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4 11:41
尧渡河,长江在安徽省的右岸支流。传说因尧就在这里乘船顺水至大历山访舜而得名,亦名前河、江口河,位于东至县境内。流经马坑乡、花园乡、尧渡镇、查桥乡、东流镇,汇入长江。主要支流有香隅河、梅城河,七里湖为下游支汊湖泊。
尧渡河,即前河、江口河。尧渡河主河源于东至县南部祁门山脉西麓的良禾岭,由东向西,自横龙庵,经紫石塔、元口、马坑,转向北流域,再经桃源,过韩田畈,至双河口,左纳源于桃墅岭的菜坑河水,经马坡金,至前铁佛寺,左与源于兆吉岭东侧南坑的秧田畈河及历山、小梅铺等河汇合,至步头湾右纳入源于桃树坞的双元河水,过韩坑口,至廖家墩,右白果树河,左西村河汇入,至黄泥岗左纳冲家山河水,至汪家左梅山河水纳入,延尧渡镇西达赤头,右梅城河(茹兰溪水)注入,过石印洞,至老虎冲,右合洪港河水,经欧窑、顺风嘴,过东流新闸,泄入长江。
尧渡河自河源至出口,主河治理后全长75.7公里(原为84.2公里),流域长55.5公里,流域面积756.4平方公里,天然落差为839米,河道平均比降为1.51千分率。
河口几经变迁。《大清一统志》载:“前河在建德县南,有三源,总汇于步头湾,过县南15里百步滩储为官池,历县南2里尧城渡,亦名尧城溪,又含茹兰溪,汇石印池,入东流县界为江口河,至县西7里入江。”清嘉庆《东流县志》载:“江口河,在县南2里,泻建德诸山并县南境诸山之水。”清宣统《建德县志》载:前河“一出桃墅岭、马坑,经双河口;一出方岭、大坑,经步头村;一出抄溪、九凤山、栗埠山,经花果园,总汇步头湾,过尧城,由茹兰溪至石印洞、七里湖,达东流入江。”清嘉庆《东流县志》载:为异建德诸山之水,知县陈春于明万历元年(历73)“在南门外开滨广深各三丈,迤逦数十丈”河道,“注于南门,曰南新河”,清嘉庆年间已淤塞。1970年,在牛头山(旧名神山,明嘉靖年间改名拱北山)南脚,建东流闸,泄流入江。1975年,河口又改道牛头山北脚。
尧渡河自河源至前铁佛寺为上游河段,前铁佛寺至石印洞为中游河段,石印洞至河口为下游。尧渡河上游,山势高峻,河湾水急,一般地面高程在100—300米,良禾岭主峰为海拔1112米,河槽水面宽一般在70米;中游地区,是起伏较大的丘陵岗地,一般地面高程为20—50米。河槽水面宽一般为80米,尧渡镇附近河底高程为12—14米(吴淞零点),畈地地面高程在16—17米(吴淞零点),河床底宽为50—70米,河道安全泄量约400—500秒立方米;下游为滨江湖地,地势低洼,一般高程在9.5—11.0米(吴淞零点)。
全流域有10公里以上的支流8条,总长108.55公里,10公里以下小支流93条,总长365.70公里。其中来水面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4条,总长140.4公里,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52毫米,最大年降雨量为2626毫米(1954),最小年降雨量937毫米(1934)。多年平均径流深为700毫米,多年平均流量为12.60秒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为3450秒立方米(1969年,金家湖水文站调查),1970年7月13日,洪峰流量为1270秒立方米(金家湖站实测)。多年平均年来水总量为5.97亿立方米,1954年为14.23亿立方米。
香隅河,原是尧渡河的主要支流。清嘉庆《东流县志》载:江口河“其出现南境者凡二。一自澄沧源,西行数里,至藕塘,会义溪岭水,北行数里,会七峰山水,又北行下隅畈,右会双河口分流之水,而为白洋湖,经东嘴、西嘴两山间西北,又北过马鞍山东,又东北过铁山渡,右合邱子湖,左合长石湖”,与建德山水“俱汇于仙人湖,经青泥湾,又合团湖水,达江口河而入江”。1975年前,自源兆吉岭,由西南向东北,经金汪下、响岭、朱村、白茆至庞村,右合北源河,至二号桥左汇七峰河,过桂村畈,经香隅畈、相公庙,过合阜、普益两圩间,入通河(亦名断港河),经青草湖,过铁船渡,入黄泥湖,达七里湖,汇江口河,主河全长43.3公里,流域面积140平方公里,河床底宽一般为25米。1975年,主河进行了改道工程,9月动工,次年4月竣工。自桂村畈,切红岭、梅山岗地,入白洋湖后梢;切韩家岗地,入小思湖;切佛宝山岗,入下塔青湖;切乌石矶岗,入江。新开河床13.1公里,河床底宽为50米,五处切岗全长5243米,河床底宽22—30米,左、右新筑河堤11.3公里(高程23.5—26米,顶宽4米,边坡1∶2—1∶3),河道安全泄量达500秒立方米。完成土石方269.45万方,自此成为独立河流。香隅河,今主河全长26.7公里,流域面积为106.2平方公里。全流域有10公里以上支河1条,长11.5公里。10公里以下支河27条,共长68公里。
