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3 16:04
小种大熊猫(Ailuropoda microta),是一种世界上已灭绝的古生物,长约一米左右,为现今大熊猫已知最早的祖先。又名小种熊猫、小型大熊猫。
小种大熊猫大约活跃在200万年前,体长约为1米左右,比矮熊猫大一些,但是比不上现存的大熊猫。小种熊猫基本上已经进化到了吃竹子为主的地步。(现已灭绝)现今的大熊猫长可超过1.5米。
黄万波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他在重庆自然博物馆担任特约研究员。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黄万波给记者讲述了大熊猫的直系祖先小种大熊猫的发展历史,以及大熊猫饮食习惯的演变。
小种大熊猫化石最早发现于广西柳城巨猿洞,1984年,我在重庆巫山龙骨坡首次发现了小种大熊猫的颅骨,这个颅骨比现生大熊猫的颅骨小得多,牙齿结构与更早期的熊猫相比,变化非常明显。其上第四前臼齿的主尖内面没有副尖,牙冠与齿根接合处也没有釉质凸起,俗称齿带,下臼齿也明显和现生大熊猫更像,便于磨碎、压断竹子。”黄万波说,这证明了这一时期的大熊猫由于生存条件变化,已经从肉食和杂食食性的始熊猫,进化到了以吃竹子为主的阶段。
他介绍,小种大熊猫是一种世界上已灭绝的古生物,体长约1米左右,为现今大熊猫的直系祖先,它们活跃在约200万年前。
“我们可以推理这样的场景:在某一个时期,小种大熊猫可能为了躲避剑齿虎等猛兽,钻进竹林不敢出来,在此期间只能以竹子充饥。这更加锻炼了它们牙齿适应竹子的功能,为其后代以竹为生的习性打下了基础。”黄万波说。
黄万波表示,小种大熊猫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现在的大熊猫一脉相承,其骨骼化石为研究大熊猫不同时期饮食习惯的转变提供了重要佐证,也对研究大熊猫与人类历史发展、生态演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先的化石是在中国龙骨坡遗址发现的头颅骨,估计有200万年历史。1984年在龙骨坡遗址发现的小种大熊猫化石,年代测定距今约180万年至248万年,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种大熊猫化石,小种大熊猫被公认为是大熊猫的老祖宗。此次发现进一步证明,小种大熊猫化石的发现证明大熊猫不但起源于龙骨坡,而且还在长江流域进行繁衍。
龙骨坡系石灰岩构成的山体,它的南坡有一巨大的裂隙,其中堆满了角砾、砾石、砂质粘土和粘土。根据1984年发现时采集的剑齿虎、桑氏硕鬣狗、大灵猫、乳齿象、爪蹄兽、巨羊和小种大熊猫等绝灭动物的化石分析,这是个非常古老的动物群,至少超过100万年,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