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6 21:17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小云栖”,为绍兴市历史名寺,市级文物保护点。与杭州云栖寺为姐妹寺。
该寺始建于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已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初名“道林院”,则为律为教。至唐鸟窠禅师重兴,则为禅。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赐“兴教院”,以禅为教。宋未年(1279年)寺毁。
明末莲池大师徒孙内恒铨公复兴,则为净。由明以来二百余年,其间住持法道之高人,亦复不少。
清顺治元年(1644年),莲池大师徒孙内衡铨公复兴,移建于迎恩门外,地名娄江,时有房屋12间,改额为“兴教禅寺”,以净为教。“兴教禅寺”,即现绍兴市越城区云栖寺“小云栖”旧址,为明末白洋朱佩南舍院第而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年间,白莲教事发,“兴教”二字犯禁,遂更名为“云栖”。后为有别于杭州之云栖寺,故称绍兴娄江云栖为“小云栖”。
民国十五年(1926年),住持源湛募资重修,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代作募修大典疏。募资工程历时四年,寺复中兴。时有殿宇三进50间,邑人徐生翁题“小云栖”额。
1939年3月30日,周恩来回乡时曾参观“小云栖”并在寺内就餐。
1989年,“小云栖”旧址,被列为绍兴市文物保护点。
1990年后,寺院修复并启动重扩建工程,同时正式恢复“云栖寺”名称(杭州云栖寺现已无存)。
鸟窠道林禅师【741~824】
唐代牛头宗高僧。农历二月十日,是鸟窠道林禅师圆寂纪念日。
《绍兴宗教》称“鸟窠禅师又称圆修、道林禅师,富阳人”。
.
《景德传灯录》卷四《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二十三:
唐代牛头宗僧,俗称鸟窠禅师。杭州富阳人,一说福州福清人。俗姓潘(或说翁)。诞时异香光明满室,因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岁于荆州果愿寺受具足戒。后赴长安,师事西明寺复礼,学《华严经》、《大乘起信论》等书。大历三年(768),径山道钦奉敕入京,师往谒之,契悟心要。
其后南归,入钱塘孤山永福寺。寺有辟支佛塔,时道俗共为法会。师振锡而入,灵隐寺韬光乃问曰︰‘此之法会何以作声?’师曰︰‘无声谁知是会。’后入秦望山,见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其侧有鹊筑巢,故人亦称鹊巢和尚。
元和年间(806~820),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闻师栖止巢上,乃前视而问曰︰‘师住处甚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曰︰‘弟子位镇山河,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白又问︰‘佛法大意如何?’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言︰‘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白氏叹服,数从问道。长庆四年示寂,世寿八十四。敕谥‘圆修禅师’。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唐僧和悟空、八戒师徒三人,过了乌斯藏界,来到浮屠山,有位乌窠禅师在香桧树上一柴草窠中修行,“左边有麋鹿衔花,右边有山猴献果。树梢头,有青鸾彩凤齐鸣,玄鹤锦鸡咸集”。乌巢“禅师见三众前来,既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他口授唐僧《多心经》一卷,又讥讽八戒“野猪挑担子”,悟空是“多年老石猴”,然后化金光径上乌巢而去。以悟空之棒沉与神力,举铁棒望巢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显然法力胜过悟空甚多,最起码也是位修成正果的菩萨。
《西游记》中所说的这位禅师,实际上就是《五灯会元》卷二“鸟窠道林禅师”:鸟窠道林禅师,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 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 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属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人亦目为鹊巢和尚。……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兹郡,因入山谒师。……师于长庆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 “吾今报尽。”言讫坐亡。
根据《景德传灯录》、《释氏稽古略》、《武林西湖高僧事略》等典籍的记载,鸟窠和尚也称道林禅师,杭州富阳人,本姓潘,母亲朱氏,本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岁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南归,栖于秦望山之树,有弟子会通(吴元卿也即布毛侍者),长庆年间曾与白乐天说禅,圆寂于长庆四年二十日(公元824年),寿84,僧腊63。
《祖堂集》中又记载了牛头宗道钦禅师的弟子道林禅师的故事。他因曾栖止在浙江绍兴东南边秦望山的古松树上,因此世称「鸟窠和尚」,刚好这棵松树上还有喜鹊筑巢在禅师身旁,鸟儿与禅师同居一室,驯顺可爱,自在戏玩,于是人们又称他为“鹊巢和尚”。一次他的侍者来辞行,道林禅师问他打算到哪里?侍者回答要到各地去学习佛法。禅师回答他:「若是佛法,我这里亦有小许。」侍者还不明白,问:「您的佛法是什麼?」禅师便从衣服上抽出一根棉絮给他看,侍者立即就领悟了。
