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1 08:55
小鳁鲸,又名小须鲸、明克鲸、尖嘴鲸、尖头鲸、缟臂鲸。小鳁鲸是鲸目须鲸科须鲸属哺乳动物,是一种小型须鲸,小鳁鲸头极窄而尖,仅一条嵴。体呈细长的流线形,吻窄而尖,上面观头部成一锐角等腰三角形。具背鳍小,镰刀形。鳍肢细,末端尖。尾鳍颇宽,后缘平滑,凹形,具缺刻。鳍肢褶沟细,长不达脐,个体差异很大,终止于脐之前鳍肢之后。背部黑色或黑灰色、腹部和鳍肢的上面白色、体侧灰色。鳍肢的基部与末端均为黑色,中间为一白色横带;须板白或黄色。鲸须的前面黄白色,后面则为灰或黑褐色。尾鳍下面的有些部位为蓝铁灰色。
关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小鳁鲸的差异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有讨论。True(1904)和Omura (1957)认为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小鳁鲸的头骨量度无明显不同处。Томилин(1957)认为北大西洋者吻突长度的量度指数较北太平洋者为大,指出这是区分北太平洋(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scammon)与北大西洋(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acutorostrata)两个亚种的主要依据。后来Omura (1975)也认为两者头骨量度有所不同。从黄海北部所获鲸的头骨测量(徐汉光等,1983)与北大西洋者也有差异。根据外形特征,Omura (1975)指出北太平洋小鳁鲸鳍肢上的白色横带前缘在外侧中线处向基部呈突出状,而北大西洋者不具此突出形。黄海北部和日本近海者同样具有突出形这一特征。关于须板数,Omura和Sakiura (1965)认为北太平洋者较北大西洋者为少;Jonsgard (1957)测北大西洋者平均为304片,Sergeant (1963)对纽芬兰产者的计数较千岛群岛者也多(NBaHOBa,19 61),黄海北部产者平均为253片(王丕烈,1978)。上述差异都将有助于把该种区分为北太平洋亚种和北大西洋亚种。
体短粗,呈纺锤形。黄海捕获最大体长,雌鲸8.60米,雄鲸7. 91米;平均体长雌鲸6.93米,雄鲸6.14米;成年雌鲸体长大予雄鲸。大连前海捕获鲸平均体长,雌鲸7.28米,雄鲸6.92米。海洋岛渔场平均体长,雌鲸6.75米,雄鲸6.04米。体长为最大体围的1.4~2.4倍。头部较小,身体前部较肥粗,自头部最粗大的部分向前由颧骨至吻端缩小得特别尖锐,两侧匀称,正面观犹如等腰三角形。在吻端至呼吸孔的颌骨中线上形成不高的脊峰。成年鲸下颌端比上颌端突出15~20厘米,闭拢嘴时,下唇边缘高于上唇端。由鳍肢向后体形较圆,自脐部向后渐次减细且匀称。尾部比例大,约为体长的28%。从背鳍和肛门往后至水平的尾鳍这一段上下形成尖锐的脊谷与“龙骨”。呼吸孔2个,并列于头部正面两眼横线的稍前方。眼睛很小,直径6~8厘米,位于嘴角紧上侧,微向外突出。外耳仅为1对极小的圆孔,位于眼的后上方,距眼平均为体长的5.4%。
背鳍位于肛门垂直线的稍前方,亦即体长后部分1/3的起点处,顶端向后特别弯曲而有规律,后缘形成凹裆,其高度一般为体长的3.5%。鳍肢小如剃刀形,由中央部稍后呈急角度的变窄,平均最大宽度为28.5厘米。尾鳍有缺刻,尾叶两翼曲线轮廓较匀整,每一翼的宽度约等于鳍肢的长度。腹部褶沟50~72条,由下颌前部的联接处起向后延伸,终止于脐的稍前方,主要分布在鳍肢下边腹部的范围内,由腹部的中央位置向两侧渐短浅,以鳍肢附近的为最短。所有褶沟并不完全由前向后成一直线延伸,其中有些往往在半途分枝为两条。胎儿的褶沟数通常和母鲸并不一致。