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信南山

更新时间:2024-07-03 20:42

《小雅·信南山》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描写周王祭祖祈福的乐歌,侧重于对农业生产的描绘,表现出周朝作为一个农耕社会的文化特色。全诗六章,每章六句。首章写开疆拓土,第二章写风调雨顺,第三章写酒食祭祖,第四章写瓜菹献祭,第五章写清酒牺牲,第六章写祭典礼成。此诗写景状物,纯用白描手法,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深挚的感情;细节描写十分出色,真实而又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品原文

小雅·信南山①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②。畇畇原隰③,曾孙田之④。我疆我理⑤,南东其亩⑥。

上天同云⑦,雨雪雰雰⑧。益之以霡霂⑨,既优既渥⑩,既霑既足⑪,生我百谷。

疆埸翼翼⑫,黍稷彧彧⑬。曾孙之穑⑭,以为酒食。畀我尸宾⑮,寿考万年。

中田有庐⑯,疆埸有瓜。是剥是菹⑰,献之皇祖⑱。曾孙寿考,受天之祜⑲。

祭以清酒⑳,从以骍牡㉑,享于祖考。执其鸾刀㉒,以启其毛㉓,取其血膋㉔。

是烝是享㉕,苾苾芬芬㉖。祀事孔明㉗,先祖是皇㉘。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小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信(shēn):即“伸”,延伸。南山:即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南。

②维:是。禹:大禹。甸:治理。

③畇(yún):平整田地。畇畇,土地经垦辟后的平展整齐貌。原隰(xí):泛指全部田地。原,广平或高平之地;隰,低湿之地。

④曾孙:后代子孙。朱熹诗集传》:“曾,重也。自曾祖以至无穷,皆得称之也。”相当于《小雅·楚茨》中所称“孝孙”,故又作为主祭者之代称。田:垦治田地。

⑤疆:田界,此处用作动词,划田界。理:田中的沟陇,此处亦用作动词。疆指划定大的田界,理则细分其地亩。

⑥南东:用作动词,指将田陇开辟成南北向或东西向。

⑦上天:冬季的天空。《尔雅·释天》:“冬曰上天。”同云:天空布满阴云,浑然一色。

⑧雨(yù)雪:下雪,“雨”作动词,降落。雰(fēn)雰:纷纷。

⑨益:加上。霢(mài)霂(mù):小雨。

⑩优:充足。一说通“瀀”,润泽。渥(wò):湿润。

⑪霑:沾湿。足:充分。一说通“浞”,湿润。

⑫埸(yì):田界。翼翼:整齐貌。

⑬彧(yù)彧:同“郁郁”,茂盛貌。

⑭穑:收获庄稼。

⑮畀(bì):给予。

⑯庐:草庐,房屋。一说“芦”之假借,即芦菔,今称萝卜。

⑰菹(zū):腌菜。

⑱皇祖:先祖之美称。

⑲祜(hù):福。

⑳清酒:清澄的酒,祭祀时用。

㉑骍(xīng):赤黄色(栗色)的牲畜。牡:雄性兽,此指公牛。

㉒鸾刀:带铃的刀。

㉓毛:取牛毛是为向神显示其色纯一。

㉔膋(liáo):脂膏,此指牛油。

㉕烝(zhēng):冬祭。享:祭献,上供。或以为“烝”,即蒸煮之“蒸”。享,即“烹”,煮。

㉖苾(bì):浓香。

㉗明:礼仪周备。

㉘皇:祖先神因得到献祭而更加赫赫伟大。一说即“暀”之假借,归往,前来享受献祭的意思。

白话译文

终南山山势绵延不断,这里是大禹所辟地盘。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齐,后代子孙们在此垦田。划分地界又开掘沟渠,田陇纵横向四方伸展。

冬日的阴云密布天上,那雪花坠落纷纷扬扬。再加上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

田地的疆界齐齐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壮茂盛。子孙们如今获得丰收,酒食用谷物制作而成。可奉献神尸款待宾朋,愿神灵保佑赐我长生。

