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北大

更新时间:2023-06-28 03:27

《寻找北大》是2008年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钱理群。

内容简介

“寻找北大”,其实是寻找一个美丽的梦境,梦中有刘文典先生在月光下向学生讲《月赋》的场景,有法律系某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喝二锅头、啃猪蹄,醉乎梁启超先生墓前,咏而归”的理想,有曾昭抡教授“生活里边有个东西,比其他东西都重要”的对信念的坚持。

本书追忆北大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重逢一份让人温暖的情绪,挽留一种正在消逝的大学精神。

本书作者,年龄大者已逾七十,年龄小者二十出头,他们的大学岁月分布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每一个十年里,他们关于北大的记忆跨度与共和国的历史长度相当。在他们色彩缤纷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生命的枝条自由朝向无垠的蓝天。

作者简介

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1939年1月30日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后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先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2002年退休后继续与青年朋友以各种方式交流对话,为成长中的学子们打开广阔的精神空间。

编辑推荐

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啊…… 未名湖是个海洋,鸟儿飞来这个地方。这里是我的胸膛,这里跳着我的心脏。让那些自由的青草滋润生长,让那泓静静的湖水永远明亮,让萤火虫在漆黑的夜里放把火,让我在烛光下唱歌。就在这里,就在这里,就在这里,就在这里。我的梦,就在这里。

1.《寻找北大》,温习一些北大故事,寻找一种正在消逝的精神。开篇是《北大最美的十棵树》,文章看似写青青校园,实则是由树及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北大的编年,若只能写在书上,终是死的;若能写进树的年轮里,将永远是活的。它们美丽的枝条如同穿越历史的手臂,向我们伸展。但你只截断,截断……直到真正的历史成了记忆中的海市蜃楼,有谁还记得拍着树干,感喟“人何以堪”?感喟历史是种高贵的气质。而失去历史路标的人们失去了感喟的能力,也渐渐远离高贵。”

02.《寻找北大》分为六辑,其实可分可不分,可如此分也可不如此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人写了些什么文章。第一辑,“树犹如此”。其中有冯永锋的《北大需要荒凉感》,这个偏执的环保主义者,在北大诞辰110年之际提出这样的问题值得重视。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些荒凉感,每个人身上也都时有荒凉感在泛起,在升腾。正是这种荒凉感让人消解了身上的那些世俗气、烟火气、恶恨气,让人高洁起来、从容起来、宽广深厚起来。而这种荒凉感时常会被生活的各种淤泥恶沙所掩盖,需要时常增持和揭示,来自外界的呼应越多,荒凉感就越容易破土而出、拔地而起,成为你生命的重要元素。” 第二辑,“古来三五个英雄”,可能很少人知道这句词出自辛弃疾,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辑讲了些什么。北大自来出奇才,出怪人,这常常看作是北大的特色,仿佛北大这个地方总是冷不丁会冒出几个英雄来。本辑讲的就是这样一些奇人逸事。且看记述:有一次不记得是讲什么问题,他提到了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一位北大的教授从某栋教学楼上跳下去了。这时下面传来了些许轻蔑的笑声。刘先生面色凝重地说:“你们不要笑!人家敢为自己的信仰而死,你们敢吗?”声音不大,却把整个教室镇住了。 北大也是出诗人的地方,所以第三、四辑是“燕燕于飞”、“算诗人最相得”。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诗与酒不可分,与武侠,与人生也不可分。

“我庆幸自己在大一时读了金庸。我和我的朋友们的许多做人的道理来自金庸,使我们在大事大节上不亏不乱;在个人生活中重情重义。当这些和北大的精神氛围深深融在一起后,我明白一个人要以大写的方式走过自己的一生,要独自前行,无论落魄发达,都无改内心的激越情怀和平静修远,像那无名高僧一样,走过大地,不留痕迹。”这是王怜花写下的句子,与他当年的诗酒生活大有关系。

03.北大是理想的圣地,然而这块净土也不断受到侵蚀。三角地、未名湖、老教授是提及北大必然要联想到的。可是有一天三角地被净化了,“据说将代以官方操控的电子公告屏。如烂疮般的布告栏没有了,三角地如此干净;可是再没有一个地方,能够敲打出金属的空旷回声。即使那回声已爬满铁锈,如今看来也弥足珍惜。”如果有一天,未名湖不再有诗声朗朗;如果有一天,北大教授都是宝马奔驰出行了。我们还到哪去寻找那个令人激动的北大呢?