当时的绍兴作为江南的佛教中心,若耶溪畔有云门寺、法华寺等名寺,鸟窠和尚慕名游学,结茅为寺,作为道场,传播佛学。禅寺建在悬崖峭壁之上,面对茂密的森林,名“鸟窠石寺”。而寺本身也极像鸟窠寄居在悬崖上。是“鸟窠石寺”名从“鸟窠禅师”,还是“鸟窠禅师”名从“鸟窠石寺”,则不得而知。
众人常说的鸟窠道林禅师不仅是牛头宗第六代传人,更引来当时名流来说禅,如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期间,专程去看望他,并写了《鸟窠和尚赞》、《赠鸟窠和尚诗》等诗,江苏诗人魏朴也专程去寻找他,并且还带着陆龟蒙与皮日休再次来寻他。
鸟窠禅师与大诗人白居易的故事广为传颂,除在《五灯会元》卷四“白居易侍郎”有记载外,在元·视觉按《释氏稽古略》卷三、明·何乔原《闽书》卷六种均有记载,唯禅师的栖息处,《闽书》中先为白屿山(一名“陈田山”)鸟窠岩,后“游杭,巢木杪而居”。在明代有《鸟窠禅师度白侍郎宝卷》,说白居易前身是金妃宫太子,鸟窠禅师是布袋罗汉。可见这位佛门高僧为人很奇特,传说也很奇特,并与文学之士结下甚深法缘。
根据竺岳兵先生在《唐诗之路行迹考》中《白居易三入浙东考》的记载,“白居易曾三次来浙东,第一次是来避难,第二次是任杭州刺史时应元稹之邀,第三次则是怀念浙东而来的。”所以白居易来会稽拜访鸟窠和尚顺理成章。而鸟窠禅寺就在秦望山上,且唐代绍兴的佛教非常繁荣,宗派四起,相互交融,是江南的佛教中心,所以说鸟窠和尚曾隐居绍兴似无懈可击。此外,从白居易对鸟窠禅师处地环境“住处甚危”的描述来看,白居易与鸟窠和尚的交往地就在“鸟窠石寺”。
云栖莲池大师 【1532~1612】
莲池大师(公元1523~1615年),讳袾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闻语感动,遂寄心净土,书“生死事大”于案头以自警策。二十七岁丧父,三十二岁母亦永诀,大师决志出家修行,与妻子汤氏决别:“恩爱不常,生死莫代,我得出家,你自己保重。”汤氏洒泪说:“君先走一步,我自会打算。”大师作一笔勾词弃家,投西山性天和尚落发。其妻随后也削发为尼。
莲池大师受具足戒后,策仗游方,遍参知识。参学遍融禅师,老禅师教喻:“勿贪名利,唯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大师拳拳服膺。后参笑岩宝祖,辞别向东昌的归途上,闻樵楼之鼓声忽然大悟。乃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入杭州云栖山,见山水幽绝,遂结茅卜居修念佛三昧。山中老虎时常伤害村民,大师慈悲为放瑜伽焰口,老虎不再患害百姓。亢旱年,村民恳请大师祈雨,大师手击木鱼,循田埂念佛,一时,雨下如注。村民及信众们自发地为大师建造禅堂寺院。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一大丛林。
莲池大师是从永明延寿以来,融禅净教律为一体之大成者,主唱禅净不二,念佛含摄万法之旨。大师痛念末法众生,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教下讲师,依文解义,说食不饱。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弥陀疏钞》十余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大师以华严一即一切的圆融理念诠释念佛法门,认为念佛是大总持法门,含摄菩萨六度万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义。由是,大师不主张阅藏,应一心念佛。
莲池大师明因慎果,深悲末法众生,业深垢重,教纲衰灭,戒律松弛,此时修行,应以戒律为根本,以净业为指归。因而,大师整饬清规,在南北戒坛久禁不行的情况下,大师令求戒者具三衣,于佛前受之,大师为证明。已受戒者,半月诵《梵网经戒》及《比丘诸戒品》。其住持的道场,规条甚严,出《僧约十条》、《修身十事》等示众。各堂执事职责详明,夜必巡警,击板唱佛名,声传山谷。布萨羯磨,举功过,行赏罚,丝毫无错。大师策厉清规,严明梵行,并亲自著述,阐发戒律精义,以救末世疲弊之习。大师极力戒杀生、崇放生。寺前建有放生池,山中设有放生所,救赎潜游蜎飞诸生物。大师《戒杀放生文》盛传于世。
莲池大师朴实简淡,虚怀应物,貌相温和,声若洪钟,胸无崖岸。自奉俭朴,自有道场以来,未曾妄用一钱,凡有香俸盈余,便施散给其他寺庙的和尚。施衣药,救贫病,常行不倦。大师生平惜福,年老还是自己洗衣,净溺器,不劳烦侍者。终身一袭布衣,一顶麻布蚊帐用了几十年。
文殊菩萨曾化为童子来参大师。大师见到童子便问:“两脚有泥,必是远来客。”童子说:“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大师说:“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童子说:“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大师道行境界于斯可见一斑。
莲池大师道隆德盛,感动当时。李太后遣内侍赍紫袈裟白金问法要,大师书偈答曰:“尊荣豪贵者,由宿植善因,因胜果必隆,今成大福聚。深达罪福相,果中更植因,喻如锦上花,重重美无尽。如是修福已,复应慎观察:修福不修慧,终非解脱因,福慧二俱修,世出世第一。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
莲池大师深感净宗念佛法门乃至简至易,普摄诸根,仰赖佛力,圆证菩提的无上大法,故殷殷普劝念佛往生净土。其言曰:
“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 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 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莲池大师一生精修,广弘净土,临终前半月预知往生的时间。到城中告别诸弟子及故旧朋友,只说:“吾将他往。”回寺用茶汤供养众僧,告诉大家明日将行。七月朔晚,大师示微疾,瞑目无语。城中诸弟子赶到,哀请留嘱,大师睁眼开示:“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说完,向西称佛名而逝。世寿八十一,僧腊五十。入塔于五云山麓。
莲池大师著述甚丰,主要有《阿弥陀经疏钞》、《云栖法汇》、《竹窗随笔》、《往生集》、《净土疑释》等流行于世。
赞云:
初住云栖,即灭虎患,早请念佛雨慰盼,村民咸感叹。庀材开办,道场重兴建。
幼闻念佛意颇快,末诫门徒莫捏怪。行为世则言世法,注重净土及规戒。砥柱狂澜契理机,阐明佛心祛蜂虿。普令具缚诸凡夫,仗佛慈力登莲界。
