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

更新时间:2023-12-30 18:57

所谓小诗,是一种变异的形式,也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多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刹那间的情绪和感触,寄予人生的哲理和思想,并执着于意境的追求,引起读者的联想,具有言简意赅的效果。

小诗简介

1921~1925年之间五四运动后小诗曾盛行一时。小诗成为“风靡一时的诗歌体裁”、“新诗坛上的宠儿”。当时被称作“小诗流行的时代”。小诗的形式从外国输入,在1921年周作人的《日本的短歌》《论小诗》等的介绍和引导和郑振铎于1922年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后来形成了以冰心、宗白华为主要代表的小诗派。小诗的出现和兴盛说明了诗人对于诗歌形式多方面探索的努力,也体现了新诗开始向更广阔的艺术天地为自己寻找和创造新的发展机制,在新诗的发展史上开始由外部客观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主体精神的表现,具有过渡性的意义。

小诗特点

小诗的主要特点就是小——篇幅小,由此而带来一系列特点。

短小

小诗的艺术,正是从“万”取一,从“无限”取“有限”,从“面”取点的艺术。小诗的“寓万于一”的最终目的是“以一驭万”。小诗的“寓万于一”,“一”是小诗的外貌,“万”是小诗的艺术容量。

自由

小诗抒发诗人的瞬间感受,在内容上享有极为广阔的空间。在形式上也很自由,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排列。

哲理

富于哲理意味小诗偏重哲理,淡雅中见深沉。小诗借助形象和比喻来挖掘和渗透哲理。

PS.小诗的弊端:视野狭窄、内容贫乏、形式单调。

“用理论式的概念式的,与过于抽象的文字列为诗形。”“用过量的例子来破坏诗歌的效果。”——成仿吾《诗之防御战》

“根本的失败,就是内容太单调,太空乏,没有活泼的现实人生做背景。”——郑伯奇《新文学之精神》

“不仅没有形式,而且没有轮廓。”“已经够空虚,够纤弱,够偏重理智,够缺乏形式的了,若再受泰戈尔的影响,必有不可救药的一天。”——闻一多《泰戈尔批评》

代表人物

冰心

冰心(1900~1999)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两本诗集《繁星》和《春水》(最初发表于北京的《晨报》,后结集由商务印书馆于一九二三年出版)共收小诗350余首,其体制和构思都深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启示,但又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冰心的小诗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觉,引发独特的这里内涵,取材广泛而思想驳杂,但其基本主旨是对“爱的哲学”的咏唱。爱,成为冰心核心和灵魂,母亲、童心和自然都在她的小诗里倍加赞赏。冰心的小诗不仅更多的执着探索和剖露“自我”的内心世界,而且增添了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婉约,“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是她小诗的独特神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犹如秋涧月下的清泉流泻,附人耳边的低诉轻语,节奏舒缓,格调清新,文辞优美,意境恬淡,被誉为“春水体”或“繁星体”,一直得到人们的喜爱。

典型人物

宗白华(1898~1986)又名宗之櫆,江苏常熟人诗集《流云》出版于1923年12月,小诗数量虽只有48首但是它以精纯洗练的语言唱出了五四退潮期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前途的期待和悲抑的情绪,对生命、人生、自然、宇宙发出的渴慕与赞美的哲理情思。

此外,还有梁宗岱的《晚祷》等。其中以冰心、宗白华影响最大。

历史发展

小诗运动的冷却,一方面是因为小诗文体特征之局限性所致。小诗多以简洁含蓄的白话表现“刹那的感兴”,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形式短小 ,多以三五行为一首,容量较小,难以承载更广泛的题材,并且与中国20世纪中期再次出现的革命高潮产生了不协调。另一方面是由于小诗盛极一时,仿作者甚众,粗率成章者甚多,以致小诗泛滥成灾,过分忽视诗歌的形式美,沾染了以理为主调的风气,往往理胜于情,出现了大批粗制滥造的作品,影响了接受者的胃口。因此,大约到1925年以后,小诗逐渐衰落,而被另一种新兴的创作热所取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