大田中间有居住房屋,田埂边长着瓜果菜蔬。削皮切块腌渍成咸菜,去奉献给伟大的先祖。他们的后代福寿无疆,都是依赖上天的赐福。

祭坛上满杯清酒倾倒,再供奉公牛色红如枣,先祖灵前将祭品献好。操起缀有金铃的鸾刀,剥开牺牲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鲜血和脂膏。

于是进行冬祭献祭品,它们散发出阵阵芳香。仪式庄重而有条不紊,列祖列宗们驾临徜徉。愿神灵赐以宏福无量,子孙们享福万寿无疆。

创作背景

《小雅·信南山》与《小雅·楚茨》同属周王室祭祖祈福的乐歌。但二者也有不同:《小雅·楚茨》言“以往烝尝”,乃兼写秋冬二祭;而《小雅·信南山》单言“是烝是享”,则仅写岁末之冬祭。烝祭是一年的农事完毕以后的最后一次祭典,周人以农立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奉播植百谷的农神后稷为始祖,为了取得丰收,经常举行祭祀活动,而在年终的祭歌中着力歌唱农事,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毛诗序》称:“《信南山》,刺幽王也。不能修成王之业,疆理天下,以奉禹功,故君子思古焉。”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首章写开疆拓土,开篇言:“信彼南山,维禹甸之。”诗人是在描述周代的京畿地区。在诗人看来,这畿内的大片土地就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开辟出来的。毛传训“甸”为治,而郑笺则落实为:“禹治而丘甸之。”“丘甸”即指田地划分中的两个等级。《周礼·地官·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因而郑笺等于坐实井田制起源于夏代。孔疏承郑笺之说,谓“是则三王之初而有井甸田里之法也”,“是则丘甸之法,禹之所为”。尽管有的学者认为大禹治水“未及丘甸其田也。且井邑丘甸出调法,虞夏之制未有闻焉”(孔疏引孙毓说),但郑、孔之说也不无参考意义。

首章末二句云:“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也值得注意。疆理田土也是古代井田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孟子·滕文公上》云:“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可见古人对经理田界是非常重视的。毛传释此诗云:“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有的学者解释得更为具体,如王安石说:“疆者,为之大界;理者,衡从(横纵)其沟涂。”(《吕氏家塾读诗记》引)吕氏又引长乐刘氏说云:“疆谓有夫、有畛、有涂、有道、有路,以经界之也。理谓有遂、有沟、有洫、有浍、有川,以疏导之也。”刘氏之说当是依据《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里所谓“南东其亩”也与井田制有关。此句指顺应地形、水势而治田,南指其田陇为南北向者,东则为东西向者,此即《齐风·南山》所云“衡从其亩”。郑笺释曰:“‘衡’即训为横。韩诗云:东西耕曰‘横’。‘从’……韩诗作‘由’,云:南北耕曰‘由’。”《左传·成公二年》载:晋郤克伐齐,齐顷公使上卿国佐求和于晋营,晋人要求“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也就是使齐国的陇亩全部改为东西向,这样晋国一旦向齐国进兵,就可长驱直入。国佐回答晋人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国佐引此篇为据,说明先王当初定田土之疆界是根据不同的地势因地制宜的,既有南北向,也有东西向的田陇,如今晋国为了军事上的便利而强令齐国改变田陇的走向,是违反了先王之道。此事又见诸其他典籍,但情节上有些出入。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晋文公伐卫,东其亩。”《吕氏春秋·简选)云:“晋文公东卫之亩。”郭沫若引成公二年事云:“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种证明。因为亩道系以国都为中心,故有南北纵走与东西横贯的两种大道。南北纵走的是南亩,东西横贯的就是东亩。《诗》上所说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就是这个事实。……这些资料好像与井田制并无直接关系,而其实它们正是绝好的证明。”(《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评》)