明末至清顺治元年(1644年)莲池大师徒孙内恒铨公复兴“兴教禅寺”,移建娄江,则以净为教。
清初,莲池大师宏法孙智铨法师住寺“兴教禅寺”,同弟子惟圆鸠创殿宇,使“兴教禅寺”被“越郡推为教下第一旃檀林”。
“小云栖”为云栖宗(净土宗),以净为教,祖师尊为云栖莲池大师。与杭州云栖寺并称姐妹寺。
莲池大师德荫后世,道感千古,厚德流光,独步千古,诚为净土宗一代宗师巨匠。大师往生之后,大师的弟子们经过仔细的讨论,认为自延寿大师至莲池大师行化于世,中间相隔六百四十年之久,此间教法式微,禅宗暗昧,净宗不振。虽然这当中也有弘宗演教,盛赞净土的高僧大德出现,但均收效甚微。独莲池大师,对净土宗的弘扬,对教法的振兴,居功最伟。故众弟子一至推举莲池大师为莲宗八祖,“莲宗之祖,匡山逮永明而七……至是,诸大弟子周发谘谋,协于克一,定以师为莲宗八祖。”
按照宋代志磐法师在《佛祖统计》卷二六中,所列莲宗七祖为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莲宗七祖,其中延寿大师为第六祖,第七祖应是省常大师。这也许是当时对莲宗祖师的谱系的排列各不相同的缘故。事实上净宗对祖师的谱系直至民国时期,才最后由印光大师拟定,成为海内的共识。
莲池大师净土宗八祖的确立,古杭云栖寺也随即成为净土宗的八祖道场。自此灯灯相传,焰焰相续。自莲池大师中兴云栖寺至民国初年的三百多年间,古杭云栖寺法嗣连绵,法筵不息。
明·吴应宾《莲宗八祖杭州古云栖寺中兴尊宿莲池大师塔铭并序》《云栖法汇·手著》第十三册
明末,莲池大师徒孙内恒铨公复兴绍兴“兴教禅寺”,以净为教,承扬云栖宗教义,宗风远播。
莲池大师以念佛得力,著述甚丰,泱泱大观,主要弘扬东林净土和南山戒律,著有《弥陀疏钞》四卷、《戒疏发隐》五卷。另外又编撰了《禅关策进》一卷,阐述禅净双修,不出一心的“禅净一心”思想。大师一生笔耕不辍,其中有很多是对弟子的警策之语。大师向来教诫弟子:“贵真修,勿显异。”所以大师很多灵验、奇异的事迹并没有记录下来。
除上述三种,大师的代表作还包括:《佛遗教经节要》、《诸经日诵》、《竹窗随笔》、《往生集》、《西方愿文略释》、《净土疑辩》、《具戒便蒙》、《沙弥要略》、《尼戒录要》、《僧训日记》、《缁门崇行录》、《楞伽经摸象记》、《华严感应略记》、《皇明名僧辑略》、《武林西湖高僧事略》、《自知录》、《放生仪》、《戒杀放生文》、《正讯集》、《直道录》、《山房杂录》、《云栖遗稿》、《云栖共住规约集》等等,大约有三十余种(连同附件近四十种)。大师往生后,由受业弟子大贤法师及居士邹匡明等搜录遗书,编集成《云栖法汇》三十二卷,分为释经、辑古、手著三类。
此外大师还修订了《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六卷、《瑜伽焰口》和《朝暮课诵》等。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比丘智瑛募资将《云栖法汇》刊为方册,共三十四册行于世。现今流通的版本则为清朝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由金陵刻经处重刻刊行。[2]
莲池大师主要有以下著作流存于世并广为传颂:
《弥陀疏钞》(《阿弥陀经疏钞》)四卷
《戒杀文太上感应篇合刊》
《戒疏发隐》五卷
《禅关策进》一卷
《沙弥律仪要略》(《沙弥要略》)
《禅关策进》
《缁门崇行录》
《往生集》
《竹窗随笔》
《竹窗二笔》
《竹窗三笔》
光绪十八年 金陵刻经处 精刻本
.
《西方发愿文》
《西方发愿文解》(《西方愿文略释》)
《弥陀疏钞事义 问辩》
《弥陀疏钞续问答 答问》
《答净土四十八问》
《净土疑辩》(《净土疑释》)
《劝修净土三章》
《僧训日纪》
《皇明名僧辑略》
.
《正讹集》
《直道录》
《警策》
《戒杀放生文》
《普劝戒杀放生》
《佛遗教经节要》
《诸经日诵》
.
《云栖净土汇语》
《具戒便蒙》
《尼戒录要》
《缁门崇行录》
《楞伽经摸象记》
《华严感应略记》
《皇明名僧辑略》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自知录》
.
《放生仪》
《山房杂录》
《云栖遗稿》
《学佛行仪》
《云栖共住规约集》
《云栖法汇》
.
《七笔勾》
《僧约十条》
《修身十事》
《伤足自规》
《自警》
《警策大众八条开示》
鸟巢禅寺
窎窠禅寺又名道林院、兴教院。在鉴湖镇下谢墅村窎窠山。初名道林院,五代後晋天福四年建,相传窎窠道林禅师结茅於此,作为道场,俗呼窎窠石寺。宋治平二年改称兴教院。宋末毁。清嘉庆年间重建。民国二十六年尚有寺舍十二间。1995年,当地信众重建。1996年,登记为保留寺院。
从绍兴至平水公路下谢墅段一个路口进去,一路浓荫夹道,鸟语花香,寺依陡崖,峭然壁立,抬眼望,岩壁间许多黑洞,时有羽族出入,或许正是鸟窠。在绍兴寺院中,罕有险峻如此者。
娄江“兴教禅寺”及“小云栖”
历史上的娄江“兴教禅寺”及“小云栖”四面环湖,需要用船才可以到达,现因地源变动而变为陆地。
娄江“小云栖”乃当时绍兴会稽境内最大寺院,以净为教,宗风远播,“越郡推为教下第一旃檀林”。为当地大户人家烧香拜佛之宝地。
地址:历史上的娄江“兴教禅寺”及“小云栖”处地即现位于绍兴越城区胜利路西端的云栖村。
莲池大师墓
空山浮人影,茶闲万碧青。
云栖竹寂处,莲池映佛心。
莲池大师墓在杭州市云栖竹径内,灵塔离云栖寺遗址约百米,圆形的墓冢前面是九十年代立的碑,原碑被移到右边,绿草掩盖。圆形的墓冢后是一座佛塔,正面刻有一尊佛像。
墓前有大树围绕的平地,拜台是青石的,没有垫子,摆了香炉和烛台,都被烟火熏得黝黑,看得出来,很多信众没有忘记这位了不起的高僧,万水千山地来朝拜他,在灵塔面前点上一炷香,燃起蜡烛,虔诚祈愿大师再来,弘化娑婆,不舍苍生。
三月二十二日,是佛祖径莲池大师的涅磐日,也是十五纪念日。
2014年3月30日,浙江省杭州佛学院师生与中天竺法净寺常住以及护法居士100多人从中天竺法净禅寺步行至云栖竹径莲池大师墓前祭祖。
会稽郡(会,读若快,注音:ㄎㄨㄞˋ,汉语拼音:kuài;吴语读为贵),中国古郡名。
秦置,郡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城区),辖春秋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
汉初曾为韩信楚国、刘贾荆国、刘濞吴国领地。
七国之乱后复置会稽郡。
西汉末年,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区,
是当时辖境最为广阔的一郡。
隶属于扬州刺史部。
东汉中期,分会稽郡浙江以北诸县置吴郡。
