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6 23:59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经脉名称之一。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与太阳经互为表里。《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之后,名曰少阴”。本经多气少血。因位于太阴与厥阴之间,起着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故有“少阴为枢”之说。
中医经脉经脉名称之一,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与太阳经互为表里。
少阴经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两条经脉。
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三焦经表示该经脉属三焦腑,胆经表示该经脉属胆腑。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多少):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根据阴阳气的多少,三阴三阳之间组成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
少阴与太阳相表里,其中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1.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在手小指末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本经一侧有9个腧穴,1个腧穴分布在腋窝中央,6个腧穴分布在上肢掌面尺侧,2个腧穴分布在小指部;起穴为极泉,止穴为少冲。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与足太阳脾经的支脉衔接,从胸走手,其外循线从胸走手,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止于小指桡侧,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联系的主要脏腑、器官有心系、食管、目系,属心,络小肠。本经少血多气,午时气血注此。
2.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末端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本经一侧27个腧穴,6个腧穴分布在足踝部。4个腧穴分布在小腿部,17个腧穴分布在腹部和胸部;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
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腹胸,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循内踝后,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经腹胸第1侧线,止于锁骨下。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本经少血多气,酉时气血注此。
十二经脉的循环传注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则循环传体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纠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少阴经作为十二经脉的部分在这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手少阴心经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心、胸、神志病,血证,肢痛痒疮以及外经病变。
2.足少阴肾经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本经穴主治“肾”方面所发生的病证:口热,舌干燥,咽部发肿,气上逆,咽喉发干而病,心内烦扰且痛,黄疸,腹泻,脊柱和大腿内侧后边痛、萎软、厥冷,喜欢躺着,脚心发热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