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

更新时间:2024-09-05 20:47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引起的、发生在小麦的病害。该病自小麦出苗至成熟都有可能会发生,危害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其次是叶鞘、茎秆,也侵染穗部、颖壳和芒等组织。小麦苗期受害,叶片上产生鲜黄色斑点;成株期刚发病时,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发病后期叶片表皮破裂,出现锈色粉状物,最后叶片干枯死亡。

病原特征

小麦条锈病病原为条形柄锈菌(学名: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 tritici 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真菌。夏孢子堆长椭圆形,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柄短。

条形柄锈菌生长发育所要求温度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0-15℃;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2-3℃,最高温度20-26℃,最适宜温度7-10℃;侵入适宜温度9-12℃。病菌致病性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在中国已发现31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种1-31号。

为害症状

小麦条锈病自小麦出苗至成熟都有可能会发生,危害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其次是叶鞘茎秆,也侵染穗部、颖壳和芒等组织。小麦在不同生长期感染之后产生的基本症状存有较大差异性。其中在苗期生长阶段感染条锈病之后,在小麦幼苗生长中叶片上会产生较多夏孢子堆,大多都是呈现为多层轮状分布排列形式。小麦种植生长中成株感染小麦条锈病,在发病初期阶段小麦叶脉上会产生较多椭圆形夏孢子堆以及鲜黄色长条子堆,发病之后小麦叶片生长发生破裂,开始产生诸多粉状物体。当小麦在接近成熟期受到小麦条锈病侵袭,在发病初期阶段小麦叶鞘上会出现较多圆形夏孢子堆以及黑褐色卵圆形孢子堆。发病后期阶段开始出现短线状黑色冬孢子堆。

侵染循环

条形柄锈菌主要以无性阶段的夏孢子侵染小麦完成周年病害循坏,也可在小檗上完成其有性世代。病原与小麦接触、侵入到使其发病的连续过程,可分为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等4个阶段。

从流行病学研究中能得出,在中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区域主要是集中在三大区域,主要是在越夏易变区域、冬季繁殖区域、春季流行区域。其中病菌秋季菌源区域是在越夏易变区域,春季菌源基地是冬季繁殖区域。在春季菌源基地中的多数病菌主要是以菌丝以及夏孢子状态在病叶中过冬。等到第二年小麦返青以后,夏孢子开始逐步扩散。随着自然环境温度不断变化,当小麦生长环境温度达到5℃之后开始产生小麦条锈病现状。在小麦生长阶段遇到雨水以及结露天气之后,孢子开始随着高空气流流动性四处传递,此时将会导致多数地区大范围小麦受到感染,产生较为明显的春季流行现状。在春季流行区域中多数条锈菌夏孢子在每年5月份下旬至6月份上旬,受到自然环境温度变化影响,开始从春季流行区域跟随气流转移到越夏易变区域,对小麦生长繁殖产生感染。在每年10月份下旬至11月份中下旬,夏孢子跟随气流自西向东转移到繁殖区域,对秋苗产生侵染之后,通过菌丝分布形式进行潜伏。等到第二年气温开始回暖,成功越冬之后,在4月份前后将会导致浸染爆发。

流行规律

小麦抗病性、抗逆性以及感病性较强的小麦种植面积,是影响小麦条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中国市面上多数小麦品种属于易感病品种,对小麦种植生产具有较大负面影响。小麦条锈病发生主要是由于致病菌导致小麦感染,其中菌源体数量是导致条锈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当菌源体数量较多,实际发病问题较为严重。但是随着区域小麦种植产业快速发展,从外地引种频率较高,在引入的多数小麦品种中也存有带病菌品种,多数种植技术人员对于小麦种子缺乏针对性处理操作,将携带有病菌的种子转入到健康麦种当中,将会诱发较为严重的小麦条锈病。最后气候问题也是诱发小麦条锈病的重要原因,多数条锈病病菌适宜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生长。受到区域气候问题影响,将会导致空气湿度升高。在小麦生长重要阶段,以小麦为主体,在每年4至5月份空气湿度将会不断增大,此时对小麦进行播种操作,将更容易感染小麦条锈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敲除感病基因

2022年7月14日,国际顶级期刊Cell(《细胞》)在线刊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历经15年的研究成果:发现了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真凶”——感病基因,并通过敲除感病基因使得小麦不易遭受条锈菌侵染,由此开辟抗病小麦育种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