脐约在身体的中央部位。肛门位于身体后部1/3的起点处。其前面为生殖裂。雄性的阴茎通常不露出体外。雄性的乳头位于阴沟的后方两侧,埋于乳沟内。1960年7月8日获一头体长450厘米的雄鲸,只有1个乳头夹在右侧乳沟内,而左侧平坦没有乳头和乳沟。雌性阴裂未成熟期通常闭合,成熟后稍开口把阴挺露出。乳头2个,分别位于生殖裂的两侧,平时藏于皮质纵沟内,授乳期则露出沟外。体长750厘米的雌鲸生殖孔长20厘米,阴沟长50厘米,乳头直径2厘米,两侧乳沟长20厘米,距阴沟6厘米。年龄大的鲸在乳沟外侧另形成一平行的短纵沟,长约15厘米,距乳沟3厘米。
由背部至体侧带有浅蓝色的暗灰或灰黑色,背部色浓,两侧渐淡。背鳍与脊背为同样颜色。颌部、胸部和腹部乳白色。刚被击毙的鲸白色部分有时呈现出十分美丽的粉红色泽,整个身体呈现出亮光。一般头部至鳍肢处脊背部分的色泽较其余体色深而呈暗灰色,甚至呈黑色。这样的颜色在侧面由嘴角至鳍肢基部间形成一宽舌状,背的暗灰色部分由鳍肢稍后斜伸至尾部,界限鲜明,渐至体侧色淡而呈蓝灰色。下颌两边灰黑色,吻端白色。颌部褶沟淡红色或乳白色,至胸部及腹部褶沟内为淡红色,褶垄为乳白色。近鳍肢下的褶垄灰色,褶沟深灰色。由鳍肢往后白色分布区扩大,可上升达体侧的一半,而后渐下降,沿尾柄的下面缩小至1/3以下。
鳍肢外侧中央部分有1条宽约20~35厘米的白色横带,通常为鳍长的1/3,基部和远端的其余部分与背鳍一样为灰黑色,接近白色带处为灰色。此白色带与基部灰黑色区以凸形线截然相分,与远端的黑色区界线不明显。鳍肢内侧的颜色与外侧相同,且白色横带稍宽些。刚捕获的鲸白色带往往带有粉红色彩。尾鳍上面与脊背呈同样的颜色,下面和腹部一样呈乳白色,但其两端为灰色,并沿其外缘具有黑色的边。
鲸毛分布在头部,共有38~47根,均为白色。其生长位置不对称。通常在上颌两侧成纵列各生有4~5根,呼吸孔两侧各有2~3根,呼吸孔中央位置间有2~3根。下颁每侧成纵列生有5~8根,下颌吻端成两个垂直列各有5~6根。毛的排列间距也不匀称。胎儿或成体在头部上述位置均生有毛,胎儿与母体的毛数并不一致。
鲸须每侧有230~273片,根据38头统计,平均为253片。整个须列长度为头骨长度的60%左右。须板为直角三角形,一般高约17厘米,位于须列的中后部最高为21厘米。须板基部宽约10厘米,中部宽约5厘米;厚度可达1.8~2.5毫米。须毛细软,长约13厘米,直径0.2~0.6毫米。须板最大间距约5毫米,近端比远端的间距几乎大1倍。须板长、宽、厚度及间距随体长的增长而增大。须板和须毛都呈黄白色,间或呈乳白色。某些个体部分须板外缘有灰黑色的边,宽度一般为5毫米。
头骨背面观呈锐角等腰三角形,长度相对比其它鲸类小,这同其过滤器官小有关系。颅全长为体长的21~25%,通常不大于2米。体长750厘米的鲸,颅长181厘米,颅宽85厘米。吻突尖锐,微向下弯,后部短粗而宽。上颌骨显得短宽,颚鼻突短,前颌骨细长而稍扭曲。鼻骨上面呈三角形,向前伸出达额鼻突基部连线。犁骨呈管状向颚面凸出。额骨眶板较大而宽。眶上突宽而大。眼窝较大。听泡小。上枕骨呈三角形,由顶端身体向后下方倾斜构成颅顶盖,中央至枕骨大孔有一脊。基枕骨、外枕骨同上枕骨愈合一起。鳞骨下方有一浅凹,借以同下颌骨相关节。下颌骨向外方弓曲,前端稍扁,冠状突高。
脊椎骨48~50个。颈椎7个,各自分离。腰椎和尾椎数量有差异。椎式通常为C7+T11+L12+Ca18=48。颈椎占脊椎总长的5.5%,胸椎占总长的21.2%,腰椎占36.1%,尾椎占37.2%。肋骨11对。胸骨的变异性较大,一般呈“十”字形。肩胛骨如板斧。鳍肢有4指,指式为:Ⅰ-3~4,Ⅱ-8,Ⅳ-7,Ⅴ-4。腰带骨呈棒状略弯曲。
