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30 11:48
导弹兵(Missile troops),装备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遂行防空作战任务的兵种或部队。美、英、法、日、德国等称防空导弹部队 。分属空军 、防空军、陆军和海军。一般由火力分队、指挥分队、技术保障分队和其他勤务分队编成。能在昼、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抗击从低空到高空、从低速到高速飞行的飞机和机载空地导弹。主要担负国家要地防空和军队集团防空,参加夺取制空权的斗争。通常同歼击航空兵、高射炮兵共同遂行防空作战任务,也可单独作战。是国土防空和野战防空的重要力量。
保卫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军事要地、交通枢纽、军队集团以及其他重要目标,参加争夺制空权的斗争。必要时,还可用于摧毁敌方地面、水面目标。通常与歼击航空兵、高射炮兵共同遂行作战任务,也可单独进行防空作战。地空导弹兵在现代防空作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地空导弹部队的兵力部署,主要取决于所保卫目标的重要程度和敌方空袭兵力的大小、可能采取的战术手段。由于现代空袭兵器航程远、速度大,可从任何方向突击对方的保卫目标 。因此, 对重要保卫目标,一般采用环形部署,以构成环形对空防御火力配系;对较重要保卫目标或濒海保卫目标,也可在敌方进袭的主要方向进行扇形部署;为增大火力纵深,还可在重要保卫目标的主要方向,进行集团部署或宽正面一线部队。
由于作战飞机的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和机动性等性能的不断提高,航空兵突防战术的不断改进,对防空武器的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国家有计划地开展了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工作。20世纪50年代,随着火箭技术和制导技术的发展,美、苏、英和瑞士等国先后研制成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并相继装备部队。1952年,苏联组建防空导弹部队,后来发展成为国土防空军的一个兵种。美、英、法等国也在50年代组建了防空导弹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地空导弹部队建立于1958年,并在防空作战中逐渐发展成为空军的一个兵种;陆军和海军也随之组建了地空导弹部队。90年代初,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的军队编有地空导弹兵。
各国地空导弹兵的隶属关系、体制编制和装备不尽相同。多数国家地空导弹兵,按建制分属空军、防空军和陆军。地空导弹兵一般为旅、团、营体制,部队通常由火力分队、技术保障分队、指挥分队和其他勤务分队编成。装备有高中低空、远中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能在昼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抗击敌机、飞航式导弹的空袭。俄罗斯防空导弹兵装备的萨姆系列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能抗击高度0.1~29公里、斜距0.08~300公里以各种速度飞行的飞机和直升机。美国防空导弹部队装备的“小树”、“罗兰特”、“霍克”、“奈基”和“爱国者”等各种型号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能抗击从低空到高空、从近距离到远距离的空袭兵器,“爱国者”导弹还具有同时抗击多个目标的能力。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装备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使用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于实战取得战果最早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空军地空导弹兵的最高建制单位是师(旅),基本火力单位是营。由于中国空军实行空防合一的体制,因此,地空导弹兵的主要任务是:担负要地防空,参加夺取制空权的斗争,必要时支援陆、海军作战。现代地空导弹是杀伤概率较高的防空武器,因而空军地空导弹兵已成为国土防空作战的重要力量。
1956年3月,为了打击美国和国民党空军高空侦察机对大陆的窜扰活动,在百废待兴、经济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决定在空军建制内组建地空导弹兵。1957年10月,中国和苏联政府签订了导弹技术援助协定。按照协定,苏联向中国提供代号为C-75(北约称为SA-2“萨姆-2”)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并派专家组来华帮助组建和训练中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
