌;重点培育外出务工、竹编工艺等。
全村有效灌溉面积为1319.2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28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4亩。
该村到2015年底,有34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1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贺州市昭平县昭平镇富裕村地坪小组位于村部北面,距离村部1公里,总面积0.8平方公里,全组现有22户人家96人,耕地面积115亩,篙竹210亩,鱼塘10.5亩,沼气池22座。
村名:贺州市昭平县昭平镇富裕地坪村
总户数:22
总人口:96
党员人数:7
各民族人口比例:全汉族
自然地理特征:丘陵
主要产业及其规模、产值、纯利润:篙竹210亩,鱼塘10.5亩,茶叶40亩,八角60亩,柠檬15亩,贡柑50亩,马尾松300亩.
经济发展
该村准备建立一间文化活动室和村民运动场以及科技宣传栏,需投入资金20万元左右。
广东省兴宁市水口镇井下村村民外出回收废品脱贫奔康,从而使该村成为兴宁市南部数一数二的“富裕村”。11月8日是该村传统的“百子会”节日,记者看到,村里建有不少豪华气派的洋楼,外出老板回乡所开的轿车“奔驰”、“宝马”……停放在村前屋后,就像在举办车展,发型服饰时尚的中青年与朴实的老人们在一起,折射出井下村的今昔变迁。
据井下村村支书刘金祥介绍,井下村现有500多户2700多人,其中外出人口占8成。外出人口基本上都以废品回收业起步,目前仍有8成从事老本行,且其中的6成已是开有收购店的老板了;另外的2成,更是发展到办厂或经营地产、餐饮等行业。至上世纪80年代末,约有1/3的农户已成“万元户”;至上世纪90年代末,约有1/3的农户成为“百万元户”;保守地估算,现在全村平均每户拥有车辆(指小轿车、货车)2辆,身家上千万的有四五户,身家上亿的也已经出现。
提起井下村今日之富,井下村村民都忘不了当初之穷。井下村自然资源贫乏,人多地少。1979年分田到户时,全村1000多人,人均仅仅分得3分田。而山地又是不宜耕种的“牛肝土”,村民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在旧社会,该村就有“老辈人”挑“糖箩担”做小生意的传统,即挑着两只箩,箩里装满麦芽糖、生活必需品等小杂货走家串户,以小杂货与顾客的生活废品相交换,再把交换得来的生活废品卖给收购商或厂家,从而获取利润。改革开放后,井下村就有几位村民重操旧业。眼见挑起了“糖箩担”的一个个变得有出息,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之间“以富带贫”、“以大带小”、“以老带少”,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外出各地挑“糖箩担”的逐年增多,井下村逐渐成为以村民外出回收废品为特色的村庄。
53岁的刘伟方是井下村首批外出挑“糖箩担”的村民之一。1979年,刚刚分田到户,为了生计,他用家里的100斤谷换了15元的盘缠,到广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寻工,最后还是到惠州博罗挑起了“糖箩担”。不久,他娶妻成了家;1980年租店开了间废品回收店,当年就成为“万元户”。如今,他在博罗开了一间铸造厂,雇有工人100多名。他在井下村建有一座大屋,据说仅装修费就花了100多万元。
“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井下村外出村民致富后,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至今,共捐资300多万元为井下村兴修乡道、水利、学校、老人俱乐部等。逢年过节,生活、工作在珠江三角洲等地的乡贤纷纷回乡,探望父老乡亲,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出钱出力。
采访中,不少外出老板都提起井下村的村支书刘金祥,称赞他是一个好的当家人。刘金祥43岁,1998年冬起任井下村村支书,是当时兴宁最年轻的村支书;2000年,他曾被评为“兴宁市十大杰出青年”。当记者问刘金祥“井下村是如何联络乡情”时,他的回答很简单:“关键是做事要实在。”他说,只要真心实意、勤勤恳恳地为村民服务,村民就会信任你;村民发达了,井下村也就好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