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4 22:46
图书《小时候》是一个小女孩儿成长的故事。全都是零零散散的小故事,作者编了号,一条一条记录下来。这些条目彼此可能没有什么衔接,但又彼此关联。此外,还有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儿歌,歌手五月天、南拳妈妈和苏见信也有同名的歌曲。
比如,258条还说课桌,259就说到了“柬埔寨是一个很简朴的山寨”,260则忽然提到外公被误认为老干部,享受了一路。但是这些就是一个小孩子想问题的方式,也是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确切地说,《小时候》应该分成两部分:小时候和三城记。三城是北京、广州与上海。桑格格在这三个中国最有知名度的城市都生活过,在这三个地方她都过得很起劲,但又都是外来者。她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与观察角度记录了在这三个城市的生活和感受。
版本一
任何一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在内地有过童年时光的中国读者,都可能会在桑格格的《小时候》中找到共鸣。这部半自传体和半虚构的小说以混合着四川方言的口语写成,它选择了一个成都女童的主观世界作为展开方式:从最细枝末节的玩物、游戏、口头禅、流行的人和事,到整个似曾相识的童年经历,这一切被作者以散点叙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如同儿童记忆特有的前后颠倒和琐碎,于是在一个大的时间框架下,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被化解成无数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使小说几乎可以从任何页码读起。
版本二
写给有童心的人看的一部半自传体和半虚构的小说,记录主人公一直到27岁的童年生活,以混合着四川方言的口语写成,用四川话读这本书,让人忍俊不禁。它用一个成都女童的视角,把童年时期自己的玩具、与小朋友之间的游戏、日常口头禅、当时流行的人和事……交织成一个使读者感到似曾相识的童年画面。
0—05岁 幼儿园
06—12岁 小学
13—15岁 初中
16—18岁 高中
19—20岁 大学
21—22岁 北京
23—25岁 广州
25—27岁 上海
桑格格,女,1979年生于成都,新闻与文学专业辍学生,曾工作、生活于北京、广州和上海,现任《城市中国》杂志副主编。
★女生版《看上去很美》,更随意,更稚趣!
★四川方言和口语写作,作者手绘89幅彩色漫画!
★有趣的人写的有趣的书,70-80年代集体回忆!
“有一次老师批评了我,她说:桑格格居然把蝴蝶花描写成一张娃娃的脸!大家说,蝴蝶花像什么呀--!全班同学齐声说:像蝴蝶--!!老师笑意盈盈的点头,然后看着我:知道错了吧?我高傲的把头扭向了一边,不!就是像一张娃娃的脸!”
“语文课,杨万里的《小池》,每次读到:“树阴照水爱晴柔”的“爱晴柔”全班好多同学就会低头嗤嗤的笑,老师批评我们:小小年级思想这么复杂”
——选自本书
作者桑格格是“有趣的人当中最有趣的一个”
“我这辈子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奇山异水,但我一直认为人才是最有趣的。桑格格就是有趣的人当中最有趣的一个”;
“从这篇回忆录里,我认识了一个活生生的精灵,以及她在一个名叫四川的仙谷中的生活。”
文本独特,小说几乎可以从任何页码读起
“她的文字有多好?我不敢说。但我就是喜欢她文章中透露出来的那种对待生活的态度。纯净得像一口井,深不可测,但我知道水总会是干净的。”
书中配有作者手绘89幅彩色漫画,阅读变得很轻松。
“过去是一罐糖,我把它偷偷吃掉了”
这部半自传体和半虚构的小说以混合着四川方言的口语写成,它选择了一个成都女童的主观世界作为展开方式:从最细枝末节的玩物、游戏、口头禅、流行的人和事,到整个似曾相识的童年经历,这一切被作者以散点叙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如同儿童记忆特有的前后颠倒和琐碎,于是在一个大的时间框架下,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被化解成无数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
我把小时候弄丢了
忘记了最早是在谁的blog上知道了桑格格出书了,昨天晚饭后去“光合作用”书店转悠的时候找到了它,10点多人还不少,没找到座位,就倚着书架翻了若干页,嗤嗤地笑了半个小时后,买单,收走。 第一次听说桑格格是在发现王晓峰的不许联想后不久,貌似他还是在blogcn的时候,链接的名字是“女童话”。我觉得每一个北方人听到格格都会想到爱新觉罗家族,我也愣头愣脑地认为这“小”姑娘是北方人,确切地说是言辞中夹杂着四川话的东北人;后来断断续续地看了她的blog,便归类到“七零年代装可爱”一族里了。再一次让我眼前一亮是在某个机场,大概是广州或者深圳或者上海,机场阅读刊物里有本“城市中国”,介绍各个年代流行标语的那一期,编辑版权页上赫然入目地列着“桑格格”。然后就是前不久在“不许联想”上看到推介她的书《小时候》。
七零尾巴出生的人总有些混合的气质,既有八零的生活,但也脱不了七零的痕迹;掰指头算算,七零尾巴这一代大部分都在为房子为事业打拼着,处于稳定的“前夜”,这些看起来有些片片断断的半传记文字可能合了忙碌生活下“浅阅读”习惯,无论翻到哪一页都不会看得摸不到头脑。翻看了些书评,大都是“可爱”、“好玩”之类的关键字,很有同感,可笑过之后又有些酸涩——原来这些看起来似曾相识却又很遥远的“小时候”被我们给丢了,眼睛里除了生活工作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单纯、青涩甚至是那些无名的小忧伤。
曾经有个叫郁秀的女孩写过一本《花季雨季》,写的是深圳特区的高中生生活,但当时甚至是大学生都人手一本趴在阶梯教室里傻笑,桑格格的《小时候》,不知道会让多少人趴在办公室的小格子里、在飞机舱里傻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