1958年9月,中国第一所地空导弹专业学校——空军第15航空学校在河北保定成立。同年10月6日,空军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地空导弹第1营在北京清河镇空军高级防空学校宣告成立。12月6日,北京军区空军从高射炮兵中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地空导弹第2营。1959年1月18日,南京军区空军又在江苏组建了地空导弹第3营。从此,地空导弹兵成为人民解放军序列里的一个崭新的兵种。当时为了保密,部队代号为“543”。
1959年10月7日,国民党空军上尉飞行员王英钦驾驶1架美制RB-57D高空侦察机,从浙江温岭上空进入大陆。这种飞机飞行高度可达20000米,比当时人民空军最好的战机米格-19的最高升限高出2000余米,高炮更是望尘莫及。王英钦驾机越过沿途歼击机的层层拦截,沿津浦路上空大摇大摆地北进。当飞机飞抵北京通县上空时,地空导弹第2营营长岳振华果断下令发射导弹。3发导弹腾空而起,飞向目标,敌机凌空爆炸,残骸坠于通县东南18公里处,王英钦当场毙命。年轻的中国空军地空导弹兵首战告捷,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第一次使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 1967年到1969年,中国空军地空导弹兵先后击落3架入侵的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1987年10月,地空导弹第97营在广西中越边境击落入侵的越南空军米格-21P战斗侦察机1架,俘虏越军大尉飞行员陈尊。
1964年12月,中国根据苏联C-75(SA-2)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仿制成功第一批国产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命名为红旗-1号。随后,在红旗-1号基础上,采用多项技术改进措施,于1967年6月研制成功中国最早自行研制的红旗-2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标志着中国空军地空导弹兵的武器装备由仿制走向自行研制的道路。80年代,在改进红旗-2号的同时,又研制成功红旗-61号、红旗-7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90年代,研制成功飞腾-2000反辐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同时,从俄罗斯引进生产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S-300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中国空军地空导弹兵的武器装备已形成高中低空、远中近程和反辐射地空导弹系统齐备的武器系列。
红旗-1号(HQ-1)地空导弹系统
中国根据前苏联C-75型(SA-2)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仿制的半固定式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1958年6 月开始仿制,1964年12月定型。1965年1月10日,地空导弹第1营首次使用红旗-1号击落U-2飞机1架。该系统由导弹、发射架、制导站等组成。导弹采用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弹长10.90米,弹径0.65米,翼展2.56米,发射重量2160公斤,最大速度3马赫,射程13-29千米,射高3-22千米,战斗部为高能破片杀伤型,单发命中率68%。由于该系统机动性差,命中率低,易受电子干扰,故不久就不再生产。
红旗-2号(HQ-2)地空导弹系统
中国在红旗-1号(HQ-1)基础自行研制的第一代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1965年4月开始设计,1967年7月定型,1967年9月8日,地空导弹第14营首次使用红旗-2击落U-2飞机1架。第一种生产型为红旗-2A,其改进型有红旗-2B、红旗-2F、红旗-2J、红旗-2P等。红旗-2B为机动式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1973年开始设计,1984年定型。该系统由导弹、发射架、62式轻型坦克底盘和制导站等组成。基本作战单位为营,包括6部发射架及底盘、24枚导弹和1个制导站。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抗干扰能力强,不仅具有迎向攻击能力,还具有侧向攻击和尾追攻击能力。弹长10.84米,发射重量2322公斤,最大速度3.8马赫,射程7-35千米,射高1-27千米,战斗部为高能破片杀伤型,单发命中率73%-92%。
