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山龙眼

更新时间:2023-08-29 19:45

小果山龙眼(拉丁学名:Helicia cochinchinensis),为山龙眼科山龙眼属下的乔木。产于中国南方,越南、日本等地。生于海拔20-1300米丘陵或山地湿润常绿阔叶林中。木材坚韧,适宜做小农具;种子可榨油,供制肥皂。

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高4-20米,树皮灰褐色或暗褐色;枝和叶均无毛。叶薄革质或纸质,长圆形、倒卵状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5-12(-15)厘米,宽2.5-4(-5)厘米,顶端短渐尖,尖头或钝,基部楔形,稍下延,全缘或上半部叶缘具疏生浅锯齿;侧脉6-7对,两面均明显;叶柄长0.5-1.5厘米。总状花序,腋生,长8-14(-20)厘米,无毛,有时花序轴和花梗初被白色短毛,后全脱落;花梗常双生,长3-4毫米;苞片三角形,长约1毫米;小苞片披针形,长0.5毫米;花被管长10-12毫米,白色或淡黄色;花药长2毫米;腺体4枚,有时连生呈4深裂的花盘;子房无毛。果椭圆状,长1-1.5厘米,直径0.8-1厘米,果皮干后薄革质,厚不及0.5毫米,蓝黑色或黑色。花期6-10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800(-1300)米丘陵或山地湿润常绿阔叶林中。

小果山龙眼是海南西南部低山丘陵台地半常绿季雨林常见的树种。喜温忌冻,年均温20~22℃较适宜,对低温敏感;通常年均温<17.5~18℃,最冷月均温<10℃,绝对低温<-5℃,龙眼难作经济栽培。较耐旱,最适年降水总量为1000~1600mm;对土壤适应性强。分布区年平均气温24~26℃,年降水量900~1700毫米。喜干热生境,在全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冬春(11~4月)要求18~25℃的气温和适当的干旱,夏秋间(5~11月)生长期需要26~29℃的高温和充沛的雨量。为喜光树种,幼苗不耐过度荫蔽,壮龄树更需充分阳光。天然更新良好,属深根性树种,能在干旱、贫瘠土壤上扎根生长。萌芽力强,被采伐或被火烧的树桩,能迅速萌芽更新。自然生长较慢,83年生树的高仅20.2米,胸径27厘米。3~4月开花,7~8月果熟。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四川、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台湾。越南北部,泰国、越南、柬埔寨、泰国、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越南。中国分布最广种类,在南部酸性红壤山地较常见。

主要价值

木材坚韧,灰白色,适宜做小农具;种子可榨油,供制肥皂等用。

龙眼营养丰富,是珍贵的滋养强化剂。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制成罐头、酒、膏、酱等,亦可加工成桂圆干肉等。此外龙眼的叶、花、根、核均可入药。龙眼树木质坚硬,纹理细致优美,是制作高级家具的原料,又可以雕刻成各种精巧工艺品。龙眼花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龙眼蜜是蜂蜜中的上等蜜。

繁殖栽培

7~8月果实成熟呈黄褐色时采摘。种子寿命短,剥去果壳后除去假种皮,用清水洗净后即行播种。待苗高8~10厘米时,分床栽植或移入营养袋内,用半年或1年生苗于春雨或秋雨天造林。林地选海拔500米以下低山丘陵台地。栽培品种须采用嫁接繁殖法。

物种保护

在龙眼育种上,野生龙眼是很有价值的种质资源。木材结构细致,坚重,极耐腐、不受虫蛀,为工业强材,适作车、船、桥梁、水工、家具等用材。果实可食。

建议将未遭破坏和分布较多的半常绿季雨林划为野生龙眼自然保护区,同时在附近国营林场建立种子园,为栽培育种提供种质资源。

引种信息

武汉植物园创新引种植物名录:

采集信息

野外采集植物数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