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0 08:22
少见多怪(拼音:shǎo jiàn duō guài)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牟融《理惑论》。
汉·牟融《理惑论》:“谚云:‘少所见,多所怪,睹骀驼,言马肿背。’”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少见多怪”。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虽然他见过的东西不多,但他自视自己很有知识,知道的东西很多。因此,他很自以为是。
有一天,他正在街上闲逛,忽然看见了一头牲畜,背上还长着好大的两个肉包,他感到非常惊奇。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骆驼,甚至连骆驼的名字也没有听说过。他所见到的只是一些马牛羊鸡猪狗之类的动物而已。他想了想,这不是马吗?噢,对,一定是这样,这匹马是背得了病,肿起了两个大脓包来。他非常满意自己的推断,觉得自己真是聪明极了。他也不问问别人,就马上喊起来:“大家快来看啊,快来看啊,这里有一匹马,它有病了,背上肿起了两个大脓包。”随着他的喊声,众人都围了过来,看到“背肿包的马”,大家都笑了,有人对他说:“你快别瞎喊了,那是一头骆驼,它的背上那是驼峰,怎么说是背肿包的马呢?”这个人听了羞得简直无地自容。
少见多怪的“怪”其主要含义是超出人们的主观意料、习惯认识和思维方式的现象、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未意料、未习惯、未认识的现象和事物在人们头脑中产生“怪”的反映,是人们认知敏感性的表现。发现怪现象、怪事物,产生认识的动机和需要,心理学称为好奇驱力,俗称“好奇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原始性动机之一。这对人们打破主观认识的片面性,习惯狭隘性和局限性,推动认识客观事物,解决而临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太常见的事情也是很正常的,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去解决问题或者慢慢地适应新生事物才是明智之举。
成文用法
“少见多怪”指见识少,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多形容人孤陋寡闻。紧缩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
运用示例
晋·葛洪《抱朴子·神仙》:“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
清·郑燮《与金农书》:“世俗少见多怪;闻言不信;通病也。”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二七回:“我笑道:‘不缺已经好了,那里还有溢额的?’子明道:‘你真是少见多怪。””
茅盾《子夜》九:“怎么?玉亭!吓,你自己去照镜子,你的脸红了!哈哈,你真是少见多怪!”
南歧是一个处在秦岭大山谷中的地方,那里的水虽然很甘甜,但是质地不好,凡是喝这种水的人,都会得粗脖子病,所以那里的居民没有个不是粗脖子的。
看到外地人走来,小孩和妇女们都围着观看指指点点,讥笑来人说:“真奇怪呀!这个人的脖子枯瘦如柴,跟我们完全不一样。”外地人说:“你们脖子上突出肥大的东西,是生了病啊!你们不寻找良药来治病,反而还笑我的脖子细长干枯吗?”讥笑外地人的人们说:“我们家乡的人都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医治呢?”
南岐的人们,始终也不认为自己的粗脖子是丑陋病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