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巴金的黛莉

更新时间:2023-04-30 08:36

《寻找巴金的黛莉》是赵瑜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2009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寻找巴金的黛莉》一书揭示了巴金与黛莉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而巴金与黛莉的七封通信,更成为了解读20世纪新女性命运和大家族沉浮的密码。七十余年后,七封书信经作家赵瑜的田野调查、传奇寻找,再次展示出时代历史的风云际会以及鲜为人知的惨烈往事。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2006年冬,作家赵瑜偶然在太原文庙一古董商处发现巴金从未发表过的七封亲笔书信,而这些近4000字的书信是年轻的巴金写给“山西太原坡子街20号”一位“赵黛莉女士”的。虽然赵瑜从未涉足过巴金的研究工作,但他坚持把信件收藏回来,为巴金研究学者提供一份宝贵的素材。

然而七封信件背后的人物“赵黛莉”吸引了赵瑜的好奇心,从太原到宁武,再到西安,赵瑜展开了近三年的追踪调查,最终找到了已年届九旬的老人黛莉。因此,赵瑜就将寻找黛莉的过程写成了报告文学《寻找巴金的黛莉》,向读者展示其踏上“寻找巴金的黛莉”这一艰难而又神奇的旅程。

作品鉴赏

《寻找巴金的黛莉》以巴金先生写给黛莉小姐的七封书信为引,讲述了作者赵瑜在寻找神秘的黛莉过程中的故事。作者每一次对黛莉的寻找几乎都可以牵涉出一段风雨飘摇的民国往事,而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永远要比作品中的文字更富有传奇性,比如那位卖书信的古董商突然离奇地死去等等。因此,该作品在介乎文学史发掘和纪实性写作之间寻找到了某种平衡,看似是有关寻找的故事,但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侦探小说”。

《寻找巴金的黛莉》看似写了叙述人“我”、巴金和黛莉三个人的故事,但实际上在虚写巴金,而实写“我”与黛莉。由于作为叙述人的“我”明白自己讲述不出多少巴金的新故事,因此本可以作为故事主角的巴金只在“我”的叙事中顺带出一段历史考证。然而到了“我”寻找黛莉的故事,却说得极其精彩。在整个叙事中,读者可能会关注巴金,也可能一直在期待黛莉真实身份的水落石出。

此外,《寻找巴金的黛莉》更为深层的内涵在于书写晋人的历史命运。作者由太原开始的寻找黛莉过程正是围绕着山西一带的历史背景展开,结合了山西几个大家族在20世纪的动荡波折。寻找黛莉,几经曲折,但作品中分析的却是20世纪上半期山西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动荡不安的历史。中国的大家族卷入了生产、战争、政治、暴力,无一幸免,历经事件的冲击,或分崩离析,或颠沛流离,或苟全性命。因此,这部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作者赵瑜对晋文化的底蕴和晋人品性的书写笔法老道,正是这种毫无遮掩的纪实笔法,让读者体验到晋文化的特有韵味。

作品影响

荣誉表彰

2009年,该作品首次出版后便荣获了《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

2010年11月,该作品获得“石花杯”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作品评价

《寻找巴金的黛莉》是一段30岁青年作家巴金与17岁民国少女赵黛莉的纸上情,有关信仰、革命、自由,有关“娜拉出走以后”,七封信件维系的是一种暧昧、脆弱却极深刻的联系,但或许是赵黛莉一生中最好的部分。(中国作家网评)

《寻找巴金的黛莉》是一部纪实性的作品,作者以发掘到青年巴金当年写给文艺女青年的七封信为开端,书写了一段颇为有意思的民国史实。(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评)

《寻找巴金的黛莉》几乎就是山西现代简史、山西现代地缘政治史,其通过追踪七封信,引出一个人,又通过追踪一个人,引出几个山西大家族,最后通过山西大家族的沧桑演变,呈现了中国现代的最根本的命运特质,因此也是中国现代史的精炼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评论家陈晓明评)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赵瑜,1955年出生于山西长治,是中国当代纪实文学代表作家之一。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协。现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并兼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此外,他还曾先后获得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三届赵树理文学奖、三届中国作家奖,全国环境文学奖、当代文学奖、中华优秀图书奖和文津图书奖等。

赵瑜的作品以理性批判及文体创新名世,著有《中国的要害》《太行山断裂》《但悲不见九州同》《第二国策》,体育三部曲《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长篇《牺牲者(三卷)》《晋人援蜀记》《火车头震荡》《王家岭的诉说》《篮球的秘密》《野人山淘金记》等,其中代表作《寻找巴金的黛莉》被改编为电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