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在今浙江绍兴城区),领十五县[2]。
三国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今浙江东南部)、建安郡(今福建)、东阳郡(今浙江衢州、金华一带)。
西晋至南朝末年,会稽郡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
隋文帝灭陈,废会稽郡,置吴州。
隋炀帝改吴州为越州,后又改为会稽郡。
唐初置越州,玄宗改越州为会稽郡,肃宗时复为越州。
“小云栖”前身“道林院”、“兴教院”遗址,处地秦望山,位于绍兴市城南鉴湖镇下谢墅村鸟窠山山坡上。
历史上的“小云栖”位于会稽娄江,处地方四面环湖,需要用船才可以到达,现因寺庙所在地地源变动而变为陆地。“小云栖”当时乃绍兴会稽境内最大寺庙,是境内大户人家烧香拜佛之宝地。
“小云栖”旧址,现位于绍兴越城区胜利路西端云栖村(绍兴市胜利西路西段新一中旁),沿越城区胜利西路段朝西过铁道即右转约一百多米处。该寺南濒鉴湖,北枕运河,东临绍(兴)漓(渚)铁路,西望石堰诸山。
建筑环境:
胜利西路云栖村,东临漓渚铁路,西接老年活动中心, 南为绍兴市预备役团。
环境印象:
寺院东首被一条矿山铁路专用线所隔;
西、北两侧又被高层建筑障碍,所幸距离尚远;
寺院进出只有南向一条小路,凸显逼仄。
寺院印象:
云栖寺虽无名山大刹之雄伟、庄严,但绝不失清雅、古幽之气。
寺院中只有大雄宝殿保存较为完整,且建筑风格能较好的体现整个寺庙的明清建筑风格。
历史建造保存下来的有山门(山门已改建)、大殿、藏经楼、东西厢楼, 系民国建筑。整体坐北朝南。
由于历史原因,寺院部分建筑已不见当年风貌。
大殿:
大殿又称大雄宝殿,系民国建筑,坐北朝南,共三开间,通面宽13.40米,通进深13.40米。
明间东西缝五架抬梁造,边贴穿斗式,前后置廊。
东西厢楼:
东西厢楼系民国建筑,东西二侧布置,各有厢楼各六间。明间东墙上嵌嘉庆八年《文昌帝君救世文》碑一通。
山门:
山门共五开间,通面宽17.80米,通进深7.30米,穿斗结构。山门后天井,东西有厢屋各三间。
藏经楼:
藏经楼五开间,通面宽21.80米,通进深11.80米,明间脊檩下墨书“中华民国癸酉年仲秋吉日 住持静悟监院源湛印朋心副事智祥领四众人等捐助建造 ”。
药师殿、地藏殿、西方殿、韦驮殿、僧寮及斋堂。
修缮扩建后,云栖寺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占地1600余平方米。
天王殿、钟楼、鼓楼、放生池等建筑。
2006年6月,绍兴市政府同意扩建云栖寺。
2010年云栖寺扩建工程启动,计划占地面积21.4亩,预算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1000万元。
据《全唐诗补编》等古籍记载,唐代有个叫道林的高僧,云游到会稽山,发现了这长松蟠曲如盖的鸟窠迹,便在这里结寺修行,自号鸟窠禅师。.多少年后,道林
据《绍兴佛教志》和《绍兴宗教》记载,绍兴市云栖寺,始建于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初名“道林院”,位于绍兴市城南下谢墅村鸟窠山山坡上“鸟窠寺”遗址,初以律为教。
印光大师代源湛师作募修大殿疏中记载:唐鸟窠禅师重兴,作为道场,则以禅为教。
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赐“兴教院”,则以禅为教。宋未年(1279年)寺毁。
明天启五年(1625年),“兴教院”僧宝舍移建于梅山岭(今属萧山市)。明代诗人萧昱撰有《兴教寺》诗曰:“迢遥寻古刹,寂寞见群峰。好竹无人扫,繁花对客红。云垂僧院静,雀下佛坛空。兴尽方归去,春山落照中。”诗人王野撰有《兴教寺》诗曰:“古柏寒松是处逢,门前山色倚层空。老禅定后谈元寂,一树酮花落午风。”
明末,莲池大师徒孙内恒铨公复兴,则以净为教。
清顺治元年(1644年),莲池大师徒孙内衡铨公复兴,移建至会稽娄江,时有寺屋12间,改额为“兴教禅寺”,则以净为教,宗风远播。法孙内衡铨藏灵骨于其中,后移于会邑称山建塔。
清初,朱佩南妻张氏及女雪照皈依云栖莲池大师宏法孙智铨法师,遂请孙智铨住寺。智铨卓锡“兴教禅寺”后,同弟子惟圆鸠创殿宇,法席甚盛,一时“越郡推为教下第一旃檀林”。
清乾隆年间,因白莲教事发,“兴教”二字犯禁,遂更名为“云栖寺”。后为有别于杭州之“云栖寺”,故称绍兴娄江云栖为“小云栖”。
道光九年(1829年),曼香置田6亩9分作为寺产,并立碑记之。后其徒彻凡继席云栖,一时名流雅集,不少文人墨客在寺内多有题咏,留呈墨宝。一度成为越中颇有文化气韵的寺院,其盛不逊兰亭禊游。曾有明代刘宗周提额,清代画师童二树的墨梅图壁画。时乃绍兴会稽境内最大寺院,境内大户人家烧香拜佛之宝地,处地四面环湖,需要用船才可以到达。
清末,“小云栖”梁栋腐败,椽木差脱,殿舍寮悉颓。
民国11年(1922年),僧源湛重修“小云栖”。
历史上的娄江小云栖
民国15年(1926年),住持源湛规划募修大殿。佛教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撰有《绍兴偏门外娄江村兴教禅寺大殿疏(代源湛师作)》文稿。
民国15年至民国19年(1926年至1930年),住持源湛募资重加修饰,募修工程历时四年,寺又中兴。时有房屋50余间。邑人、书法家徐生翁题“小云栖”额一方,并为“小云栖”撰联,曰:“翠竹团云栖,台榭屯荫圆色相;莲花开兴教,池涛漾玉净禅心。佛日高悬光明世界,法轮常转普利人天。”庄严佛世界,左右二莲花。大殿外有石雕,甚古疑,系宋元古物。寺内有王文治联,有《东升老人内衡铨法通记》及“慧焰长辉”匾。
1937年-1945年,抗战期间,僧印西一度主寺。
1939年3月30日,已故国家总理周恩来回乡时,曾到“小云栖”参观,并在寺内就餐。
1945年抗战胜利后,源湛复主寺20余年。
1949年解放后,寺院完整,佛事兴盛。
1965年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停止宗教活动,经籍、字画悉数被抄,部分房屋破败不堪,寺舍多作云栖村厂房。
1989年,云栖寺内“小云栖”旧址被列为绍兴市文物保护点。
云栖寺
1990年后,厂房逐年腾空,寺产逐一归还并恢复重建,寺院同时恢复宗教活动,僧慧鑫、增瑞先后主其事。古建筑尚存大殿、藏经楼、东西厢楼及山门(山门现己改建)。
1993年,光如法师任云栖寺住持,为发扬佛教教义,历载化缘,得到众居士支持,相继重修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地藏殿、西方殿、僧寮及斋堂。