七里湖,位于东至县境西部,东流镇南,西滨长江,东至石印洞,面积为周围诸湖泊之首,又位于湖水出口处,故为诸湖泊之总称。主湖、子湖星罗棋布,河港、湖汊纵横交错。子湖东线有小七里湖(亦称东七里湖,又叫下七里湖)、学湖(又名南门湖)、小黄泥湖、泉水湖、查栅湖、茅亭湖(俗称毛田湖,因湖旁有一茅草亭,供路人休息而得名)、马场湖(旧称牧马湖,也叫赤头湖)、团湖(又名铜湖);西线有楮潭湖、龙王湖、大黄泥湖(旧名长石湖)、坦口湖、榨湖、小思湖(旧为小子湖)、塔心湖(又名塔青湖)、青草湖、白洋湖(旧称百洋湖,谓湖中日产鱼货价值百块银洋)、沱洋湖。大小湖汊有136个,水涨时,客轮、货船可抵尧渡,水落后,冬春两季是渔民捕鱼捉蟹的黄金季节。
七里湖属季节性湖泊,湖底高程9.5-11.0米,平均水深1.6米。当湖水位达16米时,水面为56.2平方公里,水位在20米时,水面为67平方公里。旧时西受江水倒灌,东南纳尧渡河和太白湖的断港河来水。汛期,一片汪洋,江河湖成为一体,浩淼不分,洪水泛滥。枯水季节,主湖、子湖及河道才可分辨,积水面积小,湖滩草场辽阔,成为农民放牧、打草肥田的场所。湖内杂草丛生,钉螺密布,有螺面积达3200多万平方米,是血吸虫病的流行区。1955年,在断港河张湾处筑一新坝,拦截太白湖水灌入。1968年,为拒江水倒灌,在湖口牛头山至猪庇眼间,挑筑大堤,长2850米,1970年东流闸建成,工程受益。1975年开始对七里湖全面治理,尧渡河、香隅河改道,湖区围垦,1976年基本竣工。从此,河、湖分开,围内灭螺垦殖良田3万亩,新设七里湖乡,移民耕种。圩内留有6个湖泊,正常水面计2.08万亩(大黄泥湖1.1万亩,小七里湖0.5万亩,小思湖0.15万亩,白水塔湖0.12万亩,泉水湖0.11万亩,杨潭湖0.1万亩),并成立黄泥湖水产养殖场,筑坝围湖;开展淡水养殖,并有6处老河道,计0.18万亩,由群众从事水产养殖业。这些湖泊还起到滞洪和蓄水灌溉作用。湖周围有4万余亩农田免受洪水威胁。
尧渡河航道,自长江东流河口进入,西南通香隅,东经仙人湖通长石湖抵尧渡,沿尧渡直上可抵青水源。全长79公里,宽100米。长江口(东流)至尧渡一段,过去滩险石多,航行困难。1956年经过疏凿、改河后,每年春、夏涨水季节,可正常通航,通航里程为22公里,属2级航道,通航能力为100吨级。香隅属七里湖平水4级航线,尧渡抵青水源航道为竹筏航线。
白茆水库,位于香隅白茆山下的香隅河支流白茆河(亦称砂河)上,是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小(1)型水库。按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顶高程58.77米,坝顶长195米,顶宽4米。溢洪道为实用堰,底高程52.2米,底宽28米,最大泄量427秒立方米。灌区面积21.0平方公里,合镇乡9个村受益。白茆水库,自1958年到1985年,国家投资62.74万元。完成土石方47.27万立方米,迁移113户、618人、712间房屋。建有东、西干渠2条,长16.6公里,支渠13条,长20.9公里。主要配套建筑物有:库下堰、张家岭隧洞、七峰、漕东倒虹吸、梅林畈、东风渡槽等。
跌水电站,位于县城南约2公里的方村,是引水式径流电站。属县管,装机4台220千瓦。设计水头4.5米,流量5.6秒立方米。该站枢纽工程由电站、跌水堰坝等组成。跌水堰坝工程为尧渡河中下游治理工程之一,位于县城南约4公里的罗家亭,建于尧渡河干流河床上,跌水堰坝为实用堰流斜坡式滚水坝,堰体为砌石体结构,堰面系混凝土,堰顶长105米,宽4米,高程20米,最大泄洪水深4.67米,总控制面积451平方公里。1976年12月动工,1979年竣工。完成土石方13.26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78万立方米,国家投资43.39万元,电站工程于1984年竣工。并建成从跌水堰坝至电站引水干渠长1.8公里,国家投资30.37万元。次年井网发电,当年发电16万度,1986年20万度,1987年25万度,1988年32.4万度。
