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24 12:52
《小镇生活指南》是林培源创作的小说集,首次出版于2020年7月。
《小镇生活指南》中的小说大多以潮汕小镇为背景,聚焦于一些边缘的、被遗忘的、生活在困厄中的人。《奥黛》里迎娶被拐卖的越南新娘是真实存在的,但越南老兵的这一特殊身份却是经作者精心选择和虚构;《青梅》中青姨的顺从父权、压抑沉重、无私奉献是潮汕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但日常生活场景的冲突描述又是中国传统女性面临窘境的普遍状况。林培源试图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带着疏离、平静的语调阐释在潮汕这片喧闹嘈杂的土地下,平凡人命运的无常。
阿秋
《秋声赋》里,小镇青年阿秋寒窗苦读十余载,唯一的向往是考上大学、走出小镇,但阿秋父母却固守着让阿秋早些辍学打工赚钱的狭隘思维。在父母的逼迫下,阿秋精神失常、走向“疯癫”。小镇人的冷漠、工友的捉弄,让阿秋受尽嘲讽,当得知相亲的姑娘“骗婚”跑路后,阿秋彻底崩溃,最终陷入了“非人”的状态,“只有在睡着的时候才像一个人”。
顺伯
《他杀死了鲤鱼》中,顺伯的牙痛贯穿小说始终,“口疾”与顺伯的处境相对应。他孤身一人生活在庙宇之中,无人可以说话,15年前的小镇秘史时常折磨着他,他位居小镇之中,又如同边缘人一般注视着小镇的生活变迁和时代更迭。当他下定决心找周牙医治疗“口疾”时,却由于意外,被切掉了半颗牙齿。顺伯到底没有治好“口疾”,也没能向人敞开心扉,他在孤独中望着自己的肉体走向死亡。
张翠霞
《最后一次“普度”》中,小镇妇女张翠霞背井离乡来到清平街,她失掉工作、作为“外来户”受人排挤,丈夫的庸碌又让她大失所望,儿子常润因此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常润的“消失”使张翠霞失去了精神支柱,小说的结尾以张翠霞的发疯来比喻沉痛的现实。
该书中现实感的“营造”,始于林培源关注和书写现实的“切入点”,即典型“小镇人”身份的构建和对“潮汕文化”的熟悉。对于“小镇”这一概念,学界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比较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小镇’指县(县级市)及乡镇较为合适。”可以确认的是:小镇是介于现代化的城市与相对落后的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而“小镇人”则是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一个特殊存在的群体。他们既不属于农村,也不属于城市,但他们既受到区域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制约,也受到自我身份认知不确定性的困扰。“小镇人”和“农村人”一并被文艺作品“默认”为“底层”主体。而“底层”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一个巨大的社会不公平的存在。”“小镇人”是活动在小镇上的主体,“小镇人”的穿衣打扮、说话、职业、生活习惯,构建出小镇的精神风貌。“生活”在《小镇生活指南》中的底层“小镇人”包括:《奥黛》中的养蜂人阿雄;《青梅》中典型的小镇劳动妇女蓝姨,一度靠种香蕉、卖菜辛苦持家;《躺下去就好》里的棺材铺木匠的儿子庆丰,“棺材”成了他一生的“心结”;《水泥广场》里的慕云,经营着一家窗帘店,像大多小镇的中老年妇女一样,跳广场舞成了她度过困顿生活的消遣;《姚美丽》中的姚美丽是游戏厅的老板,见证了清平镇一代代青年长大;《他杀死了鲤鱼》中的鳏夫顺伯是守庙人;《最后一次“普度”》中的高裁缝是时代的弃儿,不仅遭遇家园拆迁、被迫搬家,就连其职业(裁缝)也遭到时代的遗弃;在《拐脚喜》中,开小卖部的张寡妇仍在遭受小镇封建思想的迫害,而她亦将这种思想施加在儿子庆喜身上,从而导致了母子的双重悲剧;《秋声赋》中的阿秋是一部分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小镇青年的缩影,父母对他求学理想的扼杀导致了他的精神走向崩溃;《濒死之夜》中的“他”的命运则更具悲剧意味——被家人抛弃、被小镇抛弃、被“世界”抛弃,最终成为杀人凶手、走上自戕的结局。《小镇生活指南》中的人物构成了老、中、青、妇、孺等“小镇人”的群像。在描述这一群人的时候,林培源行文巧妙、克制,多以“第三人称视角”或使用“叙述者”进行叙事,一方面避免了主观夸大、渲染“小镇人”的“悲惨生活”与“绝望情绪”;另一方面则自然流露出来“小镇人”的复杂性、矛盾性。来自潮汕“小镇”的林培源,既以“小镇人”的身份热情地“体验”小镇,同时又以“出走者”的身份回望小镇,因而他笔下的“小镇人”真实可感。
林培源将清平镇中的芸芸众生置于自己熟悉的“潮汕文化”中,构成了鲜明的文化叙事风格。所谓“文化叙事”,指的是“从文化角度进行审视、关照、考察、透视、批判等叙事行为,对小城镇社会群体的文化关照和对小城镇风情风物的展示,是文化叙事的核心内容。”在《小镇生活指南》中,林培源对小镇民俗、民情的描摹,彰显出鲜明的潮汕地域特色,其中最为直观的便是潮汕方言的使用。语言代表了一个地域的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是区别于其它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在该书中,“姿娘仔”“后生仔”“水猴”“厝边头尾”(街坊邻居)等潮汕方言的融入,为小说营造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林培源并没有走进大量使用冷僻的方言俚语来增加地域特色的误区,相反,他所使用的方言是经过精心择取和提炼的,在贴合人物身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小说语言的美感,也能照顾非潮汕方言区读者的阅读体验。
其次,在《小镇生活指南》中,林培源以潮汕地区的民土风情、饮食传统和婚丧嫁娶等,构建清平镇的风俗传统。比如《奥黛》通过养蜂人阿雄的身份,呈现了龙眼、荔枝、水稻种植等岭南地区的农业文明;《青梅》为读者呈现了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如小说叙述人“我”的母亲做的“田七炖鸡”等药膳、蓝姨做的青梅酒和青梅酱、蓝姨进城时为女儿带的“薄壳米”等;《水泥广场》有对潮汕地区婚嫁习俗的描摹;《姚美丽》则穿插了潮汕特色戏剧——潮剧;《他杀死了鲤鱼》中,既有对潮汕地区游神赛会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的描写,也有对祠堂文化的涉猎;《最后一次“普度”》对潮汕地区“七月半”(中元节)做了详细记录,卤鹅、施孤(普度)、“布田”等祭祀细节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拐脚喜》中则有对潮汕地区“驱鬼”文化的描写;《濒死之夜》的“佛祖娘”“水猴”(水鬼)则是潮汕人民鬼神信仰的象征。概而言之,对潮汕地区民俗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培源对于故乡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潮汕文化的传承和反思。由此,典型的“小镇人”形象和真实的“潮汕文化”使得清平镇这一虚构的潮汕小镇呈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
荣誉表彰
《小镇生活指南》获选《亚洲周刊》2020年十大中文小说。
林培源,1987年生,广东汕头澄海人,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美国杜克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2017—2018),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小说叙事研究。曾获两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第四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佳作奖”,作品入选《2019短篇小说》《2019年中国短篇小说20家》等。2019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神童与录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