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隼雕

更新时间:2023-06-12 15:15

小隼雕(学名:Hieraaetus morphnoides):是鸟纲、鹰科的中型猛禽,体长45-55厘米,有两种颜色形式:浅褐色,有明显的下翼图案,上体深褐色,下体苍白,头部锈色,具苍白的“M”标记和黑色翼尖的下翼图案。两种色型的头部都有一个带有轻微波峰的黑色条纹,上翼上有一个苍白的肩带,一条相当短的方形尖端条纹尾翼和羽毛腿。暗色型与浅色型非常相似,但羽毛颜色较深,方尾更加纤细,短腿而裸露。腿爪和鸟喙都较小。虹膜褐色,嘴天蓝色或淡蓝色,尖端黑色,蜡膜和嘴裂黄色,脚暗黄色。

形态特征

小隼雕是一种中型猛禽。有两种颜色形式:浅褐色,前额、眼先白色,头顶至后颈和颈侧茶褐色或茶棕色,具暗褐色纵纹,和独特的红褐色前缘,尤以头顶较宽;通常有窄的黑色眉纹,背、腰土褐色,肩外侧、最内侧次级飞羽、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较淡,具有宽阔的白色或淡皮黄色羽缘和暗色羽轴纹;大覆羽和初级覆羽黑色,具窄的淡色羽缘;初级飞羽黑色,内翈基部具白色横斑和斑点。长的尾上覆羽淡黄褐色或黄白色,尾羽棕褐色或暗褐色,上面具暗灰褐色横斑,下面淡灰色,无斑。下体纯白色或皮黄色,具褐色纵纹,尤以颏部最密。在下胸、腹和两胁纵纹不明显,翼下覆羽和长的腋羽白色,具黑色斑纹,短的腋羽白色,具棕褐色纵纹;跗蹠被羽,覆腿羽和尾下覆羽白色具不明显的棕色横斑。

暗色型头部没有黑色标记,脸颊苍白,体羽暗褐色,缀有淡红色,特别在下体;胸和腹具暗色纵纹,双翼更长,具更大的带状翼尖。尾圆形更长,淡红褐色,无条纹。腿裸露的更弱。

幼鸟更富于棕色,特别是下体,同时下体的纵纹这次较成鸟更粗著。

虹膜褐色,嘴天蓝色或淡蓝色,尖端黑色,蜡膜和嘴裂黄色,脚暗黄色。

大小量度:体长38–55厘米;雄鸟体重440–810克,雌鸟体重745–1250;嘴峰22毫米;翼展101–136厘米;尾212毫米;跗蹠56毫米。

栖息环境

该物种的栖息地包括林地或开阔的森林。位于丰富度较高的地区的山坡,那里有树木繁茂的开阔地带,例如河岸林地、森林边缘和树木繁茂的农田。通常会避开大片茂密的森林,喜欢在空旷的林地里狩猎,在野外,小隼雕会利用树木的缝隙进行监视。在澳大利亚首都地区,它们栖息在开阔的林地和河岸地区。

经常在各种各样的开放和树木繁茂的栖息地中生活。它们通常会避开茂密的森林,无论是雨林还是较干燥的桉树林。但是,它们需要一些树木作为周围乡村的观察点。小隼雕显然偏爱树木繁茂,崎岖不平的山丘,稀疏的树林,离水源不远的灌木丛和沿河的林带。栖息高度可达最高海拔为1,500米。

生活习性

常单独活动,迁徙期间亦成群。善飞行,两翅扇动甚快,常在森林中树木间穿梭。飞行技巧甚为高超和灵巧,有力而迅速。有时亦见在空中翱翔和滑翔,滑翔时两翅微向前举,翼角弯向后,翅呈半叠状。

觅食主要在各种类型的森林中。觅食方式主要是隐蔽在树枝叶间,当猎物出现时突然出击,冲向猎物;也在林木间高速飞翔追捕猎物;有时也在高空翱翔、盘旋搜寻猎物,发现后通过翅的弯曲和收叠,急速俯冲下来捕捉。主要以啮齿动物,野兔、小鸟、幼鸟、爬行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大型昆虫和腐肉。

曾经食物主要是本地野兔,但随着兔子杯状病毒病的传播,以及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兔子数量下降65-85%,该物种依赖的猎物正在大幅度减少,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内陆的大部分原产哺乳动物猎物都濒临灭绝,例如大型啮齿动物、袋狸、草原袋鼠和小野兔。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全境。

繁殖方式

小隼雕的分布范围很广,繁殖期一般发生在8月下旬至来年1月。再往北,是3-8月。巢建在开阔的林地或绿树成荫的河道中的成熟活树上,很少在孤立的树上筑巢。鸟巢是用木头和小树枝搭建成相当大的碗状结构,宽度为60-75厘米,厚度或深度约为30厘米。内衬绿叶。巢被放置在高达50米的树上,通常是最大的树之一。也会重复使用以前遗弃的猛禽巢。每窝产卵1-3枚,雄鸟也帮助孵化,在此期间另一只鸟会为伴侣带来食物。孵化期33-41天。雌鸟主要承担养育幼鸟,雄鸟也会为幼鸟寻找食物。幼鸟在54-66天后会飞行,此后它们仍然留在父母的巢中,依赖父母继续养育2个月左右。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每100平方公里有4-6对。 巢有时相距仅300米。小隼雕的成熟的个体数量为10,000-100,000只。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