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更新时间:2024-10-19 15:49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昆明市辖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是东北之要冲,沪昆铁路,昆曲、嵩待高速公路从县内经过,境内乡乡通了油路,交通比较便捷。全县辖3个街道办事处、9个镇、4个乡,县人民政府驻仁德街道。区域面积3588.38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3年末,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46.36万人。

建制沿革

商时期,寻甸属梁州,周武王时,梁州合于雍州,寻甸为雍州边裔。

春秋战国之际,楚国势力在今湖南、湖北一带强大起来,向西发展,与滇池地区的部落发生了联系。楚威王(前339年至公元前329年)时,派将军庄蹻带兵至滇,以兵威定,属楚,因道塞不通而未还。遂“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寻甸属于古滇国的范围。庄蹻之后,“分侯支党,传数百年”。远道而来的楚兵与古滇国内各部落通婚杂居,世代相袭。

统一中国后,开西南夷,凿五尺道,置官设吏。五尺道从今曲靖延伸到今寻甸的易隆。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秦汉时期,活动于滇东北地区的部落主要有滇、劳浸、靡莫等,都“魋结、耕田、有邑聚”。劳浸、靡莫在滇部落东北,多次侵犯汉朝使者吏卒,与汉王朝抗衡。汉武帝为控制滇王,统治滇中、滇东北地区,于元封二年(前111年)派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这两个与滇“同姓相扶”的联盟部落,才使滇王服从汉王朝,建立益州郡。寻甸因为劳浸、靡莫分布的集中地带而被称作牧靡县(牧靡即靡莫之转)。

蜀汉时期,诸葛亮征南,改益州郡为建宁郡。诸葛亮曾在今县城东南关岭上设“本征部”与当地“南蛮”会盟,并立会盟碑,寻甸称仲札溢源部,为僰刺二个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魏晋南北朝末时,寻甸属河州郡。晋泰始七年(271年),武帝司马炎把原来益州的建宁、兴古、云南及交州的永昌这四郡合为宁州,统四十五个县。寻甸属建宁郡,为牧麻县(牧麻即秦汉时的牧靡,靡;音麻)。

南朝大宝元年(550年),东川、会泽一带的“乌蛮”首领新丁夺取寻甸,传至四世孙时,寻甸称为新丁部。大宝二年(551年),爨地分为东西二境,东爨境内的民族以“乌蛮”为主,习称东爨乌蛮,西爨境内民族以“白蛮”居多,习称西爨白蛮。东西二爨的范围,据樊绰《云南志》记载,今曲靖、昆明、马龙、晋宁、玉溪地区、安宁、禄丰为西爨的腹心地区;今昭通地区、泸西、寻甸、嵩明、南至建水为东爨之地。寻甸处于东西二爨之间,为“乌蛮”“白蛮”的杂居地。

大宝元年(550年),东川、会泽一带的“乌蛮”首领新丁夺取寻甸,传至四世孙时,寻甸称为新丁部。

武德元年(618年),寻甸称升麻。天宝九年(750年),蒙氏立六诏,寻甸因新丁讹为浔甸部,改升麻为寻甸,寻甸之名始见于史书。

南诏兴起,势力逐渐从滇西发展到滇东,对原来的东爨“乌蛮”进行统治。南诏叛唐后,寻甸“乌蛮”势力发展,自成一部,称为仁德部(仁地部、新丁部),为南诏三十七蛮部之一。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寻甸部改为仁地部,西部为沙摩部。

南宋立仁德万户府。

至元八年(1271年)改称仁德府,后改浔甸府、州。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仁德府个改为浔甸军民府。宣德六年(1431年)浔甸军民府改为仁德府,领马龙、嵩明二县,复为美、归厚二县。成化十二年(1476年)仁德改为寻甸府,划出马龙、嵩明二州,裁为美、归厚二县为二十马头,编户七里。“改土归流”,设置流官。