1999年,云栖寺登记为开放寺院并对外开放,修复建成后的云栖寺,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余平方米。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为该寺题“云栖禅寺”额。
1999年9月26日,云栖寺举行全堂佛像开光法会。
2000年古钟归还云栖寺。
2002年天王殿落成,四天王金身塑成。
2006年6月,绍兴市政府同意扩建云栖寺。
2010年9月16日,云栖寺扩建一期工程开工,扩建工程占地面积21.4亩,预算总投资3000万元,一期工程投资1000万元。
现越城区佛教协会处地云栖寺。
据史料记载,现绍兴市云栖寺内“小云栖”旧址,为明末白洋朱佩南舍院第而建,初名“兴教院” 又称“兴教禅寺”。小云栖的历史建筑已有300多年历史。
该寺佛气萦萦,梵音绕绕,儒雅清幽,菩萨普照众生,是非常难得之佛教胜地。
《鸟窠和尚赞》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
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
作者:唐代白居易
《赠鸟窠和尚诗》
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
何年饮着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作者:唐代白居易
《鸟窠与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作者:唐代白居易
《见杭州乌窠和尚后作》
白头居士对禅师,正是楞严三昧时。
一物也无百味足,恒沙能有几人知?
作者:唐代白居易 见《祖堂集》卷三
《寻鸟窠迹》
为访名僧迹,言寻小曲阿。松林春日静,石径晚云多。
道法传驯鹊,禅机显化螺。空潭山色印,谁与证维摩。
作者:唐代魏璞 (江阴唯一入选全唐诗的诗人)
《陪皮袭美、陆鲁望重过鸟窠迹》
重探灵迹到空山,山下茅庵几扣关。
不为白云招客屐,那教清境接人寰。
螺池水色经年静,仙岭松声镇日闲。
拟约高贤同结社,好移竹室住前湾。
作者:唐代魏璞 (江阴唯一入选全唐诗的诗人)
《兴教寺》
迢遥寻古刹,寂寞见群峰。好竹无人扫,繁花对客红。
云垂僧院静,雀下佛坛空。兴尽方归去,春山落照中。
作者:明代 萧昱
《兴教寺》
古柏寒松是处逢,门前山色倚层空。
老禅定后谈元寂,一树酮花落午风。
作者:王野
《五元灯会》
白居易侍郎出守兹郡,因入山谒师。
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
师曰:“太守危险尤甚!”
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
师曰:“心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
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作礼而退。
作者:宋代 释普济
《彻凡诗四首》
次韵东沤太史雨窗寄怀
秋风起江村,秋渐满庭户。
幽人生还怀,寂坐一窗雨。
掌中杯未斟,膝上琴先抚。
目送天际鸿,飞飞没云树。
题画兰
彼美在空谷,离立含冰霜。
地幽作花早,春风生古香。
盈盈一涧水,孤客遥相望。
不采何忍舍,采之用无方。
愿得赠之子,佩以罗绮裳。
中道勿捐弃,千载留芬芳。
和季贶寂寂原韵
林坳深树不知门,寂寂斋居避客喧。
贫到乱离都作达,道能忧患更称尊。
住山长策书千卷,遗世高怀酒一樽。
除是纵游岩壑兴,行踪不出水云村。
偶成
饱吃香厨嫩蕨芽,也凭无事读南华。
纸窗一线春风入,吹落瓶中供佛花。
作者:彻凡 见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九十三。
《暮秋访凡公小云栖题其房壁》
炉烟茶活一房清,
云散斋钟夕梵停。
黄叶满林帘拂地,
乱山堆裏听翻经。
李慈铭(1830~1894年)初名模,字式侯,后更名慈铭,字爱伯,号莼客,晚署越缦老人。
《兴教禅寺募修大殿疏》
《印光大师》绍兴偏门外娄江村兴教禅寺募修大殿疏(代源湛师作)
如来调御众生,随机说法。由众生根机不一,故所说法门无量。求其汇归统一,唯律、教、禅、净四法。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净者佛境。律、教、禅、净,行人归宿之所。亦究竟圆成佛道,普度一切凡圣之法也。四法并非各别。必须法法圆通,法法俱备,方可以上续佛慧,下化众生。不过约其注重者论,遂立律、教、禅、净四宗之名而已。
兴教禅寺,创建于晋,则为律为教。至唐鸟窠禅师重兴,则为禅。明末莲池大师徒孙内恒铨公复兴,则为净。善知识观机逗教,因时制宜。但取益物,不执陈迹。故令一切众生,咸沾法益也。由明以来二百余年,其间住持法道之高人,亦复不少。清末以来,法道式微,殿堂寮舍,悉形颓败。而大殿为安住如来法身之所,亦属四众祈福之场。栋梁腐败,椽梠差脱。若不设法修葺,必至直下倾覆。湛住持其中,心常惊惧。以故特述愚诚,遍募护法檀信,恳祈各舍净资,成就善举。俾含空宝殿,指日成工。满月金容,经劫常住。将见佛天云护,吉庆骈臻。富寿康宁,现身获箕畴之五福。高爵尊徽,后裔纳伊训之百祥矣。惟冀不吝,共登芳衔。(民国十五年丙寅)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
作者:民国印光法师
千年古刹云栖,始建于晋,是古城绍兴一座文化氛围颇为浓厚的禅寺。
历任住持曼香、彻凡、源湛等皆为诗僧,著有《嫩江楼诗草》、《慕梅精舍诗钞》等传世佳作,在当时文坛上颇有影响。不仅如此,明末著名儒家学者刘宗周、清代高僧印光大师、清代画师童二树、近代书坛公认艺术大家徐生翁、现代书画家李鸿梁、著名学者朱仲华等文人墨客都曾作客云栖,或题额或作疏或绘画。曾有明代宗周提额,壁有清代画师童二树的墨梅图。
史载清道光、咸丰年间,诗僧曼香及其徒彻凡先后继席云栖,吸引当时不少名流前来雅集,其情景不逊兰亭禊游。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的一代高僧弘一大师,即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李叔同,竟与云栖寺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渊源,据他的高足李鸿梁先生回忆:弘一大师的字画及其书画、书籍曾寄存于小云栖寺。
云栖寺历代保存的经籍、书画,究竟有多少?有一个传说:清朝有一个水师将军彭玉林,其人酷爱书画,来寺院看,竟看了三天三夜。寺院收藏之丰,由此可见一斑!
