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4 16:41
小黄脚鹬(学名:Tringa flavipes),是丘鹬科鹬属的一种动物。小型涉禽,体长23-25厘米。嘴较细直、黑褐色。脚较长、橙黄色。夏羽头、颈、胸具褐色纵纹,眼周有显著的白色圈,在暗色的头上甚为醒目。肩、背、三级飞羽黑色具白色斑点。腰和尾上覆羽白色,下体亦主要为白色。冬羽上体灰褐色具不清晰的白色斑点,胸灰褐色微具淡色纵纹。
小黄脚鹬夏羽和颈白色具黑褐色条纹和不甚明显的白色眉纹和眼圈。翕、肩和三级飞羽主要为黑褐色具显著的白色斑纹。翅上覆羽主要为暗灰褐色具白色羽缘。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具不明显的淡色斑纹。背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白色具褐色横斑。下体主要为白色,胸和前胁微具褐色纵纹。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具褐色横斑。冬羽和夏羽相似,但上体更为灰褐微缀白色斑点,胸缀有灰褐色具淡色纵纹。
成鸟繁殖羽:头部底色为白色,密布黑褐色细纹,具有不明显的白色眉纹和眼圈。上背、肩和翼上覆羽黑褐色,具白色的星斑和羽缘。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有细的灰白色边缘。背黑褐色,与腰、尾上覆羽的方形白色区域形成鲜明的对比,看似被尾覆羽节成方形,而不同于红脚鹬或青脚鹬的楔形。尾羽白色,有灰暗色斑纹。下体白色,只在胸有褐色斑纹。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有许多褐斑。雌雄相似。
成鸟非繁殖羽:上体多灰和灰褐色,在内侧大覆羽上有少量的白色斑点。下体白色,胸部有灰褐色条纹。
虹膜暗褐色。脚较长、通常为亮黄色,有时更多为橙黄色。嘴较直而细、黑色,基部有时缀有褐色或黄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69-94克,雌性77-100克;体长雄性230-250毫米,雌性230-250毫米;嘴峰雄性35-38毫米,雌性30-39毫米;翅雄性149-168毫米,雌性155-169毫米;尾雄性57-64毫米,雌性57-64毫米;跗跖雄性46-58毫米,雌性46-58毫米。
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有树木的开阔平原和草地上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带。非繁殖期广泛栖息于各种海岸和内陆湿地,也出现于水淹的农田和草地上。
成群活动,特别是在隐蔽条件好而食物又丰富的地方。性活泼,体态优雅,行走时腿伸屈有力。通常通过大步行走,灵巧的在水面上啄食。叫声:单音或双音,似红脚鹬但声较低。告警时作tuk-tuk-tuk叫声,飞行时连续发出pill-e-wee,pill-e-wee,pill-e-wee。
主要以多种昆虫和小型水栖无脊椎软体动物、小鱼等为食。
原产地: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玻利维亚、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岛、巴西、加拿大、开曼群岛、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库拉索、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牙买加、马提尼克岛、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波多黎各、圣巴泰勒米、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属)、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马丁(荷属分)、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美国本土外小岛屿、乌拉圭、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和维尔京群岛。
游荡: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丹麦、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芬兰、法国、冈比亚、德国、加纳、希腊、格陵兰、匈牙利、冰岛、印度尼西亚、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马绍尔群岛、摩洛哥、荷兰、新西兰、尼日利亚、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南非、西班牙、瑞典、英国、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中国(香港)。
中国国内仅见于东部沿海地区、香港;为罕见旅鸟,迷鸟。
繁殖期5-8月。常成对松散地结合在一起营巢,通常营巢于开阔的林地上较为隐蔽的地方,置巢于地上凹处。每窝产卵3-5枚,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06年估计该物种总量为400,000只,范围在300,000-500,000只之间。这里假设这个估计相当于平均270,000只成熟个体。
趋势证据:来自系列鸟类调查(BBS)的数据表明,该物种在过去40年(截止2007年)中在北美经历了大幅度的统计学上显著的下降(40年间下降了94.9%,相当于每十年下降-52.6%)。然而,这些调查覆盖了北美洲物种分布范围的不到50%,因此可能无法提供代表总体物种数量的数据(2012年)。
自1970年代以来苏里南的小黄脚鹬越冬种群数量下降后,2008-2009年在一个地点使用先前调查的方法在同一地点进行了调查(2009年)。结果表明,在2002-2003年间,小黄脚鹬的数量下降了约80%。根据2008年12月对沿海的航拍调查,在另一个地点进行了额外的地面观测和四次调查(2009年),假设这一变化是苏里南整个海岸的代表,这表明,从2002-2003-2008-2009年,全球数量可能已下降了约0.75%,并且该物种可能在20-30年内面临灭绝,引用Morrison和Ross(1989)的观察结果。 20世纪80年代中期,超过70%的小黄脚鹬在南美洲海岸越冬在苏里南。根据多次航拍调查,对南美洲东北部沿海地区小黄脚鹬的越冬种群的估计为8,000(苏里南:2008年、2011年、2014年;法属圭亚那:2008年,2014年;巴西 :2011年,2014年),表明自2002- 2003年以来下降了约90%(D. Mizrahi in litt.2014)。苏里南的数量似乎经历了最显著的变化,下降超过96%,而法属圭亚那的数量(约5,000-6,000只)通常看起来稳定(D. Mizrahi in litt.2014)。然而,根据现有的证据,不能忽视的是,在非繁殖季节,该物种正在改变其地理偏好,无论是沿着南美洲东北部沿海地区还是更广泛地。
自2000-2001以来,圣马丁也出现了下降,2001年1月计算到有348只,2006-2011年每年有不到5只鸟(2011年为A. Brown),以及哥伦比亚波哥大附近的湿地。超过98%的栖息地已经丧失(O. Cortes in litt.2012)。此外,自1991年以来,在厄瓜多尔西南部Salinas泻湖越冬的物种中,人们注意到了一个显着的下降趋势(B. Haase in litt。2011年,Clay等人,2012年)。相比之下,秘鲁海岸没有显着下降的迹象(F. Angulo in litt.2014)。
据了解,该物种在加勒比海和南美洲海岸的某些地区被猎杀,是瓜德罗普岛和马提尼克岛上被捕猎最多的鸟类,据报道,每年有数千只鸟类被射杀(A. Levesque in litt.2012)。这些证据表明,狩猎压力在某些年份是不可持续的(B. Andres in litt.2012),并且正在计划和开展研究以量化狩猎的影响和数量下降的速度(B. Andres in litt.2012 ,2014;A. Levesque in litt.2012)。对该物种的其他威胁包括通过伐木、农业扩张和集约化、城市发展和采矿、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和气候变化造成的栖息地丧失(Clay等人,2012年)。在获得进一步证据之前,该物种的数量被怀疑正在经历中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