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食蚁兽

更新时间:2024-04-13 09:57

小食蚁兽(学名:Tamandua tetradactyla):哺乳纲、披毛目的一种食蚁兽。头体长53.5-88厘米,尾长40-59厘米;体重4500克。前肢有四个趾爪,后肢则为五趾。行走时会用手背而不是掌心着地。腹部及卷尾的尾部均没有毛发。口鼻部修长及弧形向下弯,舌长;眼睛很小,视力较差;耳朵很敏锐,尾部有缠绕性。

形态特征

小食蚁兽头体长53.5-88厘米,尾长40-59厘米;体重4500克。由于在不同分布地区的个体差异大,致使在分类描述上变得困难。如在南美洲东南部的亚种像穿上了一件黑色背心般,结果两肩、侧腹及臀部均为黑色一直环绕至前臂,从背部看上去则呈现一个V型,而其余部分则呈现出亚麻色、黄褐色至褐色;位于巴西北部至委内瑞拉及安第斯西部的种群则全身披金色、棕色甚至黑色,背心痕迹不明显。

前肢有四个趾爪,后肢则为五趾。为避免锋利的趾爪刺伤掌心,它们行走时会用手背而不是掌心着地。腹部及卷尾的尾部均没有毛发。口鼻部修长及弧形向下弯,张开幅度则刚好与其直径相近,长长的舌头则从此伸出。眼睛很小,视力较差;但直立的大耳朵很敏锐,该物种更依赖听觉去判断四周的环境。树栖性,尾部有缠绕性。

食蚁兽身体结构上的特征,是与其捕食昆虫的一系列活动相联系的。头骨长而大致呈圆筒状,颧骨完全,长的鼻吻部有复杂的鼻甲。齿骨细长,无齿。蠕虫状的长舌能灵活伸缩,舌富有由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和腮腺分泌物的混合粘液,用于粘取众多的蚁类。这些发达的腺体位于颈部。前肢有力,第三趾粗大,长着强而弯曲的爪,其余各趾缩小。小食蚁兽完全或部分过着树栖生活,步行时,前肢靠带弯爪的内向趾背着地。身上和尾部的毛均较短,且尾有抓挠能力。亚马逊河南北亚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

栖息环境

该物种生活的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2000米。栖息于各种湿润和干燥的森林中,包括红树林、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和荆棘丛。最常见于溪流和河流附近的栖息地,尤其是那些藤蔓和附生植物茂密的地方。这与这些地区可提供猎取的食物特别多不无关系。

生活习性

小食蚁兽一般为夜行性,偶尔也会白天出没。日间多在大树干的树洞或其他动物留下的洞穴内栖身。独行性,仅在被激怒时发出嘶嘶声及从肛门腺体中放出难闻的气味。一天中花长时间在树上觅食,有研究指委内瑞拉种群会花13-64%的时间在树上生活。事实上,小食蚁兽在地上的活动不算灵敏,不能像其近亲大食蚁兽般高速奔驰。

强而有力的前肢除了用作捣毁蚁丘觅食外,也是重要的自我保护工具。如在树上受到威胁,小食蚁兽会用其后肢及卷尾抓紧树枝,腾空两臂以作战斗之用。如在地上受袭,它们会背靠岩石及大树,并用前肢抓住对手与其周旋。在热带雨林中,常见小食蚁兽擦拭附在眼睛上的苍蝇及蚊子等昆虫。

小食蚁兽利用其强壮的前肢撕开开放的巢穴,细长的鼻子和圆形舌头(长达40厘米)来舔食昆虫,从而提取猎物。主要吃树栖的蚂蚁和白蚁,通过气味定位。会避免食用具有强大化学防御能力的蚂蚁,例如军蚁切叶蚁。偶尔也吃蜂蜜和蜜蜂,在人工饲养中,还吃水果和肉。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根廷(卡塔马卡、查科、科尔多瓦、科连特斯、福尔摩萨、拉里奥哈、米西奥斯、萨尔塔、圣菲、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图库曼)、玻利维亚、巴西(托坎廷斯、塞尔希佩、圣保罗、阿克里、阿拉戈斯、阿马帕、亚马逊、巴伊亚、巴西利亚联邦区、塞阿拉、圣埃斯皮里图、戈亚斯、马拉尼昂、马托格罗索、南马托格罗索、米纳斯吉拉斯、帕拉、帕拉伊巴、巴拉那、伯南布哥、皮奥伊、里约热内卢、北里奥格兰德、南里奥格兰德、朗多尼亚、罗赖马、圣卡塔琳娜)、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巴拉圭、秘鲁、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乌拉圭、委内瑞拉。

繁殖方式

小食蚁兽的雌性是多倍体的;交配通常发生在秋天。妊娠期从130天到150天不等,每胎产一只幼崽,在春天出生。幼食蚁兽一出生就不像它的父母;它的皮毛从白到黑都不一样。它骑在母亲的背上一段时间,有时会在母亲觅食时安全的栖息在树枝上。寿命为9年6个月。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3年 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小食蚁兽尽管在其活动范围的某些部分,它们被家犬猎杀或作为宠物出售,但并没有受到重大威胁。有时(不适当地)用作宠物或食用。皮肤有时用于制造皮革产品。在野外发现的小食蚁兽被捐赠或出售给私人或动物园,并可能参与动物贩运。栖息地丧失和退化、野火和道路交通在某些地区构成威胁。在乌拉圭,小食蚁兽受到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栖息地丧失的影响(Coitiño等人,2013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