云栖寺曾呼吁各界查找历史遗失的经籍、书画的下落。
新建的云栖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法师为寺题写匾额。绍籍著名书画家沈定庵、郭子美、甘稼泥、蔡旺林等为各殿堂题额。
“小云栖”额
民国11年(1922年),僧源湛重修,时有房屋50余间。邑人、书法家徐生翁题“小云栖”额一方。
“九莲阁”匾
绍兴名刹小云栖寺旧有藏经楼,高悬“九莲阁”一匾,为李鸿梁先生手书,篆书兼有隶意,气势宏伟,为先生不可多得之篆笔,惜也毁于文革。先生晚年极少再书大字,唯所见题画行书款,炉火纯青,有人书俱老的境界。
彩壁绘画
彩壁绘画是云栖古寺文化积淀重要组成部分,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在绍兴乃至全省佛教禅寺中首屈一指,从寺院的殿、堂、廊、庑及山门等壁面上,乃至神龛背景,重彩丰富艳丽、形象传神逼真的壁画随处可见,完全没有一般庙宇的沉闷。分殿内,墙面采用大面积壁画补白:空中祥云缭绕,优雅轻盈的飞天播洒着满天缤纷的香花,庄严祥和的佛佗正在护法簇拥下讲法布道……恍若置身灵山。
小云栖寺彩壁绘画内容也不限于佛教文化,在这里,可以见到“虞舜孝感天地”等一组二十四幅栩栩如生的古代孝图,传统伦理和隐逸称道的人物和山水题材占了相当比重,让人感悟“禅意人生,智慧之旅”。
丰富多彩的壁画,既传递出佛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又充分表现出人们对繁荣、和平、幸福的向往,还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藏书
丰富的藏书使云栖寺更象一座图书馆。囿于场地,云栖寺尚无藏经楼,但藏经室收藏佛教典籍之齐全,令人叹为观止,经卷浩繁足有万册之多。其中不乏精品,以汇集佛教一切经典的全书大藏经为例,就有日版《大正新修大藏经》200册、《乾隆大藏经》168册、《大藏经补编》36册等。一排排书架上,一本本大部头的“天书”,使得面积不足百余平米的藏经室显得过于局促。
墨韵
尽管云栖寺历代保存下来的书画和经典在文革期间悉数被抄,但书画的文化传承却在云栖寺绵延不绝。稍加留意,堂额、殿柱、殿侧、钟楼、神龛等都有书法名家题词作对,如“云栖寺”寺额就是由原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享有“诗僧”之称的茗山法师所题,而绍兴著名书家如沈定庵、郭子美、甘稼泥、蔡旺林等题写的古雅朴厚,禅意通灵的书法,让人分攘中求得菊的淡雅,物欲中求得兰的高洁,功名中求得荷的清香,尘嚣中求得竹的宁静。加之寺院保存的其他大量绍兴书法名家作品,到云栖,如临书法圣地兰亭,置身净土,别有一番脱俗返朴的心境。
云栖寺大钟
云栖寺
懒云楼诗草二卷 清 越州释与宏撰
著者简介: 曼香(1758-1838年),俗姓王,名兴宏,释兴宏,号卍香,浙江绍兴人。清中期浙东名僧,西园吟社成员。七岁出家鉴湖之兴教禅院,历主绍兴平阳、开元及云栖诸丛林,后退居小云栖寺,尤以小云栖最久。今存《懒云楼诗集》、《懒云楼诗草》等。
清道光七年(1827)小云栖自刻本。
是书为清中期绍兴诗僧释与宏(卐香)诗集,多为与浙东文人诗画相酬以及游历记闻。扉页题“道光丁亥镌/小云栖藏板”,前刊道光己巳高第序,末刊道光丁亥邬鹤征跋。白纸刷印,原装保存,品相完好。
绍兴市云栖寺的有缘人,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有鸟窠(道林)禅师、莲池(袾宏)大师、内衡铨、孙智铨、诗僧曼香、彻凡、印光大师、源湛、弘一大师(李叔同)、朱仲华、茗山,诗人白居易、魏璞、萧昱、王野,儒学大师刘宗周,画家童二树、徐生翁、李鸿梁,书法家王文治,居士朱佩南等都与云栖寺关系密切。
明末著名儒家学者刘宗周、清代高僧印光大师、清代画师童二树、近代书坛公认艺术大家徐生翁、现代书画家李鸿梁、著名学者朱仲华等文人墨客都曾做客“小云栖”,或题额或作疏或绘画。
史载清道光、咸丰年间,诗僧曼香及其徒彻凡先后继席“小云栖”,吸引当时不少名流前来雅集,其盛景不逊兰亭雅集。
弘一大师的字画及其他书画、书籍寄存于“小云栖”。
周恩来1939年3月底来绍兴,是月30日中午曾受邀在“小云栖”用餐。
此外,据说康有为、蒋介石、李先念等也都与“小云栖”颇有渊源。蒋介石以前和寺院长老关系很好,蒋在世时常便装来此,以前有寺院长老和蒋介石合照挂于寺内,后因历史原因遗失。
刘宗周【1578-1645】
刘宗周,字起东,号念台,山阴人,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明朝末年著名理学(心学)家。其学之要,在“诚意”,在“慎独”,人称之为“千秋正学”。曾经做过仪制主事、右通政使、顺天府尹、工部左侍郎、左都御史等官。学者称他为蕺山先生。著有《刘子全书》。他著作甚多,内容复杂而晦涩。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很大。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刘宗周的思想学说还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天下敬仰为“泰山北斗”。
刘宗周还是一个极富民族气节的爱国者。清军攻陷杭州,宗周先生正进餐,一听此消息,推食恸哭,自是绝食23日而逝。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山甚至认为,刘宗周绝食而死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命脉都发生了危机,且延续。
刘宗周曾为“小云栖”提额。
童钰【1721-1782】
童钰,清代画家。字璞岩,一字树,又字二如、二树,别号借庵、二树山人、树道人、梅道人、梅痴、越树、栎树、树树居士、太平词客、白马山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终身布衣。善山水,以草隶法写兰、竹、木石皆工。尤善写梅,宗扬无咎法,“使气入墨,奇风怒云,奔赴毫端(袁枚语)。”兴之所至,常在月光下濡墨作画,纵横欹侧,皆成妙品。生平所作不下万本,故有“万幅梅花万首诗”小印。童钰画梅苍老古朴,墨气雄厚。惟千篇一律,苦无迢逸,笔不能变化从心,终觉失之板。工诗,亦以咏梅为胜,世称“二绝”。有“绝笔梅花绝笔诗”之誉。其《画梅》诗云:“十丈炎威十丈尘,毫端犹见雪精神。莫嫌拂袖多寒气,我是人间避热人。”又有“空山突见古时月,老树忽先天下春”之句,论者谓奇情逸气。兼工草隶,爱蓄古铜印章,精篆刻。尝预修《豫省志》、《扬州志》,著有《二树山人集》《香雪斋馀稿》。