檀坡堰水电站,位于花园里乡政府所在地西200米处,引檀坡堰水为水源,是尧渡河干流上的径流站。檀坡堰以上集水面积167平方公里,引水干渠长2.5公里。该站于1987年建成,装机1台75千瓦,设计水头8米,流量2.5秒立方米,1988年并入电网,当年发电6.3万度。
尧渡河中上游位于东至县东部和中部,区内地形东高西低。东部与贵池县、石台县交界处,为九华山余脉延伸,与石台、祁门、江西浮梁三县交界处为最高区,崇山逶迤。透返连绵,属中山(低中山)地貌。其中良禾岭(1112米)为尧渡河的发源地。
中游在低山丘陵之间,水系发育。尧渡新河、黄湓河、秋浦河、前河等河流蜿蜒其间。沿河断陷地带和岩性软弱地区,在流水的侧蚀作用和堆积作用下,发育了不少山间盆地。较大者如张溪镇、尧渡镇、葛公镇、花园里,小者如洋湖镇、金家村、杨树岭等。盆地中心低凹处,均堆积第四系亚粘土、砂砾层,成为农耕地和集镇。
下游为沿江湖泊、岗地、平原,原属古长江水道,后来水面退缩,遗留下一系列湖泊。大者如升金湖,跨东至、贵池两县,东至县内水面298.7平方公里(含长江水面东至段)。其余七里湖、小七里湖、太白湖、养马湖、团洋湖、黄泥湖、狭阳湖等16个湖泊,大者水面1000余亩,小者水面100—300亩,散布在自香口至姜坝10多个乡境内。湖区地形低凹,湖水最深达10余米。由于垦湖围田,湖面逐渐缩小。
沿江及河湖岸侧,发育三级阶地:一级阶地为河漫滩阶地,海拔10米,冲积、湖积形成全新世沉积物;二级阶地海拔20—30米,由冲积、坡积——冲积形成下蜀粘土层及网纹红土;三级阶地海拔40—60米,沉积有安庆组砾石层。濒湖岗地,波状起伏,海拔高40—50米。升金湖周围海拔20—30米,升金湖北岸与长江拐弯处,形成最新的现代冲积层,为灰、灰黄色亚粘土、粉砂、砂砾层。西侧江中冲积形成江心洲,标高一般在10米左右,汛期多低于江面。区内除湖泊岗地外,也残存丘陵,海拔多在100—200米,或不到百米,多为孤丘残岗。丘陵、岗地间有小面积冲积平原,形成圩区和农田。
尧渡老街,东至县人民政府驻地。尧渡老街的街名,来源于远古时的尧舜二帝由此过渡而得名,老街依河而建,古时尧渡河直通长江,击攘桥下设有商埠码头,临水的每家每户房屋后墙下留有系船的船桩和埠头。清末民初,尧渡街发展成为上至河路村下至击攘桥,分上中下街,长约1.5公里,开有300多家店铺,建有1000多幢房屋,且大多是马头墙、鱼悬梁,前开店后住房,一进几深带天井的徽派建筑。其时市面繁荣,人流较多,成了至德全境的茶叶药材山货的集散中心,旧城南半里,有绣花楼24间,丹阳、寻阳、鄱阳等地商贾经常来此置办酒会,故有“江南茶饭、建德先知”的谚语广为流传。
古时的尧渡老街,不仅是个物流集散地,而且还是“祁红”茶叶和芜湖铁画发源地。1916年祁红茶叶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从此一举夺魁,畅销海内外,尧渡街也由此兴盛起来。据史志记载,芜湖铁画的初创人梁应达也是建德尧渡街人。同时,尧渡街近郊的梅城,还是宋时大诗人,当时的建德县令梅尧臣的县衙,梅公在这里写诗上百篇,至今仍为县人所传颂。梅城纸坑山,又名纸山周,是清末两广总督周馥的诞生地。周馥的谪孙周叔是“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曾任过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历山,位于县城10公里处尧渡河右岸,相传舜耕于此。山上有2池:一久雨不盈,一久旱不涸。山下有仙姑井,《方舆纪要》载:“观者呼仙女,则花涌出”。主峰仙人掌海拔372米。登临远眺,南望匡庐,西瞰江清。明代建尧舜祠于山中,今尚存法藏寺,有僧尼2人。历山是东至县北部屏障,抗日时期是日军的据点。当午曾驻扎历山的日军,今来东至旅游,必登山览胜。