红旗-61号(HQ-61)地空导弹系统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中低空、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1965年9月开始设计,最初命名为红旗-41号,1966年1月改名为红旗-61号。由于海军急需防空导弹,1967年改为舰空导弹系统设计,海基型为红旗-61B。1976年继续地空导弹系统研制,1986年定型,生产型为红旗-61A。红旗-61A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由导弹、2联装发射架、6X6越野车底盘、跟踪照射雷达和指挥控制站等组成。导弹采用半主动连续波雷达寻的制导,弹长3.99米,弹径0.286米,翼展1.166米,发射重量310公斤,最大速度3马赫,最大射程10千米,最大射高8千米,战斗部为连续细杆杀伤式,单发命中率64%-80%。
红旗-7号(HQ-7/FM-80)地空导弹系统
中国研制的低空、超低空、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1980年开始研制,1988年定型,生产型为红旗-7A,海基型为红旗-7B,出口型称“飞蠓-80”(FM-80)。红旗-7A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由导弹、4联装发射架、4X4装甲越野车底盘和指挥控制站(包括搜索指挥系统和发射制导系统,装在1辆方舱型拖车上)等组成。基本作战单位为连,包括3部发射架及底盘、12枚导弹和1个指挥控制站。导弹采用红外、电视、雷达复合制导,无线电指令制导,弹长3米,弹径0.156米,翼展1.166米,发射重量84.5公斤,最大速度2.3马赫(750米/秒),射程500米-12千米,射高30米-5.5千米,战斗部为高能破片杀伤型,单发命中率80%-90%。
俄罗斯研制的具有反战术弹道导弹能力的中高空、中远程地空导弹系统,俄罗斯称为C-300型,北约称为SA-10(萨姆-10)。1970年开始研制,先后发展有5种型别。从1992年开始,中国先后引进了S-300PMU、S-300PM型,并开始生产S-300PMU1型,命名为红旗-15号。S-300PMU1型地空导弹系统由指挥中心、目标搜索雷达、制导站、48N6E型导弹及4联装发射车等组成,以营为建制单位,包括12辆发射车、48枚导弹和1个制导站,能同时拦截6个目标。48N6E型导弹采用惯性制导+主动雷达末端制导,发射方式为垂直发射,弹长7.8米,弹径0.5米,起飞重量1500公斤,最大射程90千米,射高25米-30千米,最大速度6马赫,采用破片杀伤战斗部,可拦截速度2.7千米/妙、射程1500千米来袭的战术弹道导弹,最大拦截距离40千米,最大拦截高度25千米。
导弹兵飞腾-2000(FT-2000)反辐射地空导弹系统
中国自行研制的反辐射地空导弹系统,1998年末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对外展示。该系统由搜索雷达、导弹、4 联装发射车、制导站等组成。导弹采用垂直发射方式,主动雷达寻的制导,弹长6.8米,弹径0.466米,起飞重量1300公斤,射程12-100千米,射高23-20千米,可对电子干扰机和预警机进行远距离攻击。
战略导弹部队技术是应用于战略导弹部队的技术,是军事技术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战略导弹武器系统、阵地工程技术、作战使用技术和保障技术等。战略导弹武器系统是战略导弹部队技术的核心,它对战略导弹部队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战略导弹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精度高、反应快、戒备率高等特点,它将使战争的破坏性增大、规模和范围扩大、进程加快,从而改变了常规战争的时空观念,给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现代战争战略战术的发展和变化,又对战略导弹部队技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战略导弹部队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拥有战略导弹的国家都很重视战略导弹部队技术水平的提高 。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苏两国都具有较高水平的战略导弹部队技术,有很强的战略核打击实力,掌握着世界上95%以上的核武器。它们互为对手,交替使用遏制、威慑、报复等核战略。中等核力量国家,一般都采取有限的核威慑和核报复战略。为了自卫和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慑,中国组建了战略导弹部队并发展了战略导弹部队技术。
战略导弹部队技术具有知识密集,专业门类复杂,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它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又促进科学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
战略导弹部队技术主要包括:战略导弹武器系统、阵地工程技术、作战使用技术、作战保障技术、导弹保障技术和后勤保障技术等。