“寻找北大”,其实是寻找一种精神,一种传统。正如洪子诚所说:“北大最值得珍惜的‘传统’,是在一代一代师生中保存的那样一种素质:用以调节、过滤来自外部和自身的不健康因素,在各种纷扰变幻的时势中,确立健全的性格和正直的学术道路的毅力。这种素质的建立和传递,可以肯定地说,不仅来自于成功和光荣,也来自于我们每个人都经历到的挫折,就如王瑶先生的人生和学术道路给我们所留下的深刻的印记那样。”

04.为什么请钱理群主编?在北大诞辰100周年时,这个自诩“蝙蝠”的学者却充当了“乌鸦”的角色。十年后他的许多话应验了。“北大失精神。” “这是北大之痛,更是中国之痛,也是我们每一个北大人、中国人之痛。因此,我们要从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搏击中,唤回已经消逝和正在消逝的北大精神。” 05.1988年北大建校90周年,《精神的魅力》的让经历迷乱的国人对知识、对精神重新树立起信心;1998年北大建校100周年,《北大往事》向世人展示出一个激情飞扬令人着迷的北大;2008年北大建校110周年,《寻找北大》直面喧嚣,真实,沉重,而执著地寻找一方可以做梦的精神净土。

媒体评论

“寻找北大”不是沉浸于“意淫”的氛围中,而是一个严厉的提醒,一次对无孔不入、一统天下的“现代化”逻辑的反省和抗争。在看似平民化的现实中,可能隐藏着更紧密的绳索;在貌似奔向解放的途中,可能潜伏着更深的牢笼。因而,“寻找北大”便不能不成为一种必要,以应对这场看似无形却异常残酷的战争。 --《中国青年报》

这是一本几代人的北大记忆,从“30年代后”到“80年代后”,从各自角度和视角,描绘出大相径庭,各异其趣的北大生活,或怀念不朽的五四精神,或记忆师长同窗的点滴往事,记述他们曾经有过的爱与恨,疼痛与幸福,狂傲与容易受伤的青春,他们的内省与反思。 --《新京报》

三十六位学者和作家的数十篇随笔,如同一扇扇造型迥异的小窗,读者从中可窥见“中国第一高等学府”“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北大的很多个神秘角落,从而在心中拼接出一个完整的北大,并参与编者和作者对北大的纪念、反思与批判,一起为“文化学术的殿堂,自由思想的圣地”招魂……

--香港《文汇报》

这本书与通常的纪念文集风格气味迥然不同,其最大的特色是所选文章追求文采、讲求深度,要么激情飞扬,要么清通而有韵致,都力求文可读,事可传。

--深圳《晶报》

书中追忆了北大人生活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还原那些北大人多元的生命状态和多样的情趣追求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叹今日大学的无趣和俗气。

--《重庆晨报》

目录

钱理群 序

树犹如此

王立刚 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丛治辰 三角地

谢冕 依依柳岸

冯永锋 北大需要荒凉感

胡续冬 草坪音乐记忆

陈顺馨 48楼·大教室·师兄弟……

古来三五个英雄

涂骏 纪念与反思

洪子诚 “严”上还要加“严”

孔庆东 多情最数王怜花

陈恒舒 先生

石一枫 昌平园,实验品,两个人

严绍璗 我的老师们

燕燕于飞

清平 一个迷局

何蕴琪 我的年日窄如手掌

侯桂新 底气

吴光富 失踪的爱情

文珍 煮鹤焚琴记

算诗人最相得

吴晓东 只有一种生活的形式

王政 侠义北大

朱靖江 迟到的异端

朱靖江 北大醉魂

蒙木 逃课记

梦入少年丛

叶永烈 我的“化学情结”

洪子诚 一点往事

赵振江 燕园絮语

黄子平 喜欢阅读

吴福辉 融入我的大学

武弘麟 宿舍杂说

吾道悠悠

张一璠 北大是一篇散文

许秋汉 未名湖是个海洋Ⅲ

温儒敏 致中文系07届毕业生的一封信

王光明 在边缘重返自身

马丽华 同属于北大的理性与激情

戴锦华 去而复归

钱理群 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编后记

前言

钱理群序:北大失精神

本书以《寻找北大》为题,初读以后,却觉得似乎有些“题不对文”。因为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清晰而具体的北大,何需“寻找”!如一位作者所说,这是“个人亲身感受到”,个人心灵中拥有的“北大”,一百个北大人就有一百个“北大”。我读本书,最感兴趣的,就是本书包容了几代人(从“30年代后”到“80年代后”)的北大记忆,不用说描述的北大生活大相径庭,各异其趣,就是叙述的语言,语调,方式,都是绝不雷同,色彩纷纭的。“北大的伟大在于其丰富”:这话说得一点不错。

但我们确乎又要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