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31 12:36
闽南和岭南一带。
宋代茶叶精品。以模压成龙形,故名。亦称“小团龙”。宋苏轼《荔支叹》诗“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自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耶。’”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仁宗时,蔡君谟……择茶之精者,为小龙团十斤以献。”宋毛滂《山花子·天雨新晴试小龙茶》词:“谁作素涛翻玉手,小团龙。”明毛子晋《海岳志林·黄实师遗小龙团》:“索筪中,一无所有,独得小龙团二饼,亟遣人遗之。”《坚瓠补集·饷茶诗》引清陆世廉《饷茶诗》:“蒙君遗我小团龙,绝世珍奇出草丛。”亦省称“小龙”。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方物》:“建茶务,仁宗初岁,造小龙小凤各三十斤。”明赵汝砺《北苑别录·造茶》:“凡茶之初出研盆,汤之欲其匀,揉之欲其腻,然后入圈制銙,随笪过黄。有方銙,有花銙,有大龙,有小龙,品色不同,其名各异,故随纲系之于贡茶云。”
《辞海》解释:龙凤团,又名小龙团。宋时制茶为圆饼形,上印龙凤图案,岁贡皇帝饮用。宋张舜民《墁画录》卷一:“先丁晋公(丁谓)为福建运转使,始制为凤团,后为龙团,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贡,虽近臣之家,徒闻之而未尝见也。”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建州岁贡大龙凤团茶各二斤,以八饼为一斤,仁宗时蔡君谟知建州,始别择茶之精者为小龙团十斤以献,斤为十饼。”
苏东坡在读过唐人薛能的“姜宜煮更夸”诗后,认为唐人饮茶有“河朔脂麻气”。所谓脂麻气,即谓茶香混杂,虽“浑厚”、“奔放”,但失茶之真香。所以说,杂香料者,香气浓重而浊;而香气浓重,就宜于麻木之俗鼻。冯时可在《茶录中》就明确指出:“香重者,非上品也。”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明确指出:“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而朱权则在《茶谱》中说:因为陆羽过多地渲染和崇尚奇特古朴,所以将茶叶碾成细末,再以其膏脂做成茶饼。
北宋仁宗时,为这种茶饼设立了龙团、凤团、月团等繁多的名目,茶中还杂有各种香料,茶饼的表面则涂饰金银重彩;“不无夺其真味”。这些做法或多或少地都侵夺了茶的自然香味。一直到大观宣和年间,才有漕臣郑可闻制银丝冰茶,始不用香,名为胜雪。文震享在《长物志》中记载郑可闻始制银丝冰芽时,也称其“以茶剔叶取心,清泉渍之,去龙脑诸香”云云。
由于加入了龙脑香料的团茶饮用后令人有头闷心烦的感觉,所以朝廷天子不甚喜欢,于是就有了制作新茶不加香料的命令,也有了顺天意而研制的新茶等等;而民间也逐渐改去了掺杂香料的习俗……这恐怕也是龙脑香料熏茶,虽到明清时遗风尚存,却难已发展、延续之重要原因。清人俞樾在《今人瀹茗之法起于明初》一文中说:“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云: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为上,犹仍宋制,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茶加香味,捣为细末,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便饮,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陆羽有灵,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