战略导弹武器系统 是战略导弹部队的主要装备,它包括战略导弹及地面设备等。
①战略导弹是用来打击对方政治和经济中心、军事和工业基地、核武器库、交通枢纽等战略目标。按发射点与目标位置分为地地战略导弹、潜地 战略导弹和空地战略导弹等;按飞行弹道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略巡航导弹;按使用推进剂的种类分为液体战略导弹和固体战略导弹;按射程分为中程战略导弹、远程战略导弹和洲际战略导弹;按弹头数量分为单弹头战略导弹和多弹头战略导弹;按作战使用分为进攻性战略导弹和防御性战略导弹。战略导弹由弹体、推进系统、制导系统和弹头(战斗部)等组成。弹体通常选用比强度高的合金或非金属复合材料制成,用以安装和连接弹上各个系统。推进系统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液体火箭发动机或空气喷气发动机,为导弹飞行提供动力。制导系统有惯性制导系统、星光-惯性制导系统和末制导系统等,用以导引和控制导弹飞向目标。弹头系统用以破坏和杀伤对方战略目标。由弹头壳体、核装药和引爆控制系统等组成。核弹头分为原子弹头和氢弹头。原子弹头的质量和尺寸一般比较大,威力通常为万吨梯恩梯当量级。氢弹头以原子弹作为初级,利用其核爆炸产生的高温,点燃次级的热核材料而发生聚变反应。氢弹头的威力可达十万吨到千万吨梯恩梯当量级。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在致力提高核弹头比威力,实现核弹头小型化;采用威力可调和爆高可变的核弹头,以提高战略弹道导弹使用的灵活性;使用钻地核弹头,以提高对地下目标的破坏能力;解决核弹头贮存的有效性,以提高核弹头使用的可靠性,并大力发展具有专门用途的核弹头,如增强辐射弹、冲击波弹和核电磁脉冲弹等。
②战略弹道导弹地面设备用于导弹的贮存、运输、转载,以及技术准备、发射准备和发射。通常包括运输设备、转载和对接结合设备、 起竖装填设备、测试设备、加注设备、供气设备、供电设备、瞄准设备、发射装置、发控监控设备、飞行控制设备、遥测设备和辅助设备等。不同类型的战略导弹采用的发射方式也不同:地地战略弹道导弹通常采用固定发射(地面、半地下、导弹发射井发射)和机动发射等发射方式;潜射战略弹道导弹采用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巡航导弹可在地面、舰艇或飞机上发射。由于战略弹道导弹类型和发射方式不同,其地面设备种类和数量也有所区别。早期的地面设备多使用单一用途的车辆等装备。采用导弹发射井发射的战略弹道导弹地面设备与导弹发射井设施相配套,多为固定设备。机动发射的战略导弹采用车载式多功能地面设备,以减少车辆,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机动作战能力。
战略导弹武器系统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通常包括射程 、命中精度、战斗部威力 、可靠性、生存能力、突防能力、作战反应时间、射向变换能力,以及维修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它是战略导弹部队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①射程。指从发射点到弹着点(爆炸点)之间的大地线或直线距离。每种型号的导弹射程都有最大射程和最小射程之分。导弹射程决定导弹的火力范围。它主要取决于推进系统、导弹的结构和弹道设计、弹头和弹上仪器设备的质量等。战略弹道导弹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或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远射程导弹通常用多级火箭推进,战略巡航导弹主要用空气喷气发动机推进。战略导弹的最大射程近的约千千米,远的达万千米以上。
②命中精度。它决定于导弹制导系统。战略弹道导弹一般仅在主动段采用惯性制导系统制导。有些战略导弹还采用中制导和末制导系统制导。战略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已从千米级精确到百米级,有的达十米级。巡航导弹通常采用惯性导航-地形匹配复合制导系统,有的还采用加主动寻的末制导的复合制导系统,命中精度可达10米。
③战斗部威力。战略弹道导弹的核弹头一般为氢弹。核弹头威力为万吨到千万吨梯恩梯当量级。
④可靠性。战略导弹的可靠性对火力计划的制定和作战效果等都有重要影响。由于战略导弹武器系统复杂,作战任务重要,价格昂贵,战略导弹的可靠性论证 和设计受到极大重视。战略导弹的可靠性水平可达70~80%。
⑤生存能力。战略导弹武器系统生存能力随着战略导弹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导弹命中精度的日益提高,已成为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提高生存能力的措施有:对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进行抗核加固;不断提高战略导弹发射井和贮存库的抗压能力;采用各种机动发射方式等。美国已将导弹发射井的抗压强度提高到14~28兆帕,苏联的导弹发射井已达20~42兆帕。拥有战略导弹的国家,一方面重视提高战略导弹阵地的综合防护能力,另一方面加紧研制、部署海域机动发射的海基战略导弹和公路、铁路机动发射的陆基战略导弹。
