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7 09:08
少花箭竹(Fargesia pauciflora (Keng) T. P. Yi)秆高4~6m,直径1~3cm,节间长 35~60cm,纵细线明显;箨环幼时密被黄褐色刺毛,秆环平;每节分枝6~10枚簇生。箨鞘宿存或近落,长约为节间的1/2至1/3;无箨耳及鞘口遂毛;箨舌截平或圆弧形,高1~2.5mm;箨叶线状披针形,外翻。叶片狭披针形,长 9~14cm,宽0.7~1.2cm,笋期 5月下旬至7月。大熊猫的主要采食竹种之一。笋可食;竿材供编织筲箕、撮箕或作刷把。
竿柄长4-8厘米,粗1-3厘米。竿梢端直立或微弯,高(2) 4-6米,粗1-3(4)厘米;节间长35-40 (60)厘米,竿基部节间长约10厘米,圆筒形或分枝一侧的基部微扁,竿壁厚2-4 (6)毫米,表面无毛,幼时密被白粉,纵向细肋明显,髓呈锯屑状;箨环隆起,初时密被黄褐色刺毛,以后脱落变为无毛,常有箨鞘基部之残留物;竿环平坦或在分枝的节处微隆起;节内长4-12毫米,幼时有白粉。竿芽长卵形,淡绿色至浅灰色,近边缘处贴生灰色至灰褐色小硬毛,边缘密生纤毛。竿每节分6-10枝,枝与竿以30-35度之夹角开展,直径1-2.5毫米。笋紫红色,疏被棕色刺毛;箨鞘宿存或迟落,革质乃至软骨质,三角状长圆形,短于其节间,背部无毛或被有极稀的黄褐色刺毛,纵向脉纹较明显,边缘密生黄褐色刺毛;箨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箨舌截形或呈圆拱形,高1-2.5毫米,边缘具微裂齿;箨片线状披针形,外翻,无毛,边缘常具小锯齿,微内卷。小枝具2或3叶;叶鞘长(1.5) 3-4.5厘米,边缘通常无纤毛;叶耳及鞘口繸毛俱缺;叶舌圆拱形或截形,无毛,高不及1毫米;叶柄长约2毫米,背面被微毛;叶片狭披针形,纸质,长(6.5) 9-14厘米,宽7-12毫米,基部楔形,下表面的基部具灰色或灰褐色柔毛,次脉2-3 (4)对,小横脉不甚清晰,叶缘具小锯齿。总状花序常仅含3小穗,不外露或最后为短伸出,长2-3厘米;小穗柄直立,无毛,长2-4毫米,常托以长2-3毫米之苞片;小穗含4或5朵小花,长16-21毫米,略呈紫色;小穗轴节间粗壮,长2.5-4毫米,背面贴生短柔毛,顶端边缘具纤毛;颖无毛或有时向顶端具小纤毛,第一颖卵形,急尖,长3-4毫米,具1-3脉,第二颖先端突尖,长6-7.5毫米,具7-9脉;外稃卵状披针形,渐尖,具7-9脉,有小横脉呈网状,无毛或在脉上生有微毛,第一外稃长8-12毫米,基盘被白色短柔毛;内稃狭窄,长7-8毫米,在脊之上部具纤毛;鳞被卵形,长1.5-2毫米,具缘毛;花药长约5毫米,最后露出;柱头2或3,羽毛状,长2-3毫米。果实未见。笋期5月下旬至7月,花期4月。
产四川西南部。海拔2000-3200米,生于荒山灌丛中或林下。
造林地的选择:选择交通方便,地形适宜.海拔在800米以下的山谷台地、山麓和山腰地带,忌干燥、多风地带。土壤厚度在50厘米以上,土壤疏松、肥沃、湿润、透水性良好,酸碱度适中(PH4.5一7.0)。
竹种选择:根据竹种的生物学特性与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竹种。造林整地:整地时间选择造林前1一3个月,一般要求全垦整地,整地深度30一50cm,并控出树蔸、石块等,然后按设计的造林密度挖穴栽植。散生竹一般300—525株/公顷,穴规格为1.5X0.6X0.6(m),丛生竹一般为450—600株/公顷,穴规格为0.8X0.8X0.8(m)。
造林季节:散生竹一般在11月一2月份,丛生竹一般在1—3月份是竹子最佳栽植季节。
造林方式:造林一般为移母竹造林,做到随挖、随运、即栽.母竹运输和栽植中要避免损伤鞭根和芽眼,穴中施入有机肥为底肥(一般施油饼25叱/穴)。栽竹要做到深挖穴、浅栽竹的原则。
水分管理
造林的头两年,应十分注重水分管理。长期干旱要浇水:坡地围绕母竹挖环状沟浇透水后封土,平地在行间挖浅沟灌水后覆土。同时,可在林间套种花生、大豆等农作物,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夏季降雨集中时,一定要及时清沟排水,以防竹子积水死亡。
除草施肥
施肥量要逐年增加。肥料种类根据需要而选择,3月、6月施速效肥,如氮肥、复合肥等;9月施缓效肥,如腐熟饼肥、农家肥、人粪尿等。施肥方式:头一、二年竹鞭伸长不远,可围绕竹株开环状沟,均匀施入肥料后覆土,。从第三年开始,竹林密度增大,采用撒施,配合松土将肥料埋入土中。
留笋护竹
为促进竹林郁闭,对前二年所出竹笋,要全部保留,严禁采笋和牲畜为害。第三年如果出笋较多,可挖除小笋、虫笋,保留壮笋。另外,根据我们的经验,后期长出的笋因营养不良,一般长不成竹子,可以挖掉,一是减少养分消耗,二是能增加经济效益。
