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式教学模式

更新时间:2021-07-18 15:46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的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教学的每个环节和过程都有具体的做法和目的,只要我们认真去理解、把握其教学思想,不要使这种模式程式化、教条化,而能创造性的根据学科特点及课型、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预设,灵活运用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并能充分运用好教学资源,课堂上能以“学”定“教”,以“学”定“导”,就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导学式教学模式对新授课教学比复习课教学更有效,对理科教学比文科教学更有效,只有我们在借鉴的基础上更好的去完善、补充它,就能发挥出它更大效益。

基本概念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其源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但与“启发式”教学模式相比,其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思考、求知、探究、应用、创新,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基本思想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直接向学生转述知识,而是组织引导学生自学求知。它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把教师的职能重心从“授”转移到“导”上,把教学目标的重心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上,它把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能行为界定为主要是“导”,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规范为主要是自学。这正好与新课程中教与学要求相吻合;教师从认知的权威到平等的参与课堂教学,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理论基础

该模式是在教师己经认识和掌握了教学规律的基础,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导学式”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教师“导”,学生“学”,“导”为主体,“学”为主线,把讲授、自学、讨论、谈话、练习等各种形式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的人,无疑是大有益处,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规律的。

实现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愿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获取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导”必须真正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以“学”定“导”,为“学”而“导”,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以“主导”代替“主体”的课堂教学现状。

基本程序

“有效自学——精讲互动——总结拓展----当堂训练” 四个程序

一、有效自学

其程序是:教师展示自学提纲(目标、要求、方法、时间)———自学思考题(教材中可以找到、感知到的)———学生高效自学(动手、动脑)———教师巡视、答疑(最大限度发现学生中的的问题,及时补差)

首先,为师者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学目标。目标的设定至少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具体,不能抽象,以学生一看就明白为度。二是要重基础。因为是自学,所以要以学业能自主达成为度,切不可人为地提高标准。三是小而少,小是指学习目标不要太大,太大就显得空洞;少是指目标不易过多,要把重心放在知识和能力上,至于情感目标是融合在教学全过程之中的,是教师教学艺术上的问题。学生知晓否是次要的,只要授课者对此有所把握,情感也就自然渗透到其中了,所谓教育即影响也就是这个道德理。

其次是自学内容的设定。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预习内容应以“问题”形式出现,即让学生能够明白预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了具体问题,学生的预习才会有的放矢。但只有问题还是不行的,还要有具体的“方法提示”。这既是“导学”的一个重要体现所在,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唯长期辛苦的训练,才能成为使然;三是问题的设计更多的要关注基础,但也要有梯度,即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预习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因预习有不同程度的喜悦之情。梯度,即层次性,重基础,但不是说涉及到欲教学的内容的重点、难点、生发点、拓展点等应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我们首先要相信学生,再者这样设计也为了便于老师了解学情,知道哪些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自己解决不了。这也为下一步骤“师生互动”提供教学资源。第三是设计的问题不易过多且要灵活。过多,大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过于死板,学生没了兴致,效果也不会很好。如学科不同,设计的内容也应各异。四是应该有个预习检验。检验的方式很多,千万不要认为检验就是“小型考试”,学科不同,检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需要老师们创造性的开展,但此环节不能少,因为这样做也是为更好地了解“学情”。把握不好困惑,互动必然是平淡的、苍白的。

二、精讲互动

其程序是:教师展示讨论提纲、题目(自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讨论、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板演改错等)———教师多元评价

精讲互动是建立在有效自学的基础上的,是有效自学的继续和升华,是解惑释疑,突破重难点的重要阶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学习自信的关键环节。“精讲互动”,从字面上理解“精讲”即教师对学生在整个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全面性困惑进行精要点拨,这个精要点拨主要解决学生在预习中的困惑,其次主要是从深层次挖掘教材的生发点,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整个过程首先是:(1)生生互动(2)组组互动(3)师生互动。这个过程是有序的,紧张的,高效的互动。对于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定做好分工。学习小组必须准确把握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明白解决问题的要求或规则,必要时小组内部亦要对问题进行分解,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互动的过程中来。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把握“导”用在刀刃上,力求解决学生学习的困惑,突破难点,解放学生大脑,多种形式展示学生个性思维,把教学的层次推向更高,确保每一个学生有收获、都能进步,都能够感到自己在学习中成长的快乐。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首先应关注学生独立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

2、在关键问题上,要注意巧妙应用启发式教学,切实把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出来,以保障学生主体性的形成;

3、所有的互动都应是任务明确,方法具体,分工合理的;

4、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坚持正面表扬和激励。

三、总结拓展

其程序是:教师构建知识系统———思考延伸(培优)[进一步提出研究的课题或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后自学解决,为下节新课作准备]

1.总结阶段是教师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组织、加工、疏导,将复杂多样的知识归纳成序,成为系统,便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系统。