⑥突防能力。提高战略导弹核弹头突防能力的措施有:进行弹头抗核加固;施放金属诱饵或假弹头;采用隐身技术和多弹头技术等。采用多弹头首先是为了提高突防能力,同时也可提高对目标的打击能力。
⑦作战反应时间。是指导弹发射准备时间,它直接影响导弹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果。主要取决于导弹的可靠性水平及其检测和发射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实施机动发射的战略导弹,例如苏联的SS—20导弹发射准备时间为15分钟左右。在戒备状态下,采用导弹发射井发射的战略弹道导弹的反应时间为60~32秒。
⑧射向变换能力。是导弹对攻击目标的选择能力。通常,洲际弹道导弹贮存有若干个目标数据组供作战选择。例如美国“民兵”Ⅲ能预贮4组目标数据,还能在发射控制中心遥控装定预贮之外的目标数据,装定一次需25分钟左右。战略导弹部队根据作战使用需要,考虑技术实现的可能性和经济的合理性,运用系统工程技术对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进行论证,提出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和作战使用要求,作为武器系统设计、制造、试验和定型的基本依据。在武器系统论证工作中,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求得最优化的综合战术技术指标和使用要求方案。根据既定的战术技术指标和使用要求,进行总体设计和分系统设计,研制出飞行试验弹及地面设备。由试验靶场对飞行试验弹和配套装备进行飞行试验及其他一系列试验,以考核设计方案,检验是否达到既定的战术技术指标和使用要求,检验合格后进行定型、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
阵地工程技术战略导弹部队为完成作战任务和武器装备的贮存、维护、检测、发射等使用的阵地工程,以及在阵地建设、使用和管理中采取的各项技术措施。阵地工程是战略导弹部队作战依托和防护用的工程设施,包括指挥所、技术阵地、发射阵地、弹库和推进剂库 、预备阵地、假阵地 、对空防御阵地,以及与阵地配套的辅助工程设施。战略导弹阵地工程随着武器的发展和作战样式的变化而发展变化,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日趋完善。 在战略导弹部队发展初期,多采用地面或半地下贮存和发射用的工程设施。以后,为提高战略导弹的防护能力和使用人员的安全性,广泛采用导弹发射井贮存和发射的工程设施。80年代以来,战略导弹向机动化方向发展,相应地发展了机动作战使用的阵地工程设施。现代战争条件下,阵地工程建设既要满足战略导弹长期贮存和发射环境条件的要求,又要具有抗冲击波、地震波、电磁脉冲等的综合防护能力。战略导弹阵地的使用技术和管理技术包括战略导弹阵地的环境测控技术,水、风、电的供应技术,工程设施的管理技术和维修技术以及安全警戒技术等。阵地管理广泛使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自动化设备,有效地改善了武器装备的贮存环境条件,对延长武器使用寿命、提高使用可靠性都具有明显的作用。
作战使用技术 战略导弹部队作战使用技术通常包括核火力运用技术、作战指挥技术、发射技术和检测技术等。
①核火力运用技术是拟制核火力计划及其实施的技术。核火力计划通常在平时预先拟制,战时修改补充。从最困难情况出发,拟定一个或多个实施方案。现代战争的特点决定最佳核火力计划的选定、修改和补充须采用军事运筹学和作战模拟技术,利用大容量高速计算机实现。
②作战指挥技术是作战指挥的手段与方法。现代战争爆发突然,战场范围扩大,战场信息量增大,情况瞬息万变,采用传统的作战指挥手段和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战略导弹部队各级指挥人员须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指挥手段和方法,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作战情报和目标资料的获取、贮存、传递和处理,核火力计划的拟制,指挥命令的下达等。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配置在各级地下指挥所、空中指挥所和车载指挥所内,一旦战争爆发,就可从指挥所内实施快速、保密、不间断和可靠的作战指挥。
③发射技术是在发射阵地完成导弹发射使用的技术。根据导弹发射工作的内容、时间和顺序,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优化的发射程序,制成图表或编制成软件存入计算机,用以指挥发射。导弹发射采取的技术措施能满足快速、准确和简化操作的要求。由于大量采用新技术,使导弹发射工作中的瞄准、加注、检测和诸元计算等实现了自动化。例如采用精密光学电子仪器实现导弹自动瞄准;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实现液体火箭推进剂加注程序和加注量的自动控制;采用无损探伤技术实现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快速、准确的探测;采用自动化检测设备,实现误差自动判定和快速确定故障部位,并根据临射前检测结果进行误差分离和修正,以提高战略导弹的命中精度。