小鳁鲸多单独游泳,在小范围内可发现10~20头的个体,但系散群。通常并不成对伴游,只在发情交配期短时合游。仔鲸在哺乳期随母鲸游泳。呼吸时喷出的雾柱细而稀薄,高达1.5~2米。通常每回露出水面呼吸2~4次,每次间歇约3~4秒,平均在水面停滞时间为10~15秒。潜水时间短,约隔2~4分钟又重新露出水面呼吸。1955年在海洋岛渔场的小耗岛北追逐1头小鳁鲸时,曾发现1回呼吸达11次之多,潜水时间约有10分钟。受惊后多不进行连续的呼吸,尤其在长时间被追逐疲于奔逃时,每次潜水只呼吸1次,且潜水游行距离亦短,仅40米左右,潜游方向不定,捕鲸船往往被其迷惑。当它未受惊或疲倦时,则很轻稳地浮出水面呼吸3~4次,而后缓慢地潜入水中。入潜时体躯非常倾斜,先露出头部,随即急潜向下,渐次露出背部及尾柄,同时弯曲身体凸出背部并急屈尾柄,很快消失于水面下,尾鳍从不露出水面。小鳁鲸呼吸时体躯露出水面的部分比它种鲸多,背部露的较高。游泳速度达5~7海里/小时(1海里=1852米),被追捕逃逸时可达10海里/小时。
母鲸似有保护仔鲸的特性,曾有多次遇到母仔鲸伴游,从仔鲸体长甚小和尚未竖起的柔软背鲭可断定为出生不久的乳鲸,当母鲸发现有船接近时,总不让仔鲸在靠船的一侧游泳。仔鲸可能因体小和气力不足,急速游泳呈连续跳跃姿态。还发现出生不久的乳鲸连续跳跃游泳时间过长时,母鲸起伏水面用鳍肢似做驮负的现象。母仔鲸眷恋性强,母鲸被捕后,曾有仔鲸连续几次撞向船边致死的情景。
小鳁鲸冬春季多游向低纬度水域,夏秋季则索饵北上达高纬度水域。经日本海进入东海、黄海的一支小鳁鲸,一部分沿朝鲜西海岸游向海洋岛渔场,并可至大连近海。11月至翌年1~2月,海洋岛渔场已有少数到来,形成初渔期,分布在中国海洋岛、獐子岛、大耗岛、小耗岛、小长山岛、蚆蛸岛附近水域,至3月中旬逐渐增多,4~6月经常发现有20头以上的分散个体,在各岛屿近海进行索饵、生育洄游,形成盛渔期。在该时期白海洋岛以东水域往西直至广鹿岛南、獐子岛以西的外海皆有分布,而在大鹿岛至王家岛一带及海洋岛东北水域较少,6月末以后远离近海,出没在海洋岛东南深水域向南洄游。一部分经石岛外海绕过山东高角到达烟威渔场,其中有些北上直达海洋岛渔场。小鳁鲸于11月至翌年2月出现在石岛渔场,3月以后数量逐渐增多,该海域为小鳁鲸南北涸游通道,5~6月由黄海北部南下的鲸群在该海区索饵、育仔、形成优良渔场。烟威渔场在头年10月可发现为数极少的鲸,自4月中旬即有较多小鳁鲸游来,至5月形成旺讯,但渔期甚短,主要分布在出岛至芝罘岛一带。随后继续北上经大竹山、圆岛一带到大连前海。12月初即有少量鲸游来大连前海,4月中旬开始有较多小鳁鲸出没,5~6月为盛渔期,分布在三山岛至旅顺龙王塘水域,以老虎滩至小平岛的近岸水域较多。该时期在渤海的大连至小龙山岛水域也有发现。很少一部分穿过黄海中部可达青岛外海及海州湾一带。7月以后小鳁鲸大都离开黄海北部。
食饵以太平洋磷虾和小鱼类为主。胃容物主要为玉筋鱼、太平洋磷虾、日本鳀鱼,也有青鳞鱼、扁鲦、黄鲫、小黄鱼、鳝鱼、鲵鱼、黄姑鱼等,吞食这些鱼类都是少量的。
广分布于南极水域、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及北冰洋,在热带地区较少。西太平洋日本沿岸、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均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北海近海,广东大亚湾,台湾省南部水域,福建近海,浙江鄞县、舟山近海,上海崇明岛、长江口均有记录;以北部黄海为主要猎捕区;辽宁黄海侧为主要渔场,渤海侧可达小龙山水域。
安圭拉、南极洲、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澳大利亚、巴哈马、比利时、百慕大、巴西、佛得角、加拿大、智利、中国、古巴、丹麦、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法罗群岛、法国、法属圭亚那、冈比亚、希腊、格陵兰、瓜德罗普岛、冰岛、印度尼西亚、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朝鲜、毛里塔尼亚、