清康熙八年(1669年)改浔甸州,属曲靖府。雍正八年(1730年),置迤东兵备道,后又改为迤东兵备道兼水利道,道台驻寻甸县城,管辖13府。

民国1912年以此地多水患,故众议删去水点,改为寻甸。民国二年(1913年)降州为县,设寻甸县。

新中国建立后,属曲靖专区管辖,1956年设寻甸回族自治县。

1958年嵩明、寻甸合并,仍称寻甸县。

1960年撤销寻甸回族自治县,称寻甸县;1961年又恢复为嵩明、寻甸两县建制。

1979年1月成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2月20日,正式成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仍属曲靖地区。

1998年12月6日,曲靖市管辖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划归昆明市管辖。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0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6个镇、11个乡。

2006年,撤销城关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仁德镇管辖,仁德镇人民政府驻原城关乡政府驻地。

2009年11月8日,撤销塘子镇、金所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仁德镇管辖。

2011年4月29日,撤销仁德镇,设立仁德街道办事处。

2017年1月5日,仁德街道析置为仁德街道、塘子街道、金所街道。

区划现状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3个街道办事处(仁德街道塘子街道金所街道),9个镇(羊街镇倘甸镇柯渡镇功山镇七星镇河口镇先锋镇鸡街镇凤合镇),4个乡(甸沙乡金源乡六哨乡联合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东经102°41′—103°33′,北纬25°20′—26°01′,在昆明市东北部,横跨金沙江、南盘江两流域之间。东临马龙区沾益区会泽县,有公路穿山越岭相连;西与富民县禄劝县相依;北与东川区、会泽县接壤,有东川铁路相通;南接嵩明县,川原平衍。总面积3588.3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寻甸县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向东南倾斜阶梯状。以乌蒙山系的梁王山、小海梁子等山脉为主,山间点缀着低凹谷地或湖盆。全县山区、高寒山区占总面积的87.5%。北部受金沙江水系的河流强烈切割,河谷深切,山势陡峻;中部地势略高,山顶浑圆平坦,东南部低中山丘原之间散布各类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坝子)。

寻甸县东有小尖山,小凉山,凤梧山;西有大黑山,九龙山;南有老黄山;北有石老虎山等。有名的山峰90余座。位于中部的六哨乡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阿旺和金源两地交界处的巨龙梁子,高达3294米,突兀于群巅之上。位于西部的鸡街、马街和东南部七星、河口区,海拔在2500米以下。最低点是金源乡沧溪乡小树棵,海拔仅有1450米。

气候水文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由于地形高差大,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冬春两季受平直西风环流控制,大陆季风气候明显,干旱少雨;夏秋季主要受太平洋西南或印度洋东南暖湿气流控制,海洋季风突出,多雨,凉爽潮湿。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明显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河谷区与高山区气候差别大,二是四季基本分明。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有大小20余条河流和一个天然湖泊——清水海。这些河流和湖泊,宛若镶嵌在绿树丛中的玉带和宝石,使江山生色。主要河流有牛栏江、柯渡河、四甲河、功山河、大白河等。最大的河流牛栏江是金沙江水系的重要支流,源于嵩明县嘉丽泽,自南而北,贯穿县境,长约70公里,经塘子、城关、七星、河口四个乡镇,流入会泽县。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70%以上。有大小不等的坝子80多个,点缀在群山与河谷之间。其中仁德坝子较大,面积有85.9平方公里。坝子里田地相连,村落依山傍水。水田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坝子,5个(仁德、果马、马街、鸡街、牛街),千亩以上的河谷槽坝有10个(七星、金所、河口、功山、金源、柯渡、先锋、尹武、可郎、摆宰)。这些坝子和河谷槽区的总面积20余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0%左右,是水稻包谷的主要产区。其余均属山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

矿产资源

寻甸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磷、三大资源,且储量大、品位高,开发前景比较广阔。褐煤资源:褐煤主要分布于先锋乡金所乡。保有储量3.33亿吨,其中的优质煤2.9亿吨,灰份为9.42%——9.81%,接近木炭灰份,属特低灰份煤,含油率9.2%——10.4%。