④检测技术是检查测试战略导弹性能和参数使用的技术。使用地面测试设备可对弹上仪器设备、分系统、全武器系统的使用性能和功能进行检查测试。 为迅速、准确、可靠地发射,广泛采用自动化检查测试系统,实现了飞行状态模拟、程序控制、数据采集、故障查寻,以及检测结果显示、打印和传递的自动化。检查测试工作多在导弹贮存期间及发射前在技术阵地和发射阵地上进行。
作战保障技术 战略导弹部队作战保障技术包括通信保障技术、侦察保障技术、测地保障技术、气象保障技术和战场工程保障技术等。
①通信保障技术是完成作战指挥而使用的各种通信手段及方法。现代化的通信保障技术是实现现代化作战指挥的可靠保障。为适应现代战争作战指挥自动化的要求,战略导弹部队建立多种手段、大容量和抗干扰能力强的自动化通信系统。通信手段有无线电通信、有线电通信和光通信等。无线电通信除使用短波、超短波、中波和长波电台通信外,还使用超短波或微波接力通信、散射通信、卫星通信、流星余迹通信等。有线电通信包括野战线路通信、架空明线通信和电缆线路通信等。光通信分为光纤通信和大气激光通信等。
②侦察保障技术是为完成作战任务而进行侦察的手段和方法。一般包括对敌战略目标侦察和对来袭弹道导弹的战略预警,以及弹道测量、炸点预报和核爆炸探测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空间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卫星侦察和电子侦察已成为战略目标侦察和战略预警的主要手段。战略目标侦察主要通过卫星、大型雷达和预警飞机完成。战略预警通常采用配置在不同方向的远程雷达系统、预警卫星系统、空间监测系统和机载预警系统等手段。核爆炸探测是判明核爆炸的地点、时间、威力、高度和核爆炸毁伤效果等,通常使用地面探测系统和卫星探测系统。地面探测系统用来探测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辐射、光辐射以及地震波和次声波等。卫星探测系统用来探测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辐射、光辐射和进行空中照相等。
③测地保障技术是为导弹提供精确的发射点及目标瞄准点的大地坐标或天文坐标、高程、大地方位角和重力加速度等数值而进行测地的手段和方法,以保证导弹射击诸元计算、精确瞄准和制导系统的装定量等的需要。实施导弹机动发射的部队还要配备机动测地车,以实现快速、精确的测地保障。为进一步提高导弹命中精度和满足快速机动作战的要求,测地保障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仍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④气象保障技术是采集、处理和提供气象资料的手段和方法。包括采集和处理气象资料,提供发射区和目标区的气象历史资料,长、中、短期天气趋势预报和实时的天气预报。
⑤战场工程保障技术是战时为保持和恢复被损坏的导弹发射工程设施、道路、桥涵和通信设施等的使用性能,而采用的应急手段和方法。在战场工程保障中,机动工程抢修车辆和设备得到广泛使用。
导弹保障技术 包括导弹的运输技术、贮存技术、计量检定技术和维修技术等。
①导弹运输技术是为保障导弹迅速、可靠地运输所使用的技术。包括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和保障运输可靠性的技术措施。常用的运输方式有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空中运输和水上运输等。 选择何种方式运输要视导弹的类型、机动性能、发射准备程序、运输距离及道路网、机场、码头等情况而定。为保障导弹运输可靠,一般采用专用的导弹运输设备。早期的导弹运输设备只解决运载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导弹运输设备上采取了许多新技术措施,例如增加起竖、对接和测试设备等,实现一车多用;采用可靠的制动、减震与防冲击系统, 以保证其具有足够的静态和动态稳定性;增设环境和设备的监测系统,用以在运输过程中随时检查出现的问题;增加调温装置,以保证武器装备适应运输中的各种温度环境;采用各种伪装方法,以防止空中和地面侦察,提高作战行动的隐蔽性等。
②导弹贮存技术是为保持导弹及其地面设备在贮存中性能的稳定而采取的技术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导弹贮存技术不断改进和更新,贮存环境监控技术不断提高,例如使用自动调节技术,控制温度、湿度的变化;用物理、化学方法减少腐蚀性气体的侵蚀;安装减震装置,减少振动的影响;采取屏蔽措施,防止电磁脉冲的破坏;利用可控制温、湿度并充有惰性气体的密闭容器贮存仪器设备,既能节约费用又能获得较好的贮存效果等。
③导弹计量检定技术是对导弹的各种仪器、仪表及计量器具的性能进行计量检定的技术。通常用标准计量检定设备对计量检定器具进行测试,确定是否合格。为适应导弹快速发射的需要,常采用发送标准器具以及机动巡回计量检定等多种手段和方法。
