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9 16:06
小麦叶枯病病原为小麦叶枯病菌,无性世代为麦根腐平脐蠕孢(学名: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Shoem);有性世代为禾旋孢腔菌(学名:Cochliobolus sativus (Ito et Kurib.)Drechsl)。
分生孢子器生于寄主表皮下,黑褐色,球形至扁球形,大小60(-100)微米×150(-200)微米,表面光滑,顶端孔口略有突起。分生孢子无色,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数量较多,细长,微弯曲,基部钝圆,顶端略尖,大小35(-98)微米×1(-3)微米,有3-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为单胞,细短,微弯,大小为5(-9)微米×0.3(-1)微米,产生量很少。两种分生孢子均能侵染小麦。有性世代的子囊壳埋生于寄主表皮内,球形,黑褐色,直径68-114微米。子囊大小为30(-40)微米×11(-40)微米,椭圆形,成束生在子囊腔内,拟侧丝早期消解。每个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为双细胞,透明,椭圆形,大小2.5(-4)微米×9(-16)微米。
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C,最低2-3°C,最高33-37℃。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0-24℃。在此温度范围内,潜育期一般为15-21天。孢子的萌发和侵入需要较长时间的湿润条件。在试验室内,保湿12小时,孢子开始萌发,24小时后侵入,保湿时间短于24小时,通常不产生病斑;保湿48小时比保湿72小时和96小时产生的病斑明显减少。分生孢子可在富含糖、蛋白质的浓的粘性基质中产生,在死的组织上不能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释放孢子后不能再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在温度2-10℃下,分生孢子可保持数月的活力。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乌拉圭等国发现,小麦叶枯病菌存在生理专化现象,不同菌株在病害潜育期、病斑数和分生孢子器的产生数量上有明显差异。
小麦叶枯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和叶鞘,有时也为害茎秆及穗部。其症状因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一般约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开始,在叶片上于叶脉间最初出现淡绿色至黄色纺锤形病斑,以后逐渐扩展并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淡褐色大斑块,上面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有时病斑呈黄色并连成条纹状,叶脉为黄绿色,乍看似如小麦黄矮病,但其条纹边缘为波浪形,且贯通全叶。严重时黄叶部分呈水渍状长条,并左右扩展,使叶片变成枯白色,上生小黑点(分生孢子器)。病叶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向上发展,病斑从叶鞘向茎秆部扩展,并侵染穗部颖壳使其变为枯白色。病叶有时很快变黄、变薄、下垂,但不很快枯死。有的病叶病斑不大,但叶尖全部干枯,而后逐渐扩展。
小麦叶枯病是世界性小麦病害,在世界各小麦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南亚地区是影响小麦生产的最主要病害;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均有发生。据报道,全球栽培小麦叶枯病发生面积约2500万公顷,其中南亚地区有1000万公顷。
在中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农田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矮秆小麦的推广,小麦叶枯病发生渐趋频繁,发生范围已从东北、西北麦区等病害常发区域蔓延到黄淮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和华南麦区等;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内蒙、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广东等地区。
小麦叶枯病菌在春麦区以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在小麦病残体上越夏、越冬,到第二年春天,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即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冬麦区,病菌在小麦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夏,秋季侵入麦苗,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病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进行再次侵染。据报道,禾本科杂草寄主可能是病菌的重要越夏场所。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家,子囊孢子可借风、雨传播,侵染早期麦苗,成为重要的初染源,其对产量的影响比分生孢子后期侵染植株上部叶片的作用更大。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芽管可直接或通过气孔侵入小麦。
小麦叶枯病的流行与适宜的气候条件(降雨频繁、气候温和)、特殊的裁培措施、有效的接种体和感病品种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影响因素为以下4个:
小麦叶枯病的农业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3点:
主要药剂有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g,拌麦种100kg闷种;75%萎锈灵可湿性粉剂250g,拌麦种100kg闷种;50%多福混合粉(25%多菌灵+25%福美双)500倍液,浸种48小时;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拌种灵可湿性粉剂、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等4种药剂,均按种子重量0.2%拌种,其中拌种灵和拌种双易产生药害,使用时要严格控制剂量,避免湿拌。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使用种子重量0.15%的噻菌灵(涕必灵)(有效成分)、0.03%的三唑醇(羟锈宁)(有效成分)拌种,控制效果均较好。
重病区,可在小麦分蘖前期,每亩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43克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克(均加水50-75 升), 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1:140波尔多液进行喷药保护,每隔7-10天喷洒1次,共喷2-3次。也可在小麦挑旗期顶三叶病情达5%时,亩用25%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7-20克(有效成分)或25%丙环唑乳油33毫升,加水50-75 升喷雾, 每隔14-28天喷1次,共喷1-3次,可有效地控制小麦叶枯病的流行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