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9 18:00
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少子化代表着未来人口可能逐渐变少,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新一代增加的速度远低于上一代自然死亡的速度,更会造成人口不足,所以少子化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从相对的角度来看,少子化意谓著高龄人口相对变多,即高龄化,所以这两个常常是指相同现象的名词也有人将其合而为一,变成“少子高龄化”。
少子化来自于未婚率的上升以及晚婚化和晚产化升高的倾向,结婚育儿在人生的优先顺位走低,背后的重大原因是社会环境使得妇女的工作和育儿难以兼顾,高学历化之下养育教育小孩的负担沉重,加上,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就业环境恶化,且在日本政府放宽限制之下,企业减少雇用正式员工,大幅增加的非正式员工的收入不安定,使得更多人对结婚生子保持距离。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合计特殊出生率(女性一生产小孩数的平均推算值)若低于二点零八名,将使得人口迈向减少。日本的出生率过去三十年来一直减少,去年的合计特殊出生率跌至只有一点二五名,而且总人口自战后首次出现“自然减”的现象,显示日本社会步入人口减少的时代。
少子化“少子化”原为日制汉语,由于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发展快速的国家之一,国家开发程度较高,社会转型进入工商业的现象不仅明显而广泛,已婚家庭与生育面对紧张的工作环境时,常错过生育的机会,并减退育儿的动机,也因此较早面临少子化的问题,相关研究亦较为深广,故后来逐渐遇到相同问题的中国大陆、台湾等汉字通行区,便直接引入此外来语作为指称。
日本近来流行“少子化”一词,即“婴儿出生减少,无法保持现有的人口数量”之意。近年来,“少子化”现象已经成为21世纪的社会病,困扰着日本政府和社会各阶层。
日本少子化的历史可以推溯到1970年代中后期,正好也是日本经济发展达到颠峰的时候。原当已婚的社会青年必须进入职场,过度竞争且过劳的工作环境,加上都市化社会的疏离与忙碌,城市物价偏高,养育成本暴增,可说对后进的社会青年与已婚夫妇产生骨牌效应。育儿不再受人欢迎,反而被认为是经济的负担,以及退出职场发展的表征。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2011年4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后,在全国随机抽取了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通过与现场登记结果比对,这次普查的漏登率为0.12%。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中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详细汇总和分析,并将陆续予以公布。
二、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见后附文),依据其趋势好坏(民族构成、地区分布和人口的流动的好坏较难确定),可概括为:
(一)、趋势向好的数据有:
1、人口增长趋缓。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2、总人口性别比下降。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3、老龄化加速(注:老龄化与少子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将给家庭和国家带来灭顶之灾!)。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4、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上升。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5、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二)、趋势向坏的数据有:
1、少子化严重(注:少子化与老龄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是家灾国难的开始!)。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
2、总和生育率极低。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总和生育率接近3.10-2=1.10;实现代际均衡的总和生育率,在发达国家为2.13,在发展中国家为2.30。)
资料1:3000万人口以上国家的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国名:普查时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少子化程度
日本:2005-04-01----------13.8%-------------超少子化
意大利:2003-01-01----------14.3%-------------超少子化
西班牙:2003-07-01----------14.5%-------------超少子化
德国:2002-12-31----------15.0%-------------严重少子化
乌克兰:2002-12-31----------15.8%-------------严重少子化
中国:2010-12-31-------16.6%-----------严重少子化
俄罗斯:2002-01-01----------16.8%-------------严重少子化
波兰:2001-12-31----------18.2%-------------少子化
加拿大:2003-07-01----------18.3%-------------少子化
英国:2002-06-30----------18.6%-------------少子化
法国:2003-01-01----------18.9%-------------少子化
韩国:2002-07-01----------20.6%-------------正常
美国:2002-07-01----------21.0%-------------正常
阿根廷:2001-11-17-----------28.3%-------------多子化
南非:2001-10-01-----------32.1%-------------严重多子化
印度:2001-03-01-----------34.4%-------------严重多子化
坦桑尼亚:2002-08-24-----------44.2%-------------超多子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网站)