第二章写风调雨顺。天上彤云密布,瑞雪纷纷,加之小雨如酥,润泽大地,五谷丰登

第三章写酒食祭祖。地界整齐,庄稼茂盛,曾孙收获,酿造美酒,敬祭神主,厚待宾客,静享清福,万寿无疆。

第四章写瓜菹献祭。田中有庐,地畔种瓜,剥削干净,腌渍上供,敬献先祖。曾孙长命百岁,都是受上天佑护。

第四章中的“中田有庐”,说者也以为与井田有关。《吕氏家塾读诗记》引邱氏说云:“公田百亩内,除二十亩为八家治田之庐。”又引董氏曰:“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每家庐舍二亩半。”按《孟子·公孙丑上》述井田云:“方里而井,井凡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榖梁传·宣公十五年》称:“古者三百步为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范宁注:“此除公田八十亩,余八百二十亩。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亩。除二十亩,家合二亩半为庐舍”,“八家共居”。《韩诗外传》载:“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足以其民和亲而相好。《诗》曰:‘中田有庐,疆埸有瓜。’”以上诸说大同小异,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公田中有八家共居的庐舍二十亩。说诗者多从其说,但笺疏别有所解。郑笺云:“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其田事。”孔疏云:“古者宅在都邑,田于外野,农时则出而就田,须有庐舍,于田中种谷,于畔上种瓜,所以便地也。”按笺疏之说,田中的庐舍成了农民在地里干活时的临时住所了。到了郭沫若,干脆推翻旧说,以为庐与瓜为对文,庐也当为植物,故庐为芦之假借,正如“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台、莱、瓜、壶均为植物一样。郭氏别出心裁,也可聊备一说(参见《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第五章写清酒牺牲。先以清酒祭献,继之以红色雄牛作牲,一并敬献先祖享受。曾孙作为主祭之人,手执带鸾铃之刀,剥开皮毛,取出血脂,干干净净敬献先祖。

第六章写祭典礼成。冬祭进享,祭品芬芳。祭祀隆重,先祖光彩。回报子孙大福大贵,万寿无疆。

此诗笔调舒展灵活,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诗中描写自然风物很有特色,诗人善于运用不同的笔墨来表现不同自然景物的特点。如写田原,从大处落墨,突出田界沟洫纵横交错,笔直延伸向远方,给人以一种辽阔苍茫之感,又写连峰叠嶂,逶迤绵延的终南山脉为之屏障,更显示出雄浑气象。首章写田原高山,只用粗线条几笔简洁勾勒,却有涵千里于尺幅之中的艺术效果。再如写冬雪,云“上天同云,雨雪雰雰”,上句写天,阴云万里,沉沉欲坠,天云浑然一色;下句写地,霰雪乱舞,纷纷扬扬,山原银妆素裹,画面极为开阔壮观。写春雨,则另换成一付轻柔笔触,云:“益之以霢霂”,那“当春乃发生”的春雨轻盈细密,大地一片迷濛的景象,如在目前。冬雪、春雨这两幅风调绝然不同的景致,经诗人妙手组接在一起,刚劲之中含温润娟秀,给人以特殊的美感。这几句写景笔墨跌宕多姿、疏宕之中融入细腻柔婉,十分动人。此章四五两句“既优既渥,既霑既足”,连用四个动词。“优”“渥”描绘雪雨覆盖大地,既充沛又均调,不浸不淫,恰到好处;“霑”“足”则写雪雨渗入土壤,滋润大地,霑溉万物。用词之贻切生动,运笔之细致入微,确如姚际恒所说“后世不能到。”全诗写景状物,纯用白描手法,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深挚的感情。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此诗大指,与楚茨略同,此其篇首四句之意也。言信乎南山者,本禹之所治,故其原隰垦辟,而我得田之,于是为之疆理,而顺其地势水势之所宜,或南其亩,或东其亩也。”

宋代王质诗总闻》:“《楚茨》烝尝之祭也,其仪差详;《信南山》荐新之祭也,其仪差略。”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田事,冬雪宜大,春雨宜小。雰雰以言雪大,霢霂以言雨小。优、渥、沾、足,皆承雨言,则夏亦可知矣。”“上篇(指《楚茨》)铺叙闳整,叙事详密;此篇则稍略而加以跌荡,多闲情别致,格调又自不同。”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何氏楷亦云:‘《楚茨》《信南山》同为一时之作。《楚茨》详于后而略于前,自祭祊以前,但以‘祀事孔明’一语该之。《信南山》详于前而略于后,自荐熟以后,但以‘祀事孔明’一语该之。”

后世影响

此诗对于后人研究古代的井田制很有参考价值。井田之制因其年代久远,难以稽考,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诗则提供了若干很有价值的讯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