培土(覆土)
竹鞭分布太浅,往往只能长出小笋。在9月份第二次施肥后再覆盖一寸土,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提高春笋的鲜嫩度。
成林阶段的管理管理重点是调整竹林结构、改善竹林环境条件、创造良好的土、肥、水、气条件入手,使竹林密度维持在800~1000株/亩、竹子平均胸径3~100px,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具体要点如下:
适时留养、合理挖笋
为使竹林永续经营,年年丰产,就必须每年留养一定数量的新竹,作竹林再生产的基础,因此笋期必须处理好挖笋与留笋长竹的关系。一般每年五一节前后开始留养,每亩留200-300株。挖笋方法:当笋出土10~15公分时,沿竹笋周围刨开泥土,从竹笋与竹鞭接点处切断,不要切断竹鞭。每2—3天挖一次。退笋是指生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自然死亡的竹笋 ,识别退笋是在早晨看竹笋尖上有水珠存在的是好笋,而没有水珠的即为退笋,对退笋应及时挖除以免影响食用。
松土
每年6月深翻松土,挖除老鞭、竹蔸,深翻时即使鞭段有损伤,也可很快抽发新鞭,促发岔鞭。对林间空地增施有机肥,利用竹鞭趋松趋肥性诱来嫩鞭,使竹林地下系统分布均匀。
砍除老竹,更新竹园
6—7年生的竹子,生产力已衰退,应及时除去。可结合6月份松土,将老竹连蔸挖去,保留少量4—5年生竹,1—3年生竹占70%以上,伐竹的枝叶最好留盖林地,增加养分。为便于识别竹子年龄,可对当年新竹标号。对于冬季雪害严重地段的竹林,在新林完成放枝展叶后的6月份,可对竹子斩梢,每株留枝12—15档。老竹园更新复壮可采用带状伐竹深垦作业法:把竹园划成宽2—3米的林带,隔带砍去带上竹子,深垦50公分,把新老鞭都挖出,施入有机肥,拌匀复土,2—3年后带上长出新竹,再伐去保留带的竹,按同样方法处理。
肥水管理
依竹林的年生长节律,每年施肥四次:,2—3月份施长笋肥,挖笋后每穴施尿素10克,每亩25—60公斤。6月份施长鞭肥,每亩施尿素50公斤,结合松土施腐熟厩肥1000公斤。8—9月份施催芽肥,每亩施复合肥100公斤或人粪尿液肥,天旱时结合浇水施入,或撒施浅削入土,或开沟施入复土。11月—次年2月份施孕笋肥。我市降雨正常年份,一般不需浇水,但夏秋季如遇长期干旱,会导致地下茎生长不良,竹鞭节短缩,鞭芽不齐,有条件的应对竹林进行灌水。
竹丛枝病
其症状为:变态丛生的细枝簇拥在一起,象鸟巢一样挂在竹枝间。发现后及时剪除病枝烧毁,可有效阻止传染。该病在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常有发生,应经常保持竹林通风透光。
竹织叶野螟
又名竹螟虫、竹苞虫,是对笋用竹为害最严重的食叶害虫。发生于6-9月,每年繁殖二代。主要吃新竹的嫩叶。其幼虫能吐丝将竹叶卷起,在虫苞内取食并排出锯末状粪便。
防治方法:发现成虫开始产乱卵时,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喷施于竹叶。竹林郁闭后,其抗虫能力也有所增强。另外,每年9-10月清除林地杂草,可以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减少次年虫害的发生。
竹笋泉蝇
是重要的食笋害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30日至5月10日。其成虫类似小苍蝇,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在笋体内孵化成蛆状幼虫,聚集于笋体内取食笋肉,被害竹笋无食用价值。
防治方法:于出笋前半个月,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均匀喷洒林地,可杀灭部分成虫;如出笋后发生,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拌鲜笋片撒于竹林内可诱杀成虫。
竹笋夜蛾
发生高峰期同竹笋泉蝇。其成虫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幼虫在笋体内孵化成长,体长2.5-100px,虫头橙红色,体紫褐色。一般一虫为害一株竹笋。笋尖被虫咬秃,笋体上有多个小孔,孔中有蜂蜜状分泌物排出,有蚂蚁聚集取食。剥开竹笋箨叶,发现笋体上有多处被蛀食,一般从上部向下部取食。被害较轻者仍在继续生长,可以采食;严重者笋体开始腐烂。防治方法同竹笋泉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