2.学生在上述自学、讨论过程中获取知识是不断穿插进行的,比较零散。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反馈信息,运用纲要图表(提纲挈领式、表格式、结构式等)进行总结串讲,着重讲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学生共同感到困难的问题,把知识概念化、条理化和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系统地组织、加工、编码,使之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达到全面、深刻、牢固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3、拓展创新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准确的再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评价具体实际问题,培养应用知识和初步提升能力的过程。

4.研究的题目主要由应用、创造等高能力层次的各类题目组成,进行解答。学生通过自己组织材料,应用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分析和研究这些具体的问题,这样灵活应用理论知识于社会实践,既加深和丰富了原有知识,又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5.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主要是创造条件,及时帮助学生,提供发现的线索和依据,并引导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与活动,使学生顺利地开展发散性认识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优良品质的形成和创造思维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

6.本阶段还可延伸到第二课堂中去,通过野外观察,实际操作,选写小论文等,可以发掘优秀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冒尖”,培养创造型人才(培优)。

四、当课训练

当堂训练是在前面三个步骤上进行的,是根据“遗忘”的一般规律提出的,当课训练就是即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尽可能让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训练的方式要根据学科的特点灵活进行,比如:文科的可能是背诵、听写、写片断、测验。理科可能是具体题目的演练。训练的时间也应是有弹性的,时间的长短根据学情决定,也许是10分钟,也许是30分钟。训练的密度一般由学习内容决定,不一定每节课都要进行训练,但学习完某一部分内容(或某个专题)一定要训练,这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减轻课业负担的重要方面。

作用

导学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通过激、思、疑、辩、理、 练过程)中以 “观察、读、听、说、写”五种方式体现出“学”,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依靠“听”单一方式获取知识信息的模式,形成了同一信息从“口、耳、眼、手、脑”等多渠道结合强烈刺激记忆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有效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实现了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情趣,开发了自己的智力,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具体操作

第一步,课前复习 ,即“复”。根据记忆规律知识应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复习巩固 。一上课老师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短提问,或根据学生己知知识创设意境,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第二步,提出问题,即“导”。 新编教材风格活泼具有可读性, 但对于一个新课题 ,读什么?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 学生并不清楚,而且学生读书往往易犯两个毛病: 一是: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 。二是:无疑可生,似乎无师自通。 怎样克服这两种毛病呢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当好导游小姐的角色 。我们通常在备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点 ,设计一些具有明确目的性、知识阶梯性的“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 ,沿坡求源地去感知教材内容 ,激发学生发挥智力潜力,循序渐进地探索问题的答案。老师应在开学初就把全书的重难点编成自学提纲发给学生 。一旦老师把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结构、知识重难点告诉了学生 ,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兴趣。

第三步,学生自学,即“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自学是关键 ,自学是内因,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生的认知是任何高明的老师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依靠他们的心理活动,极积思考自觉探索,动手动脑自我获取知识。 学生采用符号圈点法,即“勾”“画”“圈”“点”法。 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内容及掌握知识的程度。 在学生自学时 ,老师有两个任务: 一是指导学法 ,如时间的分配,记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角度、哪些知识自己独立完成、哪些需要讨论等 。二是掌握学生自学情况, 老师置身于学生中巡回检查、个别辅导,通过学生的自学情况和个别询问,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备讲解时有的放矢。

第四步,学生讨论,即“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得到答案。讨论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同座位的两人,或前后四人为一组,也可以是小组、全班讨论,还可以是设立正反两方观点的争论。教师应有意识、有准备地设置问题,将讨论引向深入。既要防止讨论过于简单,出现众口一声的场面;又要防止问题过于深奥,出现无言应答的冷场。讨论可以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自我培养和锻炼。

第五步,教师讲解,即“讲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点迫切需要老师精讲点拨。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精讲时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热点、清除思维障碍、 侧重联系等几个问题。 老师讲的正是学生所要听的,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解渴”。

任何知识都处在特点的体系中,并与体系中的其它知识密切联系。 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应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知识问内在的联系, 把知识纳入整个体系中, 掌握它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 ,使所学知识融为一体逐步系统化, 这样既促进学习,又便于记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的听讲是有目的的听讲, 接受教师具体指导,并将自己在自学中获得的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教师讲解的内容相对照,改错、补漏、加深、提高。

第六步,巩固知识,即“练”。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习题应源于教材,又要活于、高于教材,既要履盖知识点,又要突出重点。要体现启发性、针对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练习的形式要活泼多样:从题型上,要有选择、判断分析、理解说明等;从学生回答方式上分,要有口答、笔答、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竞答、抽签回答等。 练能使教师及时地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进展程序, 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然后及时补救。

“导学”教学模式的以上六步,在时间上可分配为:第一步、第二步共约5分钟,是良好课堂的基础。第三步、第四步共约20分钟,是课堂质量的关键。第五步约10分钟,是良好课堂质量的保证。第六步约10分钟,是课堂质量的检验。这六步骤紧密联系、自然过渡、环环相扣。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我们认为: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培养独立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科学的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思想品质。采用这种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对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效果等都具有较好的作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当然,由于探索这种课堂结构形式才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