④导弹维修技术是保持和恢复导弹的使用性能采取的技术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维修方式,加强维修管理,改进维修手段和工艺等。导弹维修方式有定期维修和视情维修。多种维修方式有机结合可加强维修的针对性,有效地保障武器装备的使用可靠性,合理地延长武器装备的使用寿命。由于采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了维修管理的科学化和自动化。应用故障诊断、故障物理分析等新的检测技术和维修工艺,提高了导弹维修技术的水平。
后勤保障技术 战略导弹部队作战准备和作战实施过程中使用的后勤装备、物资供应技术和人员防护技术等。
①后勤装备是战略导弹部队为完成补给、维修、防护和环境治理等任务使用的装备。通常包括补给装备、维修装备、安全防护设备和仓库设备等。这些装备要求具有先进的使用性能,较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维修性。各种后勤机动装备应轻便、快速、便于洗消。对后勤车载装备的车厢趋向于采用整体独立式的方舱,以便车底盘与专用车厢分离,使车厢能实现车载、舰载和机载的统一,便于灵活调运并减少装备的全寿命管理费用。
②物资供应技术是指为战略导弹部队及时供应导弹、推进剂、油料、备件、人员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物资等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包括物资的运输、贮存、补给和管理等技术。战略导弹部队采用铁路、公路、水上和空中等运输手段。对弹头、弹体和推进剂运输采用具有防火、防爆、防震和自动报警等技术措施。战时,食品和饮水供应,要有防核、化学、生物武器效应的运输装备和技术措施。为保障推进剂、油料的安全和贮存质量,在仓库贮存中采用安全防护技术和定期化验技术。战略导弹部队的物资供应量大,品种繁多,要求仓库设备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对零备件及各种物品多采用物资编码技术,以实施计算机管理。
③人员防护技术是在遭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时,对人员采取的防护及阵地污染的监测和治理等技术措施。推进剂和核材料在贮存、转运、加注和装备检查等使用过程中,都可能污染环境和危害人员,需要采取放射性沾染检测,环境和个人的剂量检测,推进剂和有害气体的分析、化验以及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等技术措施,以保护阵地环境和人员的身体不受伤害。个人防护器材有: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篷、防毒手套和防毒靴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简称“二炮”),由地地战略核导弹部队、战役战术常规导弹部队及相应保障部(分)队组成,是一支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指挥的战略性兵种。现已初步形成核常兼备、射程衔接、威力和效能明显增强的武器装备体系,具备精确、机动、全天候的战略反击本领。
第二炮兵是伴随着中国“两弹一星”成功的步伐而诞生的。1956年,中共中央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战略决策;1957年,负责培训战略导弹部队指挥干部和技术干部的“炮兵教导大队”在国防部第五研究所正式组建;1959年,中国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地地导弹营”成立,这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雏形,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东风第一枝”,同时,“西安炮兵学校”开始为战略导弹部队培养高技术人才;1960年,中国仿制的第一种地地导弹“东风一号”试验发射成功,标志着战略导弹部队战斗力基本形成。
1966年7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告第二炮兵正式成立。第二炮兵的名字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后来它被世人称作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同年7月4日,中央军委下达毛泽东主席签发的任命书——任命向守志为第二炮兵司令员,李天焕为政委。同年10月,战略导弹部队用中国自行研制的地地导弹“东风二号”,成功地完成了导弹与核武器结合试验,结束了中国“有枪无弹”的历史,中国导弹核力量由此形成。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组织了规模宏大的导弹团远距离机动作战实弹发射演习。1978年以后,第二炮兵进入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新时期。1980年,中国在太平洋海域成功进行了洲际运载火箭的全程飞行试验;随后,第二炮兵使用导弹武器进行了首次战役合成训练演习;1984年,二炮开始担负战备值班任务;同年10月1日,第二炮兵第一次公开接受检阅。进入20世纪90年代,根据世界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军委果断决策在第二炮兵组建地地常规导弹部队。