磷矿资源:寻甸境内隐含有丰富的磷矿资源,先锋——摆宰磷矿带近东西向,长约35公里,宽20公里。由磨腮、先锋、摆宰三个矿区组成。矿带矿区P2O5平均品位22.33%——30.15%,矿带储量2亿吨以上。已开发先锋、摆宰两个矿区,年采掘量5——8万吨,平均品位P2O530%,露天开采。

硅藻土矿:主要分布在先锋镇富乐阁一带6平方公里范围,储量1.9亿吨,SiO2平均含量50%,一级品8500万吨,二级品9700万吨,掩层厚度平均大3——5米之内,适宜露天开采。

交通

寻甸是云南省及昆明市通往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通道,县城距昆明90公里、曲靖87公里、昆明航空港70公里,属现代新昆明一小时经济圈范畴。嵩待高速公路213国道东川铁路支线贯通南北,昆曲高速公路、320国道、贵昆铁路,7204公路、铜矿公路过境。

人口

规模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460739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57068人相比,增加3671人,增长0.8%,年均增长0.09%。16个乡镇(街道)中,常住人口超过5万人的有1个,在1万人至5万人之间的有14个,少于1万人的有1个。其中,人口居前5位的仁德街道、倘甸镇、羊街镇、金所街道、功山镇合计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比重为50.63%。

2023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579271人,其中:男性296253人,女性283018人;城镇人口131208人,乡村人口448063人;少数民族人口144462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9%,其中回族73166人,比重为12.6%;彝族55566人,比重为9.6%;苗族7535人,比重为1.3%。

截至2023年末,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46.26万人。

民族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根据《寻甸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57257人,占总人口的77.5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3482人,占总人口的22.46%。其中,回族人口为51202人,占总人口的11.11%,彝族人口为42723人,占总人口的9.27%。

彝族风俗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人口为7762286人,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彝族是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生活于西北氏羌族群的后裔。彝族以大分散、小聚居为特点,与其他民族交错而居。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  

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荞麦、土豆、小麦、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农具主要有犁、耙、条锄与板锄。彝族属山地民族,主要以种植玉米、马铃着、养麦等农作物为生。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西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风俗习惯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土掌房是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失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平顶的制作也与石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客人之所。靠墙壁左侧,设一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称为“锅庄”。锅庄严禁人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锅庄上方,以蔑索吊一长方形木架,上铺竹条,作烘烤野兽干肉或蒜头、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围火塘而坐,叙天伦之乐,火塘成为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一般彝族人家,则在火塘边铺一草席,身裹披毡而眠。

逢年过节,或贵客登门,主人要杀鸡宰羊甚至杀猪待客。同时,他们杀牲不用刀,杀鸡鸭用手捏死,杀羊、猪则用木棒等捶击头部,于是俗称“打牲”,或曰“打羊”“打猪”。有趣的是,宰杀之前,主人要请客人先验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意和对客人的尊敬。烹煮时,主人把剁成拳头大小的肉块下锅炖煮。吃起来又鲜又香,十分可口。因肉块似砣,又因用手托着吃,故曰“砣砣肉”。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饮酒,他们喝酒时,常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啜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带礼: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洞房里的打斗:“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下的孩子,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搏斗。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砰之声,震得四邻皆闻。

彝族热情好客。他们宴客时,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让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同时,就餐后告辞时,客人要赠送一些礼物或留下一些钱,以示答谢。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来源广,历史久,分支多,造就了彝族文化的丰富性;大杂居,小聚居,分布广,铸就了彝族文化的差异性。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明显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

“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漫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内容丰富,优美动人。其中较为普遍的几种说法是:

