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角蟾

更新时间:2024-01-26 14:44

小角蟾(学名:Megophrys minor)为锄足蟾科角蟾属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若遇惊扰,迅速藏入石隙,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灌县,分布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主要生活于多居于1000米的山溪旁小渗流的石块和附近的草丛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550至2850米。

小角蟾M.m227207 Stejneger; Lesser megophrys头宽略小于长;吻端盾状,向前突出;吻棱角状;颊部略凹入;鼓膜圆;颞褶平直,自鼓膜处折向肩部;无犁骨齿;舌后端微缺;瞳孔椭圆纵置。胫跗关节前伸达眼;趾侧无缘膜,趾间具蹼迹。皮肤较粗糙,散布有角质颗粒。背侧褶极低。体侧有许多小圆疣。腹面皮肤光滑。生活时通体棕红色,眼间具“V”或“”状斑纹;鼓膜区棕色,腹面有大小不等的圆斑。雄蟾第一、二指背面有灰色婚垫。具内声囊。雄蟾体长25-3lmm,雌蟾36-49mm。栖于海拔5502400m山林溪流的石块间和草丛中。蝌蚪体表密布雀斑,唇呈漏斗状,位于头顶部。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西藏、贵州、云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

四川省新发现的两栖动物小角蟾宾川亚种 (MegophrysminorbinchuanensisYeandFei) .标本保存在四川师范学院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标本室 。更多还原

形态特征

小角蟾,无尾目锄足蟾科。雄蟾体长25-31mm雌蟾36-49mm。头扁平,长宽几相等。吻短,吻棱显著。颊部垂直,向内凹陷。鼓膜大而圆。无犁骨齿。舌后端圆,多数有缺刻。前肢细,指短粗,指端球状。后肢粗壮,趾细长,有蹼迹。皮肤光滑。背部及四肢有小痣柱,体侧小圆疣较多。腹面皮肤光滑。背面橄榄色,眼间有浅色边的黑色三角形斑,四肢有深色横纹,腹面灰白色,腹侧有黑色花斑。

生活习性

小角蟾生活在海拔700-2850米的山涧溪流附近的草丛中。夏季雨后之夜常连续鸣叫,能捕食害虫,自5月至12月在溪边草根处与碎石隙间都可以发现蝌蚪,若遇惊扰,迅速藏入石隙。

保护措施

小角蟾系中国特产蟾类,被列入《“三有”保护动物名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