1996年3月,第二炮兵接受了中央军委赋予的向东南海域进行导弹发射的训练任务。这是二炮首次公开展示其战斗力。
1999年8月2日,新华社庄严向世界宣布,中国在本国境内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型远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这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迈向现代化、实现质量建设的重要标志。
1999年10月1日,当第二炮兵受阅方队再次走过国庆五十周年的天安门时,人们发现,中国的战略导弹家族变大了,导弹的个头变小了。这一变化,标志着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进展。
1999年以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取得了近千项科技成果。“导弹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研制成功,使部队测探技术一步跨入世界先进行例;“导弹控制系统”、“电子化指挥系统”、“通用文电处理系统”等重要系列成果,填补了不同型号导弹旅固定和机动作战电子化指挥的空白。在气象、测地、防化、后勤保障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大批成果,这些成果有90%以上得到推广应用。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武器装备初步形成固体与液体并存,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齐备的武器系列。
二炮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主要表现为(2002年资料):多次参加战役演习、实弹发射等重大任务,均取得优异成绩;国防工程建设合格率100%,创造二炮工程建设新纪录;作战保障体制进一步优化,手段日趋完善;作战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形成了比较系统、配套实用的作战理论和战法体系;部队训练改革深入扎实,群众性科技练兵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一批旅团级单位跨入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初步形成了多种型号导弹武器装备系列;部队快速机动能力和准确打击目标能力迅速提高,整体作战能力明显增强。
伴随着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全部队初步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保障能力较强、发挥作用明显、具有相当规模、与现代化武器装备相适应的导弹专业人才队伍。据统计,二炮干部队伍大专以上学历占82%,科技干部占干部总数的一半以上。
二炮成立四十年,核反击作战能力不断提高,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成立四十年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0年3月,第二炮兵某基地着手组建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单元。经过层层选拔,35名女军人脱颖而出,她们之中,有4名军官,31名战士,32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从此,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3岁的女兵,开始了挑战自身极限的冲刺:强化意志体能、深研基本理论、苦练实装操作、合力排障除险……经过480多个日月晨昏的洗濯磨淬,顺利通过了导弹操作号手资格认证,创造了第二炮兵战斗部队独立发射能力生成周期最短的纪录。
2013年的一次实弹发射,她们从受命出征的那一刻起,历经跨区机动、伪装防护、野战宿营、对抗演练,最终走向海拔3000多米的陌生战场。
晨曦微露,女子发射单元指挥长、0号手彭锧棣一声令下:“占领阵地!”其他号手迅速就位。展车起竖、转弹瞄准、装订诸元……在她们的娴熟操控下,乳白色导弹直指长空,蓄势待发。2号手陈勤执行完最后一道指令,面向发射车伫立。她的哥哥陈大桂,生前也是一名出色的导弹操作号手,在汶川大地震中为抢救群众光荣牺牲。2008年底,陈勤参军入伍,循着哥哥的足迹成为一名火箭兵。此次高原亮剑之地,正是她哥哥曾经发射导弹的地方。
“10、9、8、7、6……点火!”上午9时整,1号手谢凌霞沉着按下发射按钮。导弹呼啸而起,在天空中划出一道壮美航迹。
“导弹命中目标!”几分钟后,作战指挥大厅传来捷报,35名女兵欢呼雀跃,相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