一、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彝族神话中的天神)派喽罗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人们在支格阿鲁(彝族神话中的英雄)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二、书伦撰修《西昌县志》载:……唐开元间,有邓耿诏者,六诏之一也。南诏欲并五诏,因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邓耿妻慈善,惧难止夫勿行,不听,乃以铁钏约夫,背而别。比至南诏,火其楼,诸诏寻夫骸不可识,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南诏异其惠,以币聘之,善以夫未葬为辞,既葬乃于樱城自守。南诏以兵围之,三月食尽,善盛服端坐饿以死,南诏寻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户所松焉。燎长丈余,入夜争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丰歉。戚友会聚,剁牲饮酒,夷汉同之……。正如《西昌县志.文艺志》(建昌竹枝词)所载: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楼烟冷尚余哀,而今火树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难回,赠到金杯隐自哀。千古人犹照亮节,吞来六诏已成灰。

三、远古的时候,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狼狈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开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白,迁怒于人间,遣派大量的害虫到地上糟踏庄稼,危害人民,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战胜了天神,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节日期间,人们弹着大三弦,跳起“阿细跳月”,同时举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祭火”仪式。节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

赛装节——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

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很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表白爱情的机会。而姑娘们最能显示自己的,就是看谁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装,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绣,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两年的时间。因此,谁的衣服多、花样好,谁就会被看作是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的人。  

与过去的赛装方式不同、现在,人们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换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换五六套衣服。于是,赛装节上也就多了一个景致:在山管边、青树下,老人们搭起无数帐棚,烹煮着食物,忠实地为自己的姑娘守护着服装。  

赛装节从一开始就有比赛的性质,这可谓是最早的时装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装的设计者,也是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时装模特”。

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肃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为背景,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兴尽方休。  

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打歌”遍及云南,不仅彝族,就连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这种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脚舞”“踏歌”“跳芦笙”等名称。  

据考证,“打歌”系“踏歌”转音而来。早在汉唐之际,“踏歌”就曾是我国中原及南方民间十分活跃的民俗性歌舞。而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所铸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个垂尾人连臂环舞的铜扣饰以及凝固在云南沧源等地崖画上的舞蹈图纹,其舞蹈图案都与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这也许可作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证。  

至今,在云南巍山县巍宝山龙谭殿的壁画上还保留着一幅清代人绘制的“踏歌图”,其情形与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阳历

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闻名世界的玛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历法。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通行农历。但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的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据推测,此种历法源渊于远古伏羲,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它把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伦三个文明古国之前。  

彝族十月太阳历以12届相轮回纪日,3个属相周期为一个时段(月),即36日为一月,30个属相周为一年。1年10个月,360日,10个月终了,另加5日“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全年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闰年(闰日),为366天。 

据考证,彝族的向天坟,其实就是古人用以观天象星斗的天文台,与彝族太阳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历法,它与中国儒、道、阴阳学说有深厚的渊源关系,至今还有许多“密码”有待破译和研究。

爬花房——彝族男女的婚恋

“爬花房”是楚据彝族特有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束。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云南小凉山彝族的婚礼相当别致。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女方村里的姑娘,可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送亲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进门前,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

“跳菜”即舞蹈着上菜。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车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三声大锣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在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他们合着古朴淳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做着滑稽州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一对搬菜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巢,丝毫不乱。

经济

综合

2012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完成生产总值56.9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5365万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5692万元,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58222万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8471万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29.6:29.9:40.5。调整为29.0:32.6:38.4;人均GDP达12341元(按常住平均人口计算),比2011年增长15.9%。

2019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33.03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1.47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0.17亿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3.83亿元,比上年下降0.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1.39亿元,比上年增长7.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4:25.8:45.8调整为23.6:15.2:61.2;人均GDP达27854元(按常住平均人口计算)。非公经济创造增加值60.10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45.2% 。

2020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437654万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83477万元,增长6.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43161万元,增长21.5%,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74828万元,增长26.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11016万元,下降2.3%。三次产业结构为26.7:16.9:56.4;预计人均GDP达31219元(按预计常住平均人口计算)。非公经济增加值647616万元,比上年增长4.0%,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0%。

2023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670175万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85155万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12531万元,增长7.7%,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34894万元,增长8.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72489万元,增长5.4%。三次产业结构为23.1:18.7:58.2;人均GDP达36057元(按常住平均人口计算)。民营经济增加值856504万元,比上年增长5.8%,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3%。