资料2:中国人口出生率(09年中国卫生统计):
年份:人口出生率(‰)-----少子化程度
1949:36.00--------------超多子化
1965:37.88--------------超多子化
1970:33.43--------------超多子化
1975:23.01--------------超多子化
1980:18.21--------------多子化
1985:21.04--------------超多子化
1990:21.06--------------超多子化
1992:18.24--------------多子化
1993:18.09--------------多子化
1994:17.70--------------多子化
1995:17.12--------------多子化
1996:16.98--------------正常
1997:16.57--------------正常
1998:15.64--------------正常
1999:14.64--------------少子化
2000:14.03--------------少子化
2001:13.38--------------少子化
2002:12.86--------------严重少子化
2003:12.41--------------严重少子化
2004:12.29--------------严重少子化
2005:12.40--------------严重少子化
2006:12.09--------------严重少子化
2007:12.10--------------严重少子化
2008:12.14--------------严重少子化
(注:人口出生率21.0‰以上为超多子化;21.0‰~19.0‰为严重多子化; 19.0‰~17.0‰为多子化;17.0‰~15.0‰为正常;15.0‰~13.0‰为少子化;13.0‰~11.0‰为严重少子化;11.0‰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3: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国家统计局数据)
年份:总和生育率(孩)-----少子化程度
1950:5.81--------------超多子化
1955:6.26--------------超多子化
1960:4.02--------------严重多子化
1965:6.08--------------超多子化
1970:5.81--------------超多子化
1975:3.57--------------严重多子化
1980:2.24--------------正常
1985:2.20--------------正常
1990:2.31--------------正常
1995:1.56--------------严重少子化
2000:1.22--------------严重少子化
2005:1.34--------------严重少子化
2010:1.44--------------严重少子化
(注:总和生育率:5.0以上为超多子化;5.0~3.0为严重多子化;3.0~2.4为多子化;2.4~2.1为正常;2.1~1.8为少子化;1.8~1.5为严重少子化; 1.5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4:日本的总合生育率(2000年- 2005年)
年份:总合生育率%
2000:1. 47
2001: -1. 30
2002:1. 17
2003:1. 19
2004: 1. 16
2005:-1. 08
资料5:1990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了1989 年的日本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7% 的惊人数字,这在日本被称为“1.57”危机。这一数字震动了日本政府和国民,“控制少子化进程,促进适龄妇女生育”就成为了当时日本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厚生省因此紧急设置了“有关今后家庭及抚养孩子的谈心会”,该谈心会主要讨论: 从“为了企业生产活动的家庭生活”向“为了家庭生活的企业生产活动”的转变, 今后要营造男女共同生育抚养子女的环境。并指出,教育、居住状况所带来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女性分娩、抚养孩子与继续工作的矛盾、女性的晚婚化、年轻人的单身化意识是当时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57”冲击就此拉开了日本政府与少子化斗争的帷幕。
日本当局一项新调查显示,日本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最理想的状况是每对夫妇诞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这极低水平。“少子化”即生育率低,在日本已达到危害“国家兴衰”的地步,日本政府一份内部文件最近就将少子化的严重程度,称为“静默发生中的紧急状态”。
资料6: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曾指出,出生率急剧下降,将导致劳动人口减少、国内市场规模缩小、中青年负担增加等问题,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实际上,在现今的日本,人口少子化已经给经济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首先,少子化加速了日本高龄化社会的进程。少子高龄化的结果,给日本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这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特别是波及到经济增长的减速以及家庭模式的变化。其次,少子化对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化最明显的特征是人口减少,同时,高龄人口的消费呈减少趋势,儿童数量减少也造成需要减少。从供给方面来讲,劳动人口的减少造成劳动供给缩小。供求双方的缩小将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高龄化会增加社会保障成本,给企业带来福利负担,甚至会给日本企业竞争力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日本经济企划厅2000年6月发表的推算统计显示:2005年后的15年间,因人口减少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6.7%(日日本内阁府网站) 。
资料7:当进入了严重少子化社会后(年人口出生率低于13.0‰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18%或总和生育率低于1.8),人口均衡难于恢复,人口衰退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