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0 17:57

寒(拼音:há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像人垫着、盖着草待在屋子里,外边有冰,本义即寒冷。贫穷的人一般要忍受饥饿和寒冷,因此“寒”有贫困的意思。寒冷使人不适,所以“寒”字引申指悲伤、畏惧、害怕。“寒”字还有卑微、低微的意思,也用来表示冷清。“寒”字还用来形容很难看,或表示不体面,丢脸。如:寒碜。“寒”字在近代还用来表示谦词。如:寒舍。

文字溯源

会意字,“寒”甲骨文已有之。“寒”的甲骨文由三个部件构成:外部是屋子的侧视形(,读作mián);中间是人形;人周围是四堆草形。辨形审义,字的形体含义是:人躲屋内,蜷卧草上(人的四周堆满了草),这就把寒意表达出来了。图中“南宫鼎”和“大克鼎”金文的“寒”字,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冰块状,更突出了天寒地冻的含义;人下增加了脚(“”),脚是最容易感受寒冷的,所以特别夸张。后来这个字发展至小篆时,“人”下的脚被简省掉了,室外的冰块也变为“”(“”的古字)形了;可“屋里睡人脚下冰”的形象还依稀看得出来。然而,经过隶变以后,“寒”字形发生了较大变化:图中的隶书,屋子变为宝盖头“宀”;四堆草变为“𠀎”形。卧人变为草堆下的“人”了;冰块变为“人”下的两点了。于是,楷书便继承了这种形休发展为现代的“寒”字。

“寒”的本义是冷。引申形容人感到寒冷。又转指指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如:寒来暑往。

冷极时,人冻得发抖,形同恐惧,故“寒”引申有恐惧、战栗义。如《战国策·秦策四》:“若是王以十成郑,梁氏寒心。”

天寒则草木凋零,故“寒”引申有凋零枯萎义。如崔实《农家谚》:“黄梅寒,井底干。”寒风萧瑟,其声凄厉,故寒引申有凄凉义。如潘岳《秋兴赋》:“蝉慧慧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

从“寒”的古文字形看,其中的“人”以草蓐覆垫过冬,足见生活之贫苦。故“寒”引申有贫寒困窘义。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近义辨析

寒、冷、凉

这三个字意义相近,但有微小区别。从程度上说,寒比凉深,凉是微寒。古代汉语的寒等于现代汉语的冷,古代汉语的冷等于现代汉语的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下】【宀部】胡安切(hán)

寒①,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②荐③覆之,下有仌。

〖注释〗①寒: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此冻之别义也。”②茻(mǎng):丛生的草。③荐:草垫。

说文解字注

“冻也”注:冻当作冷。十一篇曰:冻,仌也。冷,寒也。此可证矣。《释名》曰:寒,捍也;捍,格也。《左传》寒盟。寒者,寻之反。寻即燅字。

“从人在宀下,从茻,上下为覆”注:此依小徐本,上下皆得云覆也。

“下有仌也”注:合一宀、一人、二艸、一仌会意。胡安切。十四部。

广韵

胡安切,平寒匣 ‖寒声元1部(hán)

寒,寒暑也。《释名》曰:“寒,捍也,捍格也。”亦姓,后汉博士鲁国寒朗,武王子寒侯之后也。胡安切。十一。

校释:十一,原作“十二”,据元泰定本、四库全书原本改。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字部】寒;部外笔画:9

《唐韵》胡安切。《集韵》《韵会》《正韵》河干切,竝音韩。《说文》:东也。本作𡫾。从人在宀下,从茻荐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隶省作寒。《释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时也。《易·系辞》: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书·洪范》:庶徴曰燠,曰寒。传:焕以长物,寒以成物。

又司寒,水神。《左传·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注:司寒,元冥,水神也。

又《周语》:火见而淸风戒寒。荀悦《申鉴》: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

又穷窘也。《史记·范睢传》: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陈同甫传》:畸人寒士皆赖之。

又国名,在北海,平寿县东寒亭。《史记·夏本纪》:伯明氏之谗子寒浞封国。

又姓。汉博士寒朗。

又叶胡田切,音贤。《楚辞·天问》: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又叶侧邻切,音真。欧阳修《答韩子华》诗:俊乂沈下位,恶去善乃伸。家至与户到,饱饥而衣寒。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写法】❶上部“宀”窄、扁。下部宽、大。❷“宀”首笔点在竖中线。❸“𠀎”略偏左,罩住两个点;第二横在横中线;右竖在竖中线右侧;两点在竖中线左侧,下点略大。

书法欣赏

(以上参考资料:)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