墨西哥、摩洛哥、莫桑比克、荷兰、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挪威、巴布亚新几内亚、葡萄牙(马德拉岛、葡萄牙大陆、亚速尔群岛)、波多黎各、俄罗斯联邦、圣马丁岛(法国部分)、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塞内加尔、圣马丁岛(荷兰部分)、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斯瓦尔巴和扬马延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国、美国、乌拉圭、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西撒哈拉。
在中国黄海小鳁鲸分娩和交配期极不一致,大都拖长3~4个月,个别可延续半年之久。通常6月份以后可遇有雌雄鲸伴游现象,并配期多在7~9月间。妊娠鲸最小体长6.60米,黄海小鳁鲸体长达7米以上的一般都已性成熟。妊娠期10~11个月。当胎儿体长达240厘米以上时,妊娠鲸全部有乳汁分泌。所得胎儿最大体长为255厘米。4月上旬已有个别分娩,5~7月间为分娩盛期,迟至9月份仍有个别分娩。黄海小鳁鲸只有1个生殖期。初生仔鲸体长250~270厘米,体重一般都超过150千克。每产1胎。海洋岛渔场曾获双胎2例。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2021年2月,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小鳁鲸由于个体较小,在世界捕鲸业中过去不被重视。随着大型鲸种资源数量的减少,并先后被禁捕后,小鳁鲸方跃居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南极停止对大型鲸种猎捕后,小型鲸成为唯一猎捕对象,但也因资源逐年减少,而后停止商业性捕捞。北太平洋,小鳁鲸的资源数量也已较少。日本过去年捕获量500余头,中国对游来黄海北部的小鳁鲸年捕获量最多180余头,一般年获量仅数十头。1981年中国终止捕鲸。但日本、韩国继续在日本海及黄海南部猎捕小鳁鲸,韩国年获量多达800余头,而后产量急剧下降,直至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决议停止猎捕。
2019年7月1日,日本正式重启商业捕鲸,8艘捕鲸船先后从北海道钏路港及山口县下关港出海,前往日本专属经济区域内进行捕猎。当天已有两条小须鲸被捕获。为了使这头8.3米的小须鲸保持新鲜,它在岸边就被开膛破肚,放干鲜血,之后渔民将其转移到卡车上送往港口工厂,工人随即将之切割解体,预计将于4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日本农林水产省在此前公布的捕鲸计划中称,当局将2019年下半年配额定为227条,分别为52条小须鲸、150条布氏鲸及25条塞鲸,同时将2020年以后的每年捕鲸配额初定为383条,即每种鲸种都在资源量的1%以下。这一配额原定6月中旬公布,但为免在二十国集团峰会前令捕鲸问题成为焦点,所以延迟公布。
日本政府为顾及到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IWC)后来自海外的指责,设定了与一般鱼类相比更为克制的捕捞配额,并强调:“以这种配额进行捕捞就算连续捕捞100年,也不会对资源产生负面影响。”
日本长久以来一直主张仅少数鲸类面临灭绝危机,并于2018年12月宣布退出IWC,恢复商业捕鲸。对此,反捕鲸国家与活动人士纷纷表示反对,而当地捕鲸团体却欢欣鼓舞,举办仪式送船只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