第一产业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是首批“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县区之一。

2012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4972万元,比2011年增长8.9%。其中:农业产值131931万元,林业产值12084万元,牧业产值142216万元,渔业产值5632万元。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165365万元。

2023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1284万元,比上年增长4.6%(可比价),其中农业总产值为386724万元,比上年增长6.1%;林业总产值为11723万元,比上年增长32.1%;畜牧业总产值为231444万元,比上年增长0.1%;渔业总产值为22553万元,比上年增长34.1%;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为8840万元,比上年增长5.8%。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8383万元,比上年增长4.4%。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74414亩,同比增长0.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41376.95亩,同比下降1.0%。全年粮食总产量245062.9吨,同比增长0.9%;烤烟产量32737.25吨,同比增长62.6%;蔬菜产量600702.9吨,同比下降0.7%;肉类总产量79079吨,同比增长5.2%,其中猪牛羊肉产量74293吨,同比增长2.9%。

第二产业

寻甸是新兴的重化工业与能源基地,于2006年被列为云南省40个工业发展重点县和云南省8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

寻甸县工业拥有16户中型企业156户小型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户,分别为云南金柯制药有限公司、云南国能化工有限公司、云南先锋煤业开发有限公司、云南邦力圣电力器材有限公司、云南南磷集团云岭建材有限公司、云南南磷集团寻甸磷电有限公司、昆明东山水泥生产有限公司、云南旭东磷化集团旭东化工有限公司、寻甸天浩稀贵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寻甸供电有限公司、云南常青树化工有限公司、寻甸县腾隆焦化有限公司、寻甸龙蟒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昆明奕标水泥有限公司、寻甸浩恒磷矿经贸有限公司、云南南磷集团电化有限公司、云南滇木人造板有限公司、云南正江化工有限公司。

2012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工业完成总产值68.69亿元,比2011年增长29.85%。完成工业增加值15.2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56.8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2.7%。

202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969974.5万元,比上年增长14.4%(现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实现利税总额130390.00万元,同比下降36.2%,其中,利润总额87535.60万元,同比下降38.9%。全县资质内建筑企业实现产值154018.6万元,同比增长7.6%(现价)。实现增加值77829万元,比上年增长5.4%;实现利润2354.5万元,同比增长5.6 %;上缴税金4838万元,同比下降9.7%。

第三产业

2012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7697万元,比2011年增长16.33%。其中:批发、零售业完成143592万元,比2011年增长了26.3%,住宿、餐饮业完成44105万元,下降7.4%,其中餐饮业下降了8.38%。按城乡分:城镇完成97736万元,比上年增长20.83%,乡村完成899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79%。

2023年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8819.8万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完成37395.0万元,比上年增长7.1%,限额以下企业(单位)完成861424.8万元。

特产

寻甸的名优土特产主要有清真牛干巴、板栗、蜂蜜等,农产品有玉米、稻谷、洋芋、荞子、大豆、烤烟、油菜、小麦、大麦、蚕豆、芸豆,其中烤烟、芸豆、洋芋等在国内外均占有一定市场。清水海引进北欧先进养鳟模式,培养出红肉彩虹鳟鱼。清海村委会建设1080亩车厘子生产示范基地。

旅游

寻甸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河口乡米罗溶洞群经比利时洞穴专家和国内专家考察,给予“西南第一洞”的美称,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游览价值;滇东北最大的天然湖泊高原明珠清水海,四面青山、草山环抱,是昆明理想的水源地;塘子镇有钟灵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诸葛亮南征遗址关索岭、会盟碑等遗迹;河口北大营万亩草山别具浓郁的澳洲情调,让许多游客惊叹不已;七星的凤龙湾景区绵延10多公里,有盼归山、小三峡、大滴水瀑布群等景点,山水环抱,景色迷人;长征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二、六军团先后经过寻甸,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正实施红色旅游开发。

所获荣誉

2018年12月,入选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确认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为2019年国家卫生县城。

2022年5月9日,入选第五届云南省文明城市候选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