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22:08
寿山村南部与降龙接壤,东部连接东盘村,东北、东南分别与郑洋、前圪相靠,西北、西南分别同亥由、叠石相连,为寿山乡政府所在地。寿山村是屏南县寿山乡所在地.地处县城以东,距城关32公里,面积11.8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177人,431户。辖4个小自然村,共计14个村民小组。
寿山村以前交通闭塞,于1979年才通公路。二级公路建成后,寿山一跃成为全县交通路面最好的一个乡村,原先2个多小时的行车时间缩短为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
寿山村海拔758米,属温带区,夏天最高温度不超过34度。冬天最低气温不低地零下2度,是避暑避寒的好地方。
寿山水流清澈,一条小河从村东向西而过。饮用自来水来源于山涧清泉,清洁卫生。电力资源丰富,村属电站一处,其他县、乡级大小电站几处均在周围10公里左右。
寿山村开基于明代,历经21代,全村以苏姓独居。历史上人才辈出,先后有恩贡敕授恩进士一名,贡生共10各,监生20多名,屏南县开县秀才等。近代有博士生6名,处级以上干部数名。
寿山村地处屏南、周宁、宁德三县交界。解放前从旧城(双溪)东门走出,方圆百里是唯一的一个大村。其政治文化、经济贸易都具有独特的地位。著名的“茶盐古道”是屏南内地与沿海经济贸易的重要纽带。这里曾经兴盛过八大茶行,内地的茶叶、烟草等到从这里挑往宁德、福州,沿海的食盐、海鲜也从这里挑进内地。因此当时有“赶鲜黄瓜”的名称。
寿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清末起相继创办过几次乱弹戏戏班,闽浙赣三省。2006年被授予《屏南县乱弹戏培训基地》称号。也是屏南县十处国史文化名村之一。有古建筑、文化古迹。如“五代同堂”牌匾,“文魁”牌匾,旗杆和石坊岔的贞节牌坊等。几处古房屋的石门壁刻字有的代表苏姓特点,如“高才标五凤,名笔重三苏”,“眉山人物推三杰,许国文章自一家”。有的代表孙中山时期的进步潮流,如“同仁连五福,主义达三民”。一些屋内的山水鸟雕刻表现了当时文化艺术的特点。神庙建筑,旧时有著名的林公殿、太保楼和厚福洋“开乾寺”,形优美、雄伟壮观,后在动乱年代被拆除。改革开放以后,除这两处大神庙耗资巨大无法恢复,另外重建了七处小神庙,重建了“苏氏宗祠”。为恢复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努力。寿山村以奇山异石、风景秀丽为特点,对开发旅游景区具有优厚的天然资源。整个旧村落成鱼状,东方奇山突兀,犹如金钟倒地,西方天际卸山,宛如半月沉江,南方群峰逐浪,好似群鲤朝天,北方七丘隆起,如七星拱北斗。村头一眼望去,有龙伞直立,旁侧石头犹如一头小狮吼叫,与村尾的母狮转头相呼应。村东半公里处有奇异的蝙蝠洞终年有蝙蝠群居。一动一静,构成一幅美妙的天然景观。还有奇异的天柱山,蘑菇石拔地而起,独立空间,跟村东一公里处可望见。
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有1154户通自来水,有190户饮用井水,有1344户通电,有119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9.74%和89.9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6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11户(分别占总数的57.84%和46.83%);该村委会到乡道路为柏油、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拥有汽车88辆,拖拉机112辆,摩托车85辆。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10户;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3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8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25于土木结构住房。
食用菌发展阶段,帮山村成为屏南县最大的草菇市场,小商贩从四面八方(跨乡跨县)收到草菇集中寿山,带由大客商从寿山销往全国各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寿山的农村经济也转移到城市。
2008年,该村有农户1345户,乡村人口5164人,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农业人口5164人,劳动力3576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343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该村农民收入以种殖业和养殖业为主。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94.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46.14万元,占总收入的8.56%;畜收入731.38万元,占总收入的9.93%(出栏肉猪3939头,肉牛238头,肉羊473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1632万元,占总收入的80.61%;工资性收入69.8万元,占总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77人(占劳动力的13.19%),在省内务工647人,到省外务工30人,外出务工收入62.9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