传世画作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作《墨梅图》轴,现藏广东省博物馆;四十四年作《墨梅屏》六条著录于《知鱼堂书画录》;四十六年(1781年)作《月下墨梅图》轴藏扬州市博物馆;另有《墨梅图》大幅藏西泠印社。
童钰曾为“小云栖”作“墨梅图”壁画。
印光大师【1861~1940】
释印光法师,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当年在庐山修行的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无人能及。圆寂后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因为大师的种种神迹,佛教徒深信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化身(《印光大师永思集》中有相关记载)。大师化人无数,最被人称道的是,无论是谁,只要写信请教,大师都回信指点迷津,由其回信集结而成的《印光大师文钞》,被认为是佛教徒尤其是净土宗信众的修行宝典。
印光大师在1926年因受小云栖寺源湛法师之请,为“小云栖”作《募修大殿疏》,刊在《印光大师文钞》三篇卷四889页。
徐生翁【1875-1964】
徐生翁,邑人、书法家,早年从外祖姓李,名徐,号生翁,以号行。中年以李生翁书署,晚年始复姓徐。字安伯,浙江淳安人,世居绍兴。精楷隶,由颜真卿入手,得力于北朝碑版,形成简、质、凝、稚的“孩儿体”书风。亦能篆刻、绘画,风格如书。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
二十年代出版的《中国现代金石书画家小传》第一集,评述徐生翁先生:“大江南北,佥称先生所作古木、幽花,自成馨逸,金石书画,横极千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徐生翁先生晚年所作画,萧疏淡远,虽寥寥几笔,而气韵生动,乃八大山人、徐青藤、倪迂一派风格。徐生翁先生在1964年1月临终前数日,竟闭门烧毁不少作品,在老人的心灵中,他唯一的冀求,就是要将最完美的艺术品献给社会。
民国11年(1922年),僧源湛重修“小云栖”。徐生翁题“小云栖”额一方。
弘一大师【1880-1942】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1918年8月19日出家后法名演音,即佛教中赫赫有名的弘一大师,晚号晚晴老人。他生于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迁到天津,因其生母本为浙江平湖农家女,故后来李叔同奉母南迁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纪念其先母。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为著名的佛教僧侣。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开元寺圆寂。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那首很有名的歌曲《送别》就是他作的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飘蜀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丰子恺、潘天寿、李鸿梁都是大师的高足。
弘一大师与“小云栖”关系非同一般。据弘一大师高足李鸿梁先生回忆:“弘一大师曾把自己的字画及其他书画、书籍寄存于小云栖寺---”(资料来源《浙江文史集粹·社会民情卷》)。
周恩来【1898-1976】
周恩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周恩来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曾参与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并指挥长征,西安事变中,他代表中共中央与中国国民党签订合约,共同对日作战。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49年至1958年间兼任外交部部长。1974年6月1日,病情日益加重,至1976年逝世。
周恩来最早了解绍兴文物古迹,有三条渠道,一是在长辈的闲谈中,二是小时来绍所见,三是在流传于族中的高祖周元棠的《海巢书屋诗稿》中,因诗稿写到了绍兴的许多名胜古迹,其中就有《越中十二景》。
1939年3月,周恩来因抗战机缘来到绍兴,顺道去了卧龙山(府山)、秋瑾烈士纪念碑、大禹陵、东湖、小云栖、快阁、兰亭、王明阳墓等8处古迹名胜。30日中午,周恩来在“小云栖”就餐。
李鸿梁【1841-1971】
李鸿梁,大,15岁进绍兴府中学堂求读,时鲁迅先生曾任该校学监。后又到杭州浙江两级师范深造,有幸得到李叔同先生(即出家前的弘一大师)的谆谆教导,李鸿梁不负师教,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和卓越的书画篆刻家。
李鸿梁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爱徒,也是鲁迅先生的学生。
李鸿梁先生曾为“小云栖”藏经楼手书“九莲阁”一匾。
朱仲华
朱仲华,曾担任复旦大学学生自治会会长,经邵力子介绍参加中国国民党,四次晋见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横幅相赠。历任绍兴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委员。他笃信佛教,皈依印光大师,任绍兴佛学研究会会长。
