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鸥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1

小鸥(学名:Larus minutus)鸥科鸥属鸟类,属小型水禽,体长28~31厘米。嘴细窄、暗红黑色,脚红色。夏羽头黑色,下颈、腰、尾白色,肩、背和翅上覆羽及飞羽淡灰色,翅下暗灰黑色,飞羽末端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翅后缘,飞翔时极明显。冬羽头白色,头顶至后枕暗色,眼后具一暗色斑。相似种红嘴鸥体型较大,头较淡,嘴为红色,初级飞羽具黑色尖端;黑嘴鸥也较大,嘴黑色。眼上下缘有星月形白斑,初级飞羽末端黑色,翼下白色,仅部分初级飞羽黑色,区别甚明显。

形态特征

夏羽头黑色,后颈、腰、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尾微沾灰色。背、肩、翅上覆羽和飞羽上表面淡珠灰色,飞羽尖端白色而无黑色,下体白色,微缀玫瑰色。翅下表面黑色,翅尖和翅后缘白色。

冬羽头白色,头顶和枕有一黑色斑,其余似夏羽。

幼鸟似非繁殖羽,前额白色,头顶后部和枕黑色,背淡灰色到灰褐色,下体白色。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端斑。

虹膜暗褐色,嘴细、暗红色,脚红色,幼鸟嘴黑褐色,脚肉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108~150克;体长♂287~305毫米,♀290~310毫米;嘴峰21~25毫米;翅♂214~242毫米,♀216~235毫米;尾♂85~95毫米;跗蹠25~29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森林和开阔平原上的湖泊、河流、水塘和附近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河口和附近湖泊与沼泽中,尤其喜欢有水生植物的水域。

生活习性

习性:常成群活动。多数时候部在水面的上空飞翔。飞行轻快,敏捷,两翅扇动很轻。

迁徙:部分夏侯鸟,部分旅鸟

觅食: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无脊推动物为食。觅食主要在水面上,也在飞行中捕食飞行的昆虫,有时也在陆地上觅食。

叫声:叫声为一连串响亮的鼻音kep,不断重复。炫耀时发出ke-KAY、ke-KAY、ke-KAY同时两翼极力往下拍打。

分布范围

原生种分布: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黑、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哥伦比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埃及、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比绍、匈牙利、伊朗、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立陶宛、马其顿、马耳他、毛利塔尼亚、墨西哥、蒙古、黑山、摩洛哥、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叙利亚、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

迷鸟分布:阿富汗、安哥拉、巴林、巴巴多斯、百慕大、喀麦隆、法罗群岛、加蓬、冈比亚、加纳、格陵兰岛、冰岛、印度、伊拉克、日本、约旦、肯尼亚、科威特、列支敦士登、卢森堡、尼日利亚、波多黎各、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苏丹、阿联酋。

来源地不明:摩纳哥。

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额尔根河(繁殖地),据报道迁徙期间经过新疆西部天山、河北北戴河)、江苏镇江)。香港有一记录。2024年在昆明翠湖公园发现两只越冬的小鸥。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6月。常成群在一起繁殖,有时也和浮鸥等其他鸥类混在一起繁殖。通常营巢于有水生植物的湖边,河岸和附近的沼泽地上。巢主要由枯草,芦苇茎叶等植物构成。

每窝产卵通常2~3枚,也有多至4~5枚的。卵褐色或橄榄绿色,被有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7~46毫米×26~32毫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雄雌亲鸟轮流承担。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数量约97,000~270,000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各国种群估算如下:中国约有100~10,000繁殖对,50~1,000只旅鸟;俄罗斯约100~10,000繁殖对,50~1,000只旅鸟(Brazil 200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