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经

更新时间:2024-07-04 12:08

少阳经,中医基础理论名词,经脉名称之一。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与厥阴经互为表里。《素问·阴阳离合论》:“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因位于半表、半里,有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故有“少阳为枢”之说。

概念

中医经脉经脉名称之一,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与厥阴经互为表里。

解读

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两条经脉。

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三焦经表示该经脉属三焦腑,胆经表示该经脉属胆腑。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多少):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太阳,其次为阳明,再次为少阳。根据阴阳气的多少,三阴三阳之间组成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

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其中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中医应用

(一)少阳经的生理功能

1.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在环指末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与鼻旁。一侧23个腧穴,13个腧穴分布在上肢外侧中间,2个腧穴分布在肩部,8个腧穴分布在头项部;起穴为关冲,止穴为丝竹空。

手少阳三焦经从手走头,起于环指末端,沿手背第4、第5掌骨间上行于上肢外侧中间部,上肩,经颈部上行联系耳内及耳前后、面颊、日外眦等部;体腔支从缺盆进入,分布于胸中,联系心包、膻中、三焦等。本经多气少血,亥时气血注此。

2.足少阳胆经

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足少阳胆经在足大趾外侧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一侧44个腧穴,15个腧穴分布于下肢外侧,8个腧穴在髋、侧腹、侧胸部,21个腧穴

在头面、项、肩部;起穴为瞳子髎,止穴为足窍阴。

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起于目外眦,沿侧头部、身体侧部及下肢外侧下行,止于足第4趾外侧(足背分支止于足大趾)。体腔支从缺盆下向胸中,联系肝、胆,沿胁里,出于腹股沟动脉处,横向进入髋关节部,与外行路线汇合下行。联系胆、肝、目、耳等脏腑器官。本经多气少血,子时气血注此。

十二经脉的循环传注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则循环传体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少阳经作为十二经脉的部分在这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少阳经的病理意义

1.手少阳三焦经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者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2.足少阳胆经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潡潡,噫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侧头、耳、目、咽喉、胸胁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