朱仲华曾与王子余、周星白等集资请购《大藏经》赠云栖寺,抗战前曾在“小云栖”讲过经。
茗山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法师为寺题写匾额。
清初住持。
清初,朱佩南妻张氏及女雪照皈依云栖莲池大师宏法孙智铨法师,遂请智铨住寺。
智铨,俗姓张,字内衡,别号最胜予,又号东升老人,为云栖莲池大师株宏法孙。曾主绍兴樊江广救寺、称心资德寺,研习《法华三昧》,著述甚丰。卓锡兴教院后,法席甚盛,同弟子惟圆鸠创殿宇,一时“越郡推为教下第一旃檀林”。
诗僧,道光年间住持。
曼香,俗姓王,名兴宏,曾主绍兴乎阳.开元及云栖诸丛林,尤以小云栖最久.著有《嫩云楼诗草》。道光九年(1829),曼香置田6亩9分作为寺产,并立碑记之。
诗僧曼香之徒,咸丰年间住持。
释彻凡号称晚清越中三诗僧之一,字寄云,东山谢氏子,能诗,交游多名流,居兴教寺多年而终,
彻凡与邑人李慈铭善。咸丰七年(1857).彻凡撰《慕梅精含涛钞》,翌年,李慈铭为其作序(存绍兴图书谊)。
民国期间,住持。
民国11年(1922年),僧源湛重修“小云栖”。民国15年(1926年),住持源湛谨疏《兴教禅寺募修大殿疏》。佛教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撰有《绍兴偏门外娄江村兴教禅寺大殿疏代源湛作》文稿。民国15年至民国19年(1926年至1930年),住持源湛法师募资重加修饰,历时四年,寺又中兴。
抗战胜利后,源湛法师重新住持小云栖20余年。
源湛法师医道精湛,常用针灸为四周农民治病。在为村民诊治时,不取酬劳,赢得四方口啤。
1990年后住持。
1990年后住持。
1990年后住持。
1993年住持。
释光如法师,1941年出生于甘肃省甘谷县渭阳大王庄。他童贞入道,深受多位根深德厚长老熏陶、喜爱、精心教授真传,布施身心,佛法造诣在同辈中实属佼佼者。1970年,他礼西安兴教寺上心下祺法师为师,成为一名正式的佛弟子。1986年,法师又于五台山碧山寺受具足戒。此后,光如法师陆续到全国各地的佛教圣地礼佛,曾参学于南京栖霞寺、扬州高旻寺、西安卧龙寺禅堂等地,又在密参师座下参学数年。
1993年,光如法师受佛教协会指派到绍兴市云栖寺担任住持。期间广播佛教教义,历载化缘,呕心沥血,得到众居士支持,相继重修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地藏殿、西方殿、僧寮及斋堂等。
释光如法师,现任越城区佛教协会会长。
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绍兴秦望山在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是从庐山下来乘船顺长江而下,经马安山、当涂等地,巡视会稽郡郡治吴中,会稽郡守与属下官员百姓出城十里跪迎,争相称颂始皇帝功德。始皇下车,接见地方乡老,细心询问郡情,得到的答复自然又是百姓归心、安定太平之类的颂德之声。后到杭州,因钱塘江水波汹涌,难以成行,便向西行120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过。秦始皇在会稽山上“立石刻颂德”,这是他第五次出巡以来的第七块刻石、也是最后一块刻石。据《越绝书》卷八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游之会稽。……以正月甲戊到大越,留舍都亭。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尺六,西面广尺六寸。刻丈六于越东山上,其道九曲,去县二十一里。”
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
迎恩门又名西郭门,位于绍兴古城的西大门,是历史上从杭州进入绍兴的主要水陆要道。在这块占地51公顷的土地上,千年古运河缓缓流淌,讲诉着悠远的历史。
上世纪二十年代,因修建公路,迎恩门城楼等被拆除。
2000年市政府在原址重建了迎恩门,现成了免费景点,让人感到绍兴古城厚重的历史气息。登临迎恩门城楼,远眺迎恩门以东环境已建设的很美,迎恩桥以西正在拆迁,相信这是市政府的一个大手笔,期待着更美的景色展现在大家面前。
迎恩桥位于绍兴市区西郭运河进城口子处,它是古代绍兴水路进城的西门户。
古代皇帝驾临绍兴,百官迎候在此,故取名迎恩桥。孙中山来绍兴时,绍兴各界也在此欢迎。此处是一重要船埠和市场,此桥也称菜市桥。该桥为七折边石拱桥,石级桥面,两边石级分别为13与14级。桥跨径近10米,是绍兴市跨度最大的七折边石拱桥。
现桥为明天启六年(1626)重修,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桥长19米,桥面宽2.7米,桥拱高3.77米,桥南石阶11级,桥北石阶18级。雍正十一年(1734)的桥碑记上刻有“见龙在恩”四字,碑已不存。
此桥为市文物保护点,收录于《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
望海亭相传为防卫强吴起见,越大夫范蠡在绍兴府山之巅,建有飞翼楼。该亭一度又名望海亭。
望海亭为绍兴市历史名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府山之巅。
望海亭原为春秋末期的飞翼楼故址。历代曾易名为五桂、越望、镇越。屡圮屡建。
望海亭,后建于唐代。
1981年重建,仍名望海亭。
1997年10月1日拆望海亭建飞翼楼。
鉴湖在浙江省绍兴城西南,为浙江名湖之一,俗话说“鉴湖八百里”,可想当年鉴湖之宽阔。鉴湖是一处适合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江南水乡型风景名胜区,由东跨湖桥、快阁、三山、清水闸、柯岩、湖塘6个景区和湖南山旅游活动区组成。鉴湖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名胜古迹为之增色。
地区:浙江省绍兴市
区划:越城区
街道:府山街道
处地:亭山乡云栖村
邮编:312000
地址:绍兴市越城区云栖村位置
沿胜利西路朝西过铁道即右转约一百多米处
公交:绍兴603路公交(南门-大香林景区)
绍兴39路公交(客运中心-高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