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3 14:46
白腿小隼(学名:Microhierax melanoleucos)是隼科、小隼属的小型猛禽,体长17-19厘米,体重50克左右。头部和整个上体,包括两翅都是蓝黑色,前额有一条白色的细线,沿眼先往眼上与白色眉纹汇合,再往后延伸与颈部前侧的白色下体相汇合,颊部、颏部、喉部和整个下体为白色。尾羽也是黑色,只有外侧尾羽的内缘具有白色的横斑。虹膜亮褐色,嘴暗石板蓝色或黑色,脚和趾暗褐色或黑色。
白腿小隼头、头侧、后颈和整个上体黑色,前额有1条白色细线,沿眼先往眼上与白色眉纹汇合,再往后延伸与颈前侧白色下体相汇。颊、颏、喉和整个下体白色,两胁,耳覆羽黑色。尾羽亦为黑色,外侧尾羽内翈具白色横斑,外翈基部亦有少许破碎的白色横斑。飞羽黑色,内翈具白色横斑,初级覆羽基部具白色斑点。
虹膜亮褐色,嘴暗石板蓝色或黑色,脚和趾暗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50克;体长♂169-190毫米;嘴峰10-15毫米;翅♂108-113毫米,♀118-120毫米;尾♂69-72毫米,♀72-76毫米;跗蹠♂22-24毫米,♀26-27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落叶森林和林缘地区,尤其是以林内开阔草地和河谷地带较喜欢,也常出现在山脚和邻近的开阔平原。
留鸟。常成群或单个栖息在山坡高大的乔木树冠顶枝上。主要以昆虫、小鸟和鼠类等为食,常栖息在高大树木上或成圈地在空中飞翔寻觅食物,如果是昆虫,发现后就即刻捕食,如果是小鸟、蛙等较大的食物,则带到栖息地后再吃。
原产地:孟加拉国、中国、印度、老挝和越南。
可能灭绝:不丹。流浪汉:中国香港。不确定:缅甸。
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各地均为留鸟,但极为罕见。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啄木鸟废弃的洞中。距地高6-20米。巢的底部铺垫有昆虫的碎片。每窝产卵3-4枚。卵的大小为24-29毫米×20-23毫米和30毫米×23.5毫米。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白腿小隼的全球种群数量估计约为1,000-10,000只(Ferguson-Lees等人,2001年),而中国种群数量估计小于约100个繁殖对(2009年)。趋势理由:在没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胁的证据的情况下,认为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2016年9月21日,来自中国各地的“鸟友”云集婺源拍摄珍稀鸟类。面对镜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腿小隼毫不怯场,卖萌的神态惹人怜爱。说其可爱,是因为它的模样有点像大熊猫,所以人们称它为“熊猫鸟”、会飞的“熊猫”。鸟类专家告诉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它大小和麻雀相仿,却能猎杀比它大几倍的猎物,号称世界上最小猛禽。白腿小隼数量极少,在中国已难觅其芳踪,只有婺源留住了这近濒危的鸟类。婺源县加大珍稀鸟类保护力度,给来自世界各地鸟类爱好者提供了极好的观赏、拍摄机会,当地群众也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分享到“生态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