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23:23
《小舱中的现代》是近代诗人朱自清于1922年7月30日创作的一首新诗。全诗四节,第一节很像小舱中的速写,通过记录小舱中拥挤的商贩们的喧嚣声,展现社会的一角;第二节写这些人实际都是城市贫民;第三节写作者的观感;第四节画龙点睛,作者说自己也是参战的一员,并且从这小舱的一幕,认识了窒息的现代。全诗通篇用现代口语写成,不雕琢,不修饰,显得自然素朴,通俗生动。
小舱中的现代
“洋糖百合稀饭,
三个铜板一碗,
那个吃的?”
“竹耳扒,破费你老人家一个板;
只当空手要的!”
“吃面吧,那个吃饺面吧?”
“潮糕要吧?开船早哩!”
“行好的大先生,你可怜可怜我们娘儿俩啵——
肚子饿了好两天罗!”
“梨子,一角钱五个,不甜不要钱!”
“到扬州住那一家?
照顾我们吧;
有小房间,二角八分一天!”
“看份报销消遣?”
“花生,高粱酒吧?”
“铜锁要把?带一把家去送送人!”
“郭郭郭郭”,一叠春画儿闪过我的眼前;
卖者眼里的声音,“要吧!”
“快开头了,贱卖啦。
梨子,一角钱八个,那个要哩?”
拥拥挤挤堆堆叠叠间,
只剩了尺来宽的道儿;
在溷浊而紧张的空气里,
一个个畸异的人形
憧憧地赶过了——
梯子上下来,
梯子上上去。
上去,上去!
下来,下来!
灰与汗涂着张张黄面孔,
炯炯的有饥饿的眼光;
笑的两颊,
叫的口
检点的手,
更都有着异样的展开的曲线,
显出努来的痕迹;
就像饿了的野兽们本能地想攫着些鲜血和肉一般,
他们也被什么驱迫着似的,
想攫着些黯淡的铜板,白亮的角子!
在他们眼里,
舱里拥挤着的堆叠着的,
正是些铜元和角子!——
只饰着人形罢了,
只饰着人形罢了。
可是他们试试攫取的时候,
人形们也居然反抗了;
于是开始了那一番战斗!
小舱变了战场,
他们变了战士,
我们是被看做了敌人!
从他们的叫嚣里,
我听出杀杀的喊呼;
从他们的顾盼里,
我觉出索索的颤抖;
从他们的招徕里,
我看出他们受伤似地挣扎;
而掠夺的贪婪,
对待的残酷,
隐约在他们间,
也正和在沙场士兵们间一样!
这也是大战了哩。
我,参战的一员,
从小舱的一切里,
这样,这样,
悄然认识了那窒着息似的现代了。
1922年7月21日,镇江扬州小轮中所感,30日作于扬州
在二十年代初,中国新文学已经引进了西方文学理论,对朱自清这样一些作家的创作有积极的影响。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主义(现实主义)是进步的理论。在当时,许多作者对现实主义的本质是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真实地反映生活,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因而还不善于在创作实践中区别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这首诗作于1922年7月30日。这时,朱自清已经是文学研究会的一员,与文学研究会的其他作家一道,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和写实主义文学。这首诗是他的创作实践之一。
这是一首取材于现实以揭露人生真象的诗篇。诗作生动地描绘了轮船未开航前,小贩们竞相叫卖的景象,一个个争先恐后,喧嚣挣扎,一片嘈杂混乱跃动在字里行问。朱自清一向主张对描写对象要作缜密的审察,事事物物都要拆穿来看,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独得的秘密”。在这首诗中,他就高明地攫住各种各样贩卖者的叫嚣声,予以组合排列,构成鲜明的立体画面,展现了各种人的表情,并又从中挖掘这些“畸形的人形”的“畸形”心理。于是,在诗人想象力的催化下,轮舱“尺来宽”的过道,陡然化成一片战场:小贩们就是“战士”,乘客们则成了“敌人”,他们的“叫嚣”就是“杀杀的呼喊”,他们的“顾盼”,透出“索索的颤抖”,他们的“招徕”,就是“受伤的挣扎”。在诗人的感觉中,他们“掠夺的贪婪,对待的残酷”,“也正和在沙场上兵们间一样”。可见诗人是多么敏锐地去观察生活,大胆地拆穿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复杂关系。这样,一幅可怜的为生存而相互争夺的血泪人生情景,在航船一隅豁然展开了,人们终于在那溷浊而紧张的气氛中,“悄然认识了那窒息着似的现代”。这种于平淡生活中显示怵目惊心景象,于微小镜头之中展现广阔的社会内容,穿透表面。深入底里,正是朱自清艺术创作的特色之 。这也充分地反映了诗人深邃的生活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朱自清注重形象思维,强调“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对芸芸众生为生存而竞争的言行,是既厌恶又同情的,但诗中并没有丝毫抽象的表述,而是把自己的观感融注于鲜明的画面里,把理性的认识蕴蓄在可感的具体形象之中,让读者自己思而得之。
在语言上,这首诗通篇用现代口语写成,但具体分析又有所不同。诗前半部分大量罗列小贩们的种种叫卖声,这些撷取于劳动者的生活用语,不雕琢,不修饰,一切都显得自然素朴,通俗生动。诗后半部分虽仍以口语出之,但更多地运用了叠字叠句、复沓排比的形式,如“梯子上下来,席子上上去。/上去,上去!/下来,下来!”、“从他们的叫嚣里,/我听出杀杀的喊呼;/从他们的顾盼里,/我觉出索索的颤抖;/从他们的招徕里,/我看出他们受伤似地挣扎;”等等。这样,既有一种力度和气势,又有一种节奏感和韵律之美。
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作者在这首六十六行诗里,真实地展现了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经济凋敝、贫穷落后的缩影。(《朱自清名作欣赏》)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孝全:全诗通篇用现代口语写成,那开头小贩的种种叫卖,均撷取于劳动者的生活用语,不雕琢。不修饰,一切都显得自然素朴,通俗生动。诗篇形式自由,不讲格律,不拘长短,以自然语气形成自然节奏,押大致的韵,加上叠字叠句、复沓排比的运用,使音律十分协凋,读来琅琅上口。(《新诗鉴赏辞典》)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刘泰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孝全: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就还表现在它通篇是用现代口语写的,那开头小贩的种种叫卖,完全摘取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用语,一切都显得十分自然素朴,通俗生动。诗篇的节奏紧凑,押大致的韵,音调也很优美。在当时封建复古主义者疯狂攻击白话新诗时刻,诗人以“行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入诗,本身既是抗争,也是创造,象这样灵活地运用通俗口语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篇,在当时诗坛上是极为难得的。(《朱自清作品欣赏》)
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郭杰:《小舱中的现代》则描绘了那些重压之下痛苦挣扎、呻吟的下层劳动人民。一个航行中狭小的轮舱成了争抢生存的战场,朱自清通过对船上各种下层百姓为生计做出的各种努力,反映了旧中国经济的凋敝,穷贫百姓遭受的苦难。(《图文